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思想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5-0066-04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 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质的规定性与领域的广泛性
(一)共同富裕质的规定性
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目的、本质、优越性和根本原则,而社会 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证。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目的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 平说得很清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实行公有制是实现这一目的 的手段。当然,这种手段不是任意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共同富裕这一目的的内在要 求和必然产物。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目标,是因为共同富裕是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共同愿望,也是邓小平时刻关注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 愿望。这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 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 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基本 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结合,又体现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 本质的核心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论述的其他几个方面都是共同富裕这一核心的 具体化和展开。其中,解放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动力保证,发展生产力则指明 了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根本任务和物质保证,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蛋糕”做大了,共同富裕才能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暗含的公有 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保证。 所以,只要理解和把握了共同富裕,也就理解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立足于社会主义目的和本质,邓小平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 这里,邓小平之所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只要我国 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从而在社会制度上保证共同富裕的 最终实现。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 在这里邓小平之所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原则,也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 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的发展,才能在物质基础上保证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因此,坚持 公有制主体地位也好,发展生产力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唯有符合共同 富裕内在要求的原则,才是社会主义原则,所以邓小平说:“我的一贯主张是……大原 则是共同富裕。”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即社会主义原则虽有多条,但最终起决定性 和根本性作用的只有一条,这就是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领域的广泛性
共同富裕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多方面的富裕,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 充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高 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必须有丰富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这是共 同富裕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水平 的提高、公益事业的发达、社会生活的有序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在现代 文明条件下,发达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教育和不断进步的民主政治,为人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 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和进步的民主政治,人们道德沦丧,不择手段的 追求物质享受以致引起政治动荡,整个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只求经济发展,社会如果不能协调发展,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有什么意义?”因此 ,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民主政治的进步、人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 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容。反过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的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保证,发展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会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 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力地保证消除收入严重失衡现象,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 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证。
二、共同富裕的动态性和量的规定性
(一)共同富裕的动态性
共同富裕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动态目标,而非永久不变的数量标准 ,它是一个过程与阶段的统一,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不能孤立地说某一阶层和社会平均 收入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求实 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确立了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实际上也是实 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和阶段性动态目标,即由温饱—小康—中等富裕,直至以后的高 度富裕。这个目标也可视为在共同富裕的不同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体现 出了共同富裕过程中多个阶段性目标的相互延伸。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共同富裕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从开始的初步共同富 裕到中等共同富裕再到高度共同富裕。在致富的道路上,部分先富,你追我赶,富裕程 度螺旋式攀升,波浪式前进,从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层次,展现出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 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无限发展性的规律,也 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我们不能把共同富裕目标理解为将来 某一个时间的某种程度的事情,更不能认为共同富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共同富裕量的规定性
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性与过程性(阶段性)相统一的概念。就全国总体水平而言,邓小 平为我们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每一阶段他都规定了具体的指标,第一步,从1980—19 90年用十年的时间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邓小平认为,第二步的小康水平,就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准确地说就是800美元稍多一点;第三步的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在量上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应该说,这就是21世纪中叶之前共同 富裕量的规定。现在,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一步战略目标已于1995年提前五年 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也基本实现。现在我们正在为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而奋斗,在今后五十年的头十年,党中央又提出了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翻,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应该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人民 富裕程度将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目的、优越性与根本原则,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为达到 这一目的而制定的必须贯彻社会主义始终的政策。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时间上有先有后,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同等富裕,更不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是在共同富裕中始 终存在事实上的收入差距为特征,具有差异的伴随性。这个差异以不产生平均主义和两 极分化(即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为前提,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是区分共同富裕的两 个分界线。历史经验证明,平均主义不会导致富裕,只能导致贫困,两极分化显然与共 同富裕相对立。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对社会贡献不同,社会角色的 差异,要求每个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这就像一个学生班的考试成绩 ,60分为及格(共同富裕),由于同学们智力、能力、基础的不同,同学们的成绩有的60 多分,有的70多分,有的80多分,全班都及格了,达到要求通过的标准(“共同富裕”) ,但成绩却有差距,不尽相同,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不是天地悬殊,没有“平均主义”, 也不是“两极分化”。这是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待共同富裕量的差异性。在此,我们还应 特别注意,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成大家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追求结果的平等,出现了一 些富裕程度差异,就不患寡而患不均,抱怨人与人不公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 明,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同等富裕,必然导致同等贫困。合理的富裕程度差 异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就像水有高低落差才会流动一样。
其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 裕的道路上存在时间上的有先有后,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有差别,是有其经 济根据的: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制度、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各地区自然人文条件差异等,必然会导致这一结果,这也符合 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部分先富,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惟一选择。
邓小平认为,部分先富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对部分先富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 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阶级分化的产物,部 分先富是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 道路上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不包含阶级分化的成分;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 实现共同富裕,所鼓励和允许先富的“部分”是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个人、企业和地 区,而不是靠非法经营、走私贩私、贪污腐化而富起来的群体,对于非法牟利者,政府 要依法严厉制裁;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收入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防止收入过 分悬殊;政府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帮助促进 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共同富裕的实现在空间上点线面结合,先富带动后富是允许部分先富的目的
邓小平认为,先发展和先富裕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 标。因为,部分先富能产生良好的扩散效应,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方面,“一部分 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单位人们向他 们学习。”也就是说,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和个人,具有示范、激励、带动和帮助等 作用;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企业和个人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并通 过自身的努力,加快发展,逐步跟上全国发展步伐和发展水平,缩小富裕程度的差距。
先富如何帮助扶持后富?邓小平认为,帮助和扶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向落后地区投资 建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向先进地区征缴利税作为扶贫基金支持后进地区发展, 个人通过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等。当然,先富帮后富的前提条件是不能搞“打富济贫”, 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以防止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和率先致富的经济积极性,后富地 区也不能消极等待先富地区的帮助,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自己优势,学习先富地区的 经验。
什么时候突出解决先富帮后富的问题较为合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指出:“太 早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 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时间已经进入21世纪,党中央认真落实邓 小平的设想,在鼓励部分先富的同时,提出“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带动中部”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掀起浪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国家 投资重点向西部的倾斜,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对口支援,为西部落后地区今后的发展 注入了活力,这些举措对推进全国共同富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邓小平先富带后富的思路,从全国来看,就出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 态势,就可由部分富裕达到共同富裕,他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富”的实践方式是 “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部分先富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必由之路。在 邓小平看来,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体,是“两个大局”。允许一 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大局,落后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 又是一个大局,发达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也体现了局部和整体、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的关系。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部分先富体现效率 优先的原则,坚持共同富裕,又体现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和有效手段
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搞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并没有违反社会 主义原则,因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他又反复强 调发展市场经济对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从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邓小平作出的我国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的重 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其效益原则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经济高速运行和社会生产力 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主要的矛盾;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 平等的发展机会,激发落后地区、企业和个人致富的内在驱动力。此外,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先富带后富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得以实现。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资 金,技术优势,通过市场吸纳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并通过市 场向不发达地区投资,转让技术,传递信息,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并使自己经济再 上一个新台阶。先富带后富,结果是双方共同发展进步。
在肯定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 剑”,有它的负面效应。价值规律这一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产生贫富悬 殊,甚至两极分化。对于这一负面效应,我们应加强宏观调控手段,兴利抑弊,把市场 经济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