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程序,及风险的识别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原则论文,风险论文,程序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人得了一场病,治好了,接下来,他应该做什么?改善他的工作生活习惯,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卷土重来。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没有能完全指导实践,很多单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劳动纠纷,却只将力气花在仲裁诉讼上,不去改善劳动用工日常管理,实在是不可理解。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未病如何治?以下将介绍劳动用工日常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 一、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管理原则 1.与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 劳动法律风险管理要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密切相关。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等活动只有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无法用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微小企业上。一个生产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也不能照搬贸易企业的体系。 2.融入管理 法律风险发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法律风险管理必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成为整个企业机器运转联动的一部分。只要企业这台机器在动,法律风险管理这个链条就在动。法律风险管理不是独立于企业管理之外的管理,必须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3.纳入决策 企业所有决策都应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劳动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重要风险范畴,也应纳入企业决策,成为重要考量因素。企业在涉及员工的任一决策事项都应考虑劳动法律风险。 4.全员参与 劳动用工风险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家的事,如果其他部门、其他相关人员不参与、不配合,就会成为漏水的木桶,掉链子的一环。因此,劳动法律风险管理,要落实到所有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 5.全程管理 法律风险产生于劳动用工的各个环节,从招聘、入职、试用、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到退工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留下隐患,成为用工风险管理的致命伤,使得企业在诉讼中落败。 6.持续改进 劳动法律风险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没有一个完美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管用十年。法律风险管理是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各步骤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作出恰当的调整反应。 二、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管理程序 劳动法律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用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流程包括:1.搜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2.法律风险识别;3.法律风险分析;4.法律风险评价;5.法律风险应对;6.监督和检查。 1.搜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进行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管理,不能不考虑和依从其环境背景,这是法律风险管理能够生根发芽的气候和土壤。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肯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侧重,执法及监管环境是否严格也会影响到风险管理策略,此外,法律风险管理必须嫁接在现有的不可动摇的内部基本制度之上。 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与本企业相关的劳动法律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劳动监管体制和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市场竞争等情况,此外,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还应关注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的劳动环境差异。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流程/活动、部门职能分工、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本企业发生的重大劳动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 2.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劳动用工处理、各劳动用工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 为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分类上进行识别:(1)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识别,即根据企业各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梳理,发现各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2)根据法律风险源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等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3)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劳动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法律风险事件及法律风险名称确定后,应将这些事件统一列表,并在列表中补充每一风险事件适用的法律法规、风险动因、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及其涉及的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 3.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考虑法律风险源或导致法律风险事件的具体原因、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4.法律风险评价 理论上,任何一个用工操作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风险一一规避,那样企业运行将寸步难行。企业必须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进行抓大放小、区别对待,以帮助企业作出法律风险应对的决策。 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成本和收益、资源的投入安排等因素,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排序依据一般是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风险水平的高低。 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 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5.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制订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根据法律风险的大小及防控成本高低,可以采取不同的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绝不可以发生)、控制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转移风险(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接受风险(不是特别严重的风险且防控成本过高的,选择接受)和其他策略等。 如果企业对某些法律风险选取了规避、控制或转移的应对策略,则应该对这些法律风险的应对现状予以进一步的评估,以了解目前的法律风险应对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为制订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提供支撑。 法律风险应对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资源配置类,指设立或调整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机构、人员,补充经费或风险准备金等。如增加员工关系专员、聘请劳动法专项顾问; (2)制度、流程类,指制订或完善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制度、流程,如完善员工手册,制订解雇操作流程、入职流程; (3)标准、指引类,指针对特定法律风险,编撰指引、标准类文件,供业务人员使用,如制订劳动用工操作手册; (4)技术手段类,指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 (5)信息类,指针对某些法律风险事件发布告警或预警信息; (6)活动类,指开展某些专项活动,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如集中清查全员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员工手册签署情况、集中整理员工人事档案; (7)培训类,指对某些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其法律风险意识和法律风险管理技能。 6.监督和检查 企业应实时跟踪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监督和检查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以确保法律风险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环节使得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形成可持续运转的闭环,是法律风险管理能够持续改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识别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 识别是指先不管风险大小,或是否能够或有必要控制,首先这个风险需要被发现。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把劳动管理中隐藏的法律风险全部识别出来,就像排除地雷一样,一个不漏? 为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多角度进行: 1.根据人事管理活动识别,如招聘、工资、社保、培训、考核、解雇,发现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2.根据利益相关者识别,即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劳务工、派遣单位、政府等的梳理,发现与每一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风险。 3.根据法律风险来源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六类风险源进行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4.根据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类别进行梳理,即通过对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的梳理,发现不同责任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5.根据法律法规识别,即通过对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如劳动法、工资规定、社保规定、仲裁诉讼规定,发现不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6.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选择以上不同的角度或组合,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 在构建好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后,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法律风险识别。 识别同时,需要确定风险分类和命名规则,以便对号入座,规范整理。 法律风险识别的最终成果,应是一份分类整理的风险清单。这份清单应当统一列表,描述每一法律风险事件及法律风险名称,标明每一风险事件适用的法律法规、风险动因、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及其涉及的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如下页表。 四、如何分析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 发现风险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与风险相伴而行,但又防止被它毁灭,所以必须进行分析研究。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考虑法律风险源或导致法律风险事件的具体原因、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应对提供支持。 法律风险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分析。在实践中经常首先采用定性分析以一般了解法律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法律风险。必要时,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 最重要的分析有两个:1.可能性;2.后果。 对于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分析,一般只能采取专家意见以及经验推导来确定。 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包括企业外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等; 2.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包括企业内部用以控制相关法律风险的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及执行力度等; 3.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包括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法律风险控制技巧的了解、掌握程度等; 4.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资质、履约能力、过往记录、法律风险偏好的表达等; 5.所涉及工作的频次,指与法律风险相关的工作在一定周期内发生的次数。对于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来说,影响其发生可能性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各种因素对可能性影响程度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并且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比会因法律风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法律风险后果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后果的类型,包括财产类的损失和非财产类的损失等; 2.后果的严重程度,包括财产损失金额的大小、非财产损失的影响范围、利益相关者的反应等。 五、如何评价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 发现的风险无法一一克服,必须抓大放小,不能因为害怕感染细菌,整天戴手套;害怕皮肤癌,不敢晒太阳,不接受风险意味着寸步难行。应在企业总的法律风险准则下,将识别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后归类,确定法律风险等级,以确定应对的决策。 要综合考虑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风险管理成本和收益、管理水平等因素,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和其他策略等。 六、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 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和其他策略等。 有些风险爆发是致命的,对企业的伤害极大,如同地雷一样,是车辆决不能碾上去的地方,只能停车或绕道避让。这样的风险必须规避,决不可发生。劳动用工风险一般不会对企业形成致命打击,但是仍然可能造成极大伤害,例如用工不签劳动合同、无理由批量解雇员工、使用童工、冒险作业等。 有些风险爆发的后果虽然比较严重,但企业可以承受,且规避风险的成本较高。对此种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合理控制,而不是彻底消除。对这种风险不能绕道避让,车辆该过还得过,只是需要采取措施避免爆发。比如解雇员工、调岗调薪、裁员。此类操作风险很高,后果也可能比较严重,但不能因害怕风险就放弃,只是需要优化方法,完善措施,尽量避免风险爆发或将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有些风险爆发较难避免,后果也不一定可控,但可以转移由他方承担。例如工伤风险,无法彻底避免,但可以用缴纳工伤保险、商业保险的方法转移给其他主体承担后果。对于高危岗位工种也可以用外包的方式,由人员更熟练、控制风险更专业的公司从事。 有些风险危害不大,且控制成本较高,则予以接受,也不需要做特别处理。如同车辆通过浅滩一样。如员工离职、合同到期终止补偿、十年期满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可能与原单位签有竞业限制协议,等等。这些事件发生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定损失,但相对较小,且控制风险成本很高,或者会带来新的风险,所以接受风险不做处理是最好策略。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应该至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价值观、资源;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 七、制订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法律风险应对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资源配置类,指设立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机构、人员,补充经费或风险准备金等; 2.制度、流程类,指制定或完善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制度、流程; 3.标准、指引类,指针对特定法律风险,编撰指引、标准类文件,供业务人员使用; 4.技术手段类,指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如ERP模块、用工管理软件系统等; 5.信息类,指针对某些法律风险事件发布预警信息; 6.活动类,指开展某些专项活动,如专项检查、审计、评比,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 7.培训类,指对某些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其法律风险意识和法律风险管理技能。 在企业整体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确定之后,应该制订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信息: 1.人员,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和奖惩; 2.业务,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 3.时间,实施时间表; 4.顺序,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 5.检视,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 6.资源,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 八、法律风险应对计划评估 制订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评估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完善与否的指标: 1.资源配置,即企业内部的相关机构设置能否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用于法律风险应对的人员配备是否充足以及用于法律风险控制的经费是否充足等; 2.职责权限,即是否明确与风险应对相关的职责和权限; 3.过程监控,即是否要求对持续性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控制、证据资料保留、信息沟通、告警; 4.奖惩机制,即对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在法律风险应对工作中的表现、成绩是否设立了奖惩机制等; 5.部门内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业务部门内部对一般性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一般性法律问题指从事某项业务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常识性的法律问题,各部门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掌握相关内容); 6.专业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法律部门或专业律师对专业性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或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法律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更新升级,以确保措施的实时有效性。 企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制订后,执行过程中会引起组织风险情况的改变,还需要实时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的效果,不断反馈、修正、完善。标签:法律论文; 法律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劳动用工论文; 风险转移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控制计划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控制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