论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外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为习惯论文,学习习惯论文,道德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成长。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独特的个体,就在于他自身特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习惯与社会的面貌息息相关,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就在于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今天,坚持开展习惯教育并对习惯形成的内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惯教育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前者如写字习惯、看书习惯等;后者如思维习惯、记忆习惯等。学习习惯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年幼孩子的学习习惯或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诸如按时完成作业,安静听讲等具体行为上。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习惯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习惯将趋于自觉性,系统的、抽象的学习习惯将逐步形成,且日益稳定。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的习惯则相反,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因此,培养或训练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他们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衡量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学习者的动作的敏捷性、精确性和协调性是否提高?学习者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是否在减少?在学习中,学习者的智力活动是否活跃?是否具有主动性?是否有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常常忽视了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不应主要靠外力的作用,而应该靠内部的动力与自觉。有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做家庭作业时,时时要靠父母监督,父母一松懈,就自由放任。孩子自制力缺乏和升学考试的迫近,使许多家长苦不堪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头脑变为现有知识的贮存器,形成了求同性和收敛性的思维习惯。平时,学生以能记住、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满足;临考时,千万百计地去探听考试的重点,揣测教师的出题习惯、思维倾向,硬背标准答案。在中国,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求同教育,它造成了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学海无涯,家长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仅是沧海一粟,而一旦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追逐时代的浪潮。
要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可能有学习的自觉性。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克制力,自觉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兴趣对他们就显得更重要。
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儿童早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当家庭环境这个外在因素进入孩子的认知世界时,就会影响心灵与行为。一个鄙视知识、缺乏学习风气的家庭环境,很难使孩子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一位家长说得好: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习惯要从小培养。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容易受引导,因此,包括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有效。许多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引导与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因为常常要受到早先的或旧的习惯的干扰。
发挥优势,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发挥其优势,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信心,自觉地弥补其不足。如果拔苗助长,就可能使孩子难以应付而屡遭挫折,其结果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也就没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仅能自觉地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创造性,就会变为书呆子,只有把自觉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开拓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平时应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侧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习惯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寻求多种解题方法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给一篇文章配上多种适当的标题或给一篇文章设想各种不同结尾的训练;对某一物品提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用途等等。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侧向思维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训练。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通过联想,可以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甚至产生发明创造。批判性思维是对现行的思维、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新思维、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和发展,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科学的革命,就没有社会的革命。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向权威挑战,对现有的观点、理论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些思维形式的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当然,要真正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来,做到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非易事,这里有教育体制问题、认识问题和教师素质问题。只有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教学方法,才能给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习惯教育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乏道德的说教,但为什么却没有使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有明显提高?我们的大学生可以在德育课的考试前,把“道德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理想”等道德原理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完后,那些道德信条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熟记那些概念和原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与自己的行为无关。某高校为了配合校园文明建设,进行了“社会公德的形成主要靠自律还是靠他律”的辩论赛。各个系的学生为了能在辩论中夺冠,在辩论前找资料,找教师指导,进行选拔赛等等,表现出空前的积极和活跃。在辩论中唇枪舌战,大有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之势。可是,辩论赛后,无论是参赛者、协助者,还是旁观者,其道德水平依然如故。校园里依然到处痰迹斑斑、纸屑满地,草地被践踏,树木被攀折……。这就是把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口头说教或满足于学生能言善辩的结果。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但是如果忽视了道德的践行,则可能使道德说教失去其功效,甚至还会产生许多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为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1〕
在学校里,孩子之所以能够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原因就在于:学校里有较严格的行为规范、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校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全“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与孩子所固有的亲和性,以及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宠,使规定难以执行。成年人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但事实证明,道德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社会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如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要制定处罚的标准并付之实施,如果破坏规则而又不受处罚,人们就可能随心所欲。当一触犯规范就受到处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促使自己循规蹈距。
对于自我教育者来说,为了培养个人好的习惯,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其生活中根深蒂固为止。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象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2 〕所以“训练的连续不断是使神经系行动万无一失的重要法子”〔3〕。 由于原始欲望在作崇,一个人要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因私心杂念夺去了道德追求,重新做起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祖训足以给我们启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家长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小节”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看法。
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集体舆论的褒贬、奖励与处罚等等,都是外部强化的手段。意志控制、自我反省、下定决心等,是自我内部强化的手段。内部强化固然重要,但内部强化是在外部强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两种强化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年幼的孩子,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起根本作用;对成年人来说,内部的强化作用会更大一些。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单教育他们做有道德的事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与效果有密切联系。年纪越小,道德行为方式方法的指导就显得越重要,否则就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是否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在于一个人的决心有多大,讲得多么动听,而在于行动的结果。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重在行动!
习惯对于人是极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生最大的指导”〔4〕。习惯的形成又是复杂的,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又会影响其它习惯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个人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有着诚实、勤劳、自立的品质就会促使一个人自觉地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一个人一旦有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就可能突破传统道德的束缚,为道德更新提供知识基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习惯、道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这是政治、传统、科学、环境、身体素质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当今中国的实际而言,要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就必须改变应试教育制度,就要有宽松、民主的气氛。要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要有法制的完善,党风、民风的纯正。社会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腐败流行,要使人独善其身是相当困难的。
注释:
〔1〕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182—183页。
〔2〕〔3〕詹姆士著:《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2页、第23页。
〔4〕休谟著:《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