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看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宏观经济论文,不平衡论文,生产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4)04—0015—06
一、理论假说及演绎
(一)我国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我国生产力的基本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产力结构极度不平衡。当然,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普遍存在于诸多发展中国家之中,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更具备了这种不平衡结构的典型特征。与之对应的则是所谓生产力平衡结构,可以用来描述一般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特点。当然,一个国家各个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可以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将不同产业或部门按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顺序加以排列(假定有M个部门):P[,1],P[,2],P[,3],…,P[,n],P[,n+1],P[,n+2],…,P[,m]。相邻产业或部门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相对较小,我们可以将这种差距称之为“级”差,亦即所谓“量差”。如果两个部门在此序列上相距很远,累计“级”差使得两部门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差异,比如P[,1]和P[,n]。以及比P[,n]发展水平更高的部门之间,则我们称这种差异为“代”差,亦即所谓“质差”。不平衡结构和平衡结构的共同点在于内部各个产业或部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存在若干“级”差;不同点在于,在不平衡结构内部有的产业或部门之间存在“代”差,而在平衡结构内部任何两个产业或部门之间不存在“代”差。
关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特点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可以集中在投资(产品结构)和消费(收入结构)这两方面。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我们可以把投资和消费的产业或产品明确地划分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产业或产品(以下简称低端部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或部门(以下简称高端部门)。显然,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市场竞争下,低端部门和高端部门及人口之间的竞争,一开始就是在生产力水平不平等基础上层开的,其竞争力显然是一强一弱,其竞争结果当然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从宏观角度看,高端部门的增长是主动(急功近利)的,而低端部门的增长则是被动的。
(二)用于假说演绎的基本经济模型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所要构筑的基本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只存在两个产业部门,分别是高端部门和低端部门,这是对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简化。
第二,所要考虑的经济波动是新古典意义上的,即经济波动指的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波动。在这一假设下,考虑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将使用增长速度指标。
第三,投资向高端部门倾斜,主要反映在投资数量的增长速度上,高端部门投资的增长率高于低端部门投资的增长率。
第四,消费向高端部门倾斜,主要反映在产品消费的增长速度上,即对高端部门产品的消费增长率高于对低端部门产品的消费增长率。
第五,不考虑政府的因素。这是因为主要从投资和消费入手进行分析,而投资的特点里已经反映了政府的取向,消费则受收入结构的影响较大而受政府的影响较小。
第六,不单独考虑劳动力的因素。这主要是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在很长时间内增幅较小而且比较稳定,并不影响经济总量的波动;其次可以笼统地将投资理解为各种资源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劳动力,因为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七,不考虑进出口。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的经济因素引起的。
第八,投资与储蓄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由于关心的是投资的方向而不是投资的来源,这样假设便于简化分析。
第九,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体现在,对某一部门继续增加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对该部门产品的消费也有增加,并且与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当,以保证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价值,使再生产成为可能。这实际上是“需求决定供给”的反映,投资是由消费引致的。
这样的假设条件组合忽略了很多因素,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因素对我们所要分析的问题没有影响。只是这些因素相比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来说是次要的。
现在我们来构筑基本经济模型。这一模型包括投资与产值、收入与支出、投资与储蓄、消费结构、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等共七组方程。首先是指标体系。其中1代表低端部门,2代表高端部门。
表1 指标体系
(1)投资与产值、各部门产值与总产值的关系。
Y[,1t-1]+I[,1t-1]·k[,1]=Y[,1t]
Y[,2t-1]+I[,2t-1]·k[,2]=Y[,2t]
Y[,1t]+Y[,2t]=Y[,t]
说明:产值是生产要素的函数。模型假定劳动力数量不变,所以产值只是投资(包含各种生产要素)的函数,基数是上一年的产值。
(2)收入与支出结构。
Y[,1t]=C[,1t]+S[,1t]
Y[,2t]=C[,2t]+S[,2t]
C[,1t]+C[,2t]=C[,t]
S[,1t]+S[,2t]=S[,t]
Y[,t]=C[,t]+S[,t]
说明:产值形成国民的收入,并进而形成国民的支出。在不考虑政府和进出口的情况下,支出结构只包括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对各部门的从业人员而言,各部门的产值形成他们的收入,进而形成他们的支出。各部门从业人员的消费加总成为总消费,各部门从业人员的储蓄加总成为总储蓄。
(3)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I[,1t]+I[,2t]=I[,t]
I[,t]≠S[,t]
说明:对各部门的投资形成总投资。
(4)各部门从业人员的消费结构。
C[,1t]=C[,11t]+C[,12t]
C[,2t]=C[,21t]+C[,22t]
说明:各部门从业人员的消费结构中只包括两个部门所生产的产品。
(5)对各部门所生产产品的消费。
C′[,1t]=C[,11t]+C[,21t]
C′[,2t]=C[,12t]+C[,22t]
说明:各部门从业人员对某个部门所生产产品的消费加总,构成对该部门所生产产品的总消费额。
(6)投资向高端部门倾斜。
I[,1t]/I[,1t-1]=I[,1]I[,t]
I[,2t]/I[,2t-1]=I[,2]I[,t]
1≤I[,1]I[,t]≤I[,2]I[,t]
I[,1]I[,t]↓,I[,2]I[,t]↑;I[,1t]/I[,t]↓,I[,2t]/I[,t]↑。
说明:我们假设各部门的投资都得到增长,但是高端部门投资增长更快,所以其占总投资的比例是提高的。
(7)消费向高端部门产品倾斜。
C′[,1t]/C′[,1t-1]=C′[,1]I[,t]
C′[,2t]/C′[,2t-1]=C′[,2]I[,t]
1≤C′[,1]I[,t]≤C′[,2]I[,t]
C′[,1]I[,t]↓,C′[,2]I[,t]↑;C′[,1t]/C[,t]↓,C′[,2t]/C[,t]↑。
说明:我们假设对各部门产品的消费都有增长,但对高端部门产品的消费增长更快,因此其占总消费额的比例是提高的。
具体而言,先是生产力水平较高部门的从业人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然后是生产力水平较低部门的从业人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也即:
C[,21t]/C[,21t-1]=C[,21]I[,t]
C[,22t]/C[,22t-1]=C[,22]I[,t]
C[,11t]/C[,11t-1]=C[,11]I[,t]
C[,12t]/C[,12t-1]=C[,12]I[,t]
先有C[,21]I[,t]↓,C[,22]I[,t]↑;再有C[,11]I[,t]↓,C[,12]I[,t]↑。
(三)理论假说演绎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标准的经济波动(见图1),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图1 一个标准的经济波动图
通过分析可以概括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投资对高端部门的倾斜会带来总产值的高速增长。在消费增长能够继续支撑产量增长的前提下,高端部门由于受到投资倾斜,而且生产力形成依赖技术引进能够在短期内形成,其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将是超高速的,带动总产值的高速增长。
第二,低端部门缺乏投资是制约总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当低端部门的投资日益受到挤占之后,该部门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就失去了原来的速度,也就无法继续支撑以其原有速度为预测基础的高端部门产品增长,高端部门的发展态势迅速恶化,总体经济增长也陷入下降。
从第一和第二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综合出一个更为简明的推论,即高端部门的变动趋势与经济总体变动趋势一致,而高、低端部门的产值指数之比的变动呈现与总体经济变动一致的周期性特点。这也就是本文最初给出的结论或假说。
第三,价格总水平与高端部门产品供求状况紧密相关。低端部门产品的价格水平一直相对比较平稳,反观高端部门产品的价格水平一直主导着价格总水平的走势。也就是说,出现通货紧缩以及之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都是由高端部门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的。
二、理论假说的检验
按照实证方法的要求,我们应当对假设条件和演绎的主要结论进行检验。
(一)对有关假设条件进行检验
我们首先对低端部门与高端部门在我国的具体内涵作出界定。按照一般的观点,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而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人口比重的最大部分。在我国的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代技术革命所造成的巨大差异。因此,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对应,我们将农业作为低端部门,将工业作为高端部门。在有的情况下,我们也将第一产业作为低端部门,将第二产业作为高端部门。按照这样的定义,观察我们之前的假设,第五至第九个假设是为了简化分析,而第一至第四个假设符合众所周知的事实(注:关于消费向高端部门产品倾斜的假设,按照在理论假说中的分析,实际上等同于我国存在若干收入阶层的假设而这一假设显然也是成立的。),我们在此不做过多的验证。下面我们只对第一、第三个假设做一简要验证和说明。
(1)我国农业与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见图2。
图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变化趋势。(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我国统计年鉴以及对数据的整理。)
从图2中可以看到,建国以来,工农业的人均产值之比有较大的起伏,但比值没有低过4,最高达到9以上。也就是说,工业人均产值一直都远远高于农业人均产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由农村开始,这种差距得到了一定的缩小,但是改革进入城市、企业以后,这一差距又迅速扩大,达到了8倍以上。如此大的差距,可以充分判定我国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的特征。
(2)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我国的投资始终向工业(第二产业)倾斜和集中。对此假设的证实,我们将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来进行分析,见表2。
表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年份 投资总额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农村 比值 比重1(%) 比重2(%)
1989
4410.4
2808.2 570.0
3378.2 384.4
8.8 76.6 8.7
1990
4517.0
2986.3 529.5
3515.8 366.1
9.6 77.8 8.1
1991
5594.5
3713.8 697.8
4411.6 494.0
8.9 78.9 8.8
1992
8080.1
5498.7 1359.4
6858.1 994.9
6.9 84.9 12.3
1993 13072.3
7925.9 2317.3 10243.21631.2
6.3 78.4 12.5
1994 17042.1
9615.0 2758.9 12373.91988.6
6.2 72.6 11.7
1995 20019.3 10898.2 3289.4 14187.62367.7
6.0 70.9 11.8
1996 22913.6 12006.2 3651.5 15657.72802.3
5.6 68.3 12.2
1997 24941.1 13091.7 3850.9 16942.63055.6
5.5 67.9 12.3
1998 28406.2 15369.3 4192.2 19561.53233.3
6.1 68.9 11.4
1999 29854.7 15947.8 4338.6 20286.33343.1
6.1 68.0 11.2
2000 32917.7 16504.4 4801.5 21305.93791.6
5.6 64.7 11.5
2001 37213.5 17607.0 5278.6 22885.54235.7
5.4 61.5 11.4
表2中的比值反映的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比重1和比重2分别反映的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企业,而对农村的投资主要也是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我们可以利用表2对投资向工业倾斜的情况做大致的分析。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目标周期(1990年前后至2001年前后)内,对工业的投资始终数倍于对农业的投资,自然在比重上也远高于农业,这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投资总体的倾向性。特别是在目标周期的前几年,对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额的比值高达9倍左右,处于峰值。而其后,这一比值则稳定在6倍左右。从比重上来看,工业所占比重在最初几年上升之后,一路走低,反观农业比重。则是呈现两个“阶梯”的特点,最初几年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比重水平上(8%),而后则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比重水平上(12%),但在每一个“阶梯”上,其值都保持了相当的稳定。相互对比可以发现,从相对的意义来说,投资对工业的倾斜是一贯的,但倾斜的程度呈现出先大后小的周期性特点。
(二)对演绎的主要结论进行检验
结合我们演绎主要结论中所反映的变量关系和我国的经济实践,所要验证的结论有:
(1)第二产业GDP的变动趋势与GDP变动趋势一致,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GDP指数之比的变动呈现与GDP指数一致的周期性特点。从图3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的结论是成立的,图3与图1的预测是完全一致的(注:注意到1997年后的曲线没有向下继续发展,其原因是中央政府持续使用积极财政政策,遏制了该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与总体GDP之比也呈现少许周期特点,说明了第二产业对总体GDP走势的先导作用;而第一产业与总体GDP指数之比却呈现了类似于相反的特点,这说明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滞后。
图3 各种GDP指数的关系
(2)工业(第二产业)产品价格指数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起主要作用,见图4。
图4 各种价格指数的关系
在图4中,高端部门价格水平先于低端部门价格水平和价格总水平下降,且其降幅大于价格总水平。问题在于,低端部门价格水平在下降之前没有保持价格的稳定,而是有相当幅度的上升,其下降虽落后于高端部门价格水平,但其幅度更大。其原因是1994—1996年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到两点事实,一是工业品价格水平首先下降,这是逆转价格总水平趋势的关键。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在未引入价格因素之前的假说演绎的正确性,那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首先出现供过于求的将是高端部门,从而引起该部门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二是各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我们的推理结论。除去关于低端部门价格水平的两个不吻合之处,最重要的结论是成立的,即工业品价格水平的下降将带动价格总水平和农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
三、关于经济政策的启示
我们认为,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现象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这既十分正常又有其鲜明的特征。要解决有关的宏观经济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十分不够的,必须坚持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解决有关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不平等竞争所产生的问题,也只有国家,才能对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个类别、各个层次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调整。笔者高兴地看到,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认为“五统筹”的核心正是抓住了我国生产力不平衡发展这一基本特点对现实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五统筹”问题解决的成败将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从解决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发展问题的长期战略看,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这一根本战略,逐步自主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总体上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