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治疗需顾护脾胃论文_林德潮

临床中医治疗需顾护脾胃论文_林德潮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医务科 云南昆明 650011)

【摘要】陆家龙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在临床中医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咳嗽、肿瘤患者、慢性胃炎时,采用辨证施治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陆家龙经验;中医治疗;顾护脾胃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293-0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有些学者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故在临床中医治疗中,顾护脾胃一法常为陆家龙主任医师的治疗方法。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顾护脾胃,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跟从陆家龙主任医师临床学习的心得,简介如下。

1.高血压的治疗: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痰瘀交阻而发病,肝肾阴虚是高血压的常见证型。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型的主要症状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法。方用炙首乌汤加减。方药如下:

制首乌15g 生白芍12g 炒杜仲15g 口芪20g

当归6g 川芎10g 紫丹参15g 怀药15g 炒白术10g 炒扁豆15g 秫米20g 钩藤15g

夜交藤20g 炒谷麦芽各15g 炙草3g

仔细推敲陆家龙主任医师的制首乌汤,除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药物外,加用口芪、山药、白术、扁豆、炒谷麦芽兼健脾益气。脾胃用药,宜倡轻灵活泼脾居中州,职司运化,以阴阳协调,升清降浊为顺。选方用药要轻灵活泼,补不可滋腻壅滞,泄不能峻猛克伐,应使脾得运为贵。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之功效。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等症;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功效;扁豆有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效,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本品,能补气以健脾;麦芽消食和中,消食化积作用较强,适于米、面、薯、芋类食滞不化者;谷芽消食健胃,用于食积停滞证。补益肝肾的同时加用以上健脾益气的药,可使先天得后天的补益,肝肾得建,气血得行。

2.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在养心通脉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冠心病日久气阴两虚者,其证以胸闷隐痛,时作时休,气促脉微为特点,伴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短气自汗,失眠多梦,舌淡少红。多由于素体心阴亏虚,或劳心过度,或年高耗精,或发病日久,心脉失养而致。治疗冠心病应从心、脾、肺、肾整体入手治疗,疏通血瘀经络,恢复五脏正常,调节心脉、气血以及精、气、神,彻底解决内伤劳倦或病久虚羸引发的心血管病症,维持体内阴阳平衡。治疗应益气养心,活血通络,方选通络煎。通络煎为养心通络,健脾益气,调理气血之方,治疗冠心病有奇效。

党参15g 当归12g 川芎10g 丹参15g

口芪20g 怀药15g 苏梗6g 炒白术10g

秫米20g 夜交藤20g 炒谷麦芽各15g 生草3g

粉葛15g 炒扁豆15g

陆家龙主任医师的通络煎中除养心通脉的药之外,仍然加用了黄芪、山药、白术、扁豆等健脾益气之药。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只要调养好脾胃功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脾气旺盛,鼓动有权,则血液流畅。脾气健运水液代谢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盛血足,痰饮自清,气血得运,冠心病可愈。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胃主消化,而且心与脾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是一个整体,上下相通,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不易消化,停留于中,食滞气也滞,嗳气古时又称胸膈之气,气机不畅,胸中气塞,自然胸闷也起。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身就与饮食因素息息相关,冠心病患者不宜进食过多、过饱,否则同样容易导致胸闷胸痛的发作,因此,陆家龙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一贯重视“心胃同治”。 再次证实了李东垣倡导的“治脾胃以调五脏”这一治疗原则的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慢性咳嗽的治疗:在润燥利咽,化痰止咳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感冒后或肺炎抗感染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仍存在慢性咳嗽,以干咳少痰,刺激性干咳,咽痒即咳,口干口苦,舌红少津,脉细为特征,中医辨证为燥邪未尽,咽喉不利。治疗上给予润燥利咽,化痰止咳,方用加味桑杏汤。

桑叶10g 杏仁6g 沙参12g 麦冬12g

茯苓15g 京夏10g 化红6g 浙贝10g

炒芩5g 芦根15g 薏仁15g 冬瓜仁12g

炒谷麦芽各15g 怀药15g

咳嗽虽是肺系疾病,但与多个脏腑有关,尤其是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清代医家沈金鳌就在《杂病源流犀烛》里讲到“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的道理。对于长期咳嗽的病人来说,通过调补脾胃来养肺,其预防和治疗均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纵观中医治疗咳嗽,或从外感,或从内伤,大多从肺论治。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等论述,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感冒常使脾胃运化功能的负担加重,常常造成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疾病。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慢性咳嗽的治疗,在润燥利咽,化痰止咳的桑杏汤中稍加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之药,可使润燥不滋腻,痰湿可得化,气血得行,咳嗽可平。

4.肿瘤患者的治疗: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同时,应注重顾护脾胃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癌症的中医治疗应注重保护患者脾胃。扶助正气要根据中医的理论,区分是属于阴虚、阳虚,还是气血亏虚,应该辨证施治。比如,放化疗之后,患者可以出现口腔的溃疡,这多属于阴虚的表现,治疗上应该养阴为主,如果不辨阴阳,一味的温阳补气,那么反而更伤阴液,对病情造成不利。很多医家及家属都认识到了中医药在肿瘤肿瘤中的作用,服用补药已经很普遍,但是滥补的情况很多,有待于科学化、规范化。“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丢掉了辨证施治,中医药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陆家龙主任医师在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多采用健脾益气,补益气血,以归脾汤加味:

党参15g 口芪20g 当归12g 川芎10g

丹参15g 怀药15g 苏梗6g 炒白术10g

秫米20g 夜交藤20g 炒谷麦芽各15g 炙草3g

炒扁豆15g 炒杜仲15g 龟板胶15g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肿瘤患者处放化疗后,一般都出现正气亏虚证,需要补益治疗,但同时,患者的脾胃也处于虚弱状态,甚至极度虚弱,而所有的补益药都需要脾胃的运化才能起作用,换句话说,补益药要增加脾胃的负担,加重脾胃的工作量。中医称之为“滋腻之品有碍脾胃”,滋补容易导致脾胃的运化失常,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导致补益的失败,而且造成脾胃功能的障碍,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的所有营养几乎全部来源于脾胃,脾胃的功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在放化疗后,更应该如此。补益的同时,时时注意和观察例如舌、舌苔、食欲等反应脾胃功能的临床症状的变化,必要时先顾脾胃而后滋补,使补益与脾胃功能兼顾并长。故陆家龙主任医师在治疗肿瘤患者时,方中多加怀药、白术、扁豆、炒谷麦芽健脾益气,使脾胃运化得健,气血得复,正气得存。

5.慢性胃炎的治疗:在健脾和胃,化湿和中时,更应顾护脾胃

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中医的“脾”非脾脏,其乃五脏之一。“脾”主运化,虽然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和吸收,但都必须依赖“脾”予以运转,才能到达各脏器,所以“脾”是提供营养物质的“推动器”。“脾为里主运化、胃为表主受纳”,脾与胃互为表里,唇齿相依。因此,在治疗胃病的时候,应注意“脾胃同治”。慢性胃炎患者一般病程比较久,患者多数呈现“脾虚”症状,“脾虚”的胃病患者常常会有反复的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给予健脾益气,行气

止痛,化湿和中治疗,其疗效通常比较明显。陆家龙主任医师多用六君平胃汤治疗: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0g 陈皮3g

苍术6g 厚朴10g 苏梗6g 砂仁粒10g

法夏10 秫米20g 炒扁豆15g 焦楂10g

炒谷麦芽各15g 大枣5枚 生姜2片 炙草3g

六君子汤是传统中医为数不多的经典名方之一,它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等六味中药材组成,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通过配伍后,其药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中和之意,又符合中庸之道,所以中医界把他们称之为“六君子汤”。方中党参可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炙甘草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功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疾湿内阻的病证,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胸满腹胀,大便溏薄,或咳嗽痰多,或兼有暧气、呕吐等。现代研究本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之功,对寒热因素引起的肠管运动失常有调整作用。还有抗胃黏膜损伤、调节胃肠内分泌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平胃散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此二方合用,有健脾益气,行气止痛,化湿和中的作用,对于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6.总结

陆家龙主任医师指出:《四圣心源》中书: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的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胃主降浊,脾土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在五脏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临床中医治疗中,在辨证施治时应处处顾护脾胃,才能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正气恢复,身体康健。

论文作者:林德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临床中医治疗需顾护脾胃论文_林德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