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地理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提高教学艺术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字】地理 兴趣 效益
中图分类号:G65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5-068-01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既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有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实用性。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不竭之源。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地理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例如讲地震时教师可以联系近几年的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拉美地区的海地、智利地震;我国青海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在学习时结合板块知识进行融合强化;讲沙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时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彭家木在西北大沙漠考察遇难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二、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象四、五岁的孩童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性地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还有什么不同想法吗?”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可以说“不错”、“很好”、“有进步”、“有创意”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善引导,多表扬;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信号,他就会走向成功。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分析事物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正确解决途径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在思维方式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首先教师要运用情境激发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实物情景,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讲 “世界人口”这一节,可以放映关于人口众多引起的人口问题的影片来引入新课。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引导思维。教师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景观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经纬网,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等。
发散思维是学好地理的又一关键。地理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如世界地形影响着世界气候,世界气候又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单节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第三、第四个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后天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现代中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流在网络世界。缺乏毅志、耐心和挫折。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住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线条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牵引学生朝既定的方向思考,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作为地理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大力开展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展开“我有一双地理眼”活动,如组织“水资源调查组”、“土地利用调查组”、“环保调查组”、“天气气象组”等,并撰写地理论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劳逸结合,学以致用,还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成为课堂效益的最好补充。
论文作者:何天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地理论文; 课堂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