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持续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的经济扩张已经持续进入第八年。199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达3.9%,是9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为1.7%,是30年来最低的, 生产者(批发)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2%,下降幅度是10年来最大的; 失业率全年平均为4.9%,是24年来的最低水平; 长期因扰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正在消除,在1997年财政年度结束时,赤字仅50 亿美元, 占17000亿财政预算的比例微不足道。克林顿宣布的1998 年度财政为平衡预算,1999年度财政预算盈余将达95亿美元。进入1998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纷纷调低经济增长率的时候,美国实现了5.5%的高增长。当亚洲仍在金融危机中徘徊时,美国、 日本和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否,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日本经济由于内需不足而陷入自1973 年石油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国经济在1997年实现“软着陆”后,正面临着内需不足的问题;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明显放缓,增长率骤降为1.4%。我们判断, 美国经济正在步入调整期。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在调整中实现软着陆,防止出现经济衰退。

一、总供给能力的提高,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物质基础

过去25年中,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大约为2.25~2.5%, 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5.5~6%。而当增长持续超过2.3%,失业率降到5.5%以下时,工资和物价开始急剧上升。

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中经济增长率或失业率与物价水平间的替代关系再度发生变化,从以70年代典型的菲利普斯垂直上移表示滞胀现象转变为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经济学家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我们认为,新技术革命在美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美国的总供给能力提高。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已经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其发展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推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个人消费增长。

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的全球化过程加快。从1980~1995年,美国的商品出口额由2260亿美元增到5847亿美元,15年间净增1.6倍, 同期,美国商品进口额从2570亿美元增长到7708亿美元,净增近2倍。 另据经合组织1996年计算,1995年底美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达12.6%,比199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对美国来说,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以前。20年前,进出口占美国经济的17%,今天已占25%。近年来,贸易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危害已逐步减轻,1996年贸易赤字占GDP的2.5%,1997年占2.4%。

如果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的作用包括在内,那么美国的贸易赤字也许就要重新计算。若将在海外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因素加进来的话,美国的贸易就不是逆差而是顺差了。据英国经济学家的推断,1986年美国公司在国外的总销售额是它们帐面出口值的5倍, 如果把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则美国当年1440亿美元的帐面贸易逆差不仅不存在,而且还有570亿美元的顺差(郜振廷等,1997)。进入90 年代以后,克林顿提出了“国家出口战略”,把美国的出口建筑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基础之上,这无疑更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美国不仅输出美元(每年有150~200亿美元在海外流通,累计已达3000多亿, 占美元流通量的2/3),还吸引国际资本。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统计结果,1997年, 美国在海外持有的有价证券等对外资产为5万亿美元, 拥有的对外纯债务为1.3万亿美元,同时, 外国政府和民间持有的美国有价证券和不动产为6.3万亿美元,对美直接投资为1.6万亿美元。外国政府和投资者约拥有1.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和价值860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

二、有效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保证了美国经济在低通胀条件下的持续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投资增长的函数。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们曾大声疾呼投资率下降是美国竞争力下降的基本原因。总供给能力是一个长期累加的因素,增长曲线比较平稳,在短期内不会出现突发性的大波动。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总需求水平决定于国民产出和就业水平。美国的情形是这样:通过有效的总需求管理使得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的国内生产能力大致吻合,这样既不会因为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的衰退,也不会因为总需求过度出现通货膨胀。

1.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明显

资料表明,美国近年来国内总投资趋于上升。国内总储蓄占GDP 的比重从1992年的14.5%稳定上升为1997年的17.3%,用于工厂和设备的实际开支的增长速度为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资本品的新定单目前以两位数增长,达到战后创纪录的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在80年代占7%。企业投资的增加是由于竞争压力大、技术变化多、 收益增长大和资本费用下降而引起的。在资本投资增加的条件下,把知识和尖端技术纳入资本品的投入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高。美国是第一个认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的国家。美企业每年花费大约1300亿美元用于工业机械,而除了花数百亿美元用于软件和系统开发外,还花2200多亿美元用于计算机和通讯的硬件。

投资增加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使制造能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有资料表明,制造能力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每年仅增长2%左右, 但是自此以后却大幅度上升了,1994年增长2.6%,1995年增长3.5%,1996年增长4%,1997年增长大约5%。这是一种真正的供给方的改善。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改善不会引发成本或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效需求强劲,消费者大量购买商品和劳务。有资料显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消费者实际开支由布什政府时期的年均增长率1.5 %增至克林顿第一任期时的2.7%,绝对额增加了近4000亿美元。同时,企业大量投资, 购置新设备。商品劳务的迅速增产,把企业盈利水平推到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利润的高涨,又把股市推向高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幅度连续三年超过20%。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标准普尔五百种股票指数升幅之大,使投资人的资产在90年代翻了一番有余。

2.增税和削减赤字的财政政策作用明显

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功能。在财政政策上,克林顿上台后,一方面提出了增税计划,提出5年内增税2460亿美元, 把增税的压力主要转向富裕阶层。同时,通过裁减联邦政府雇员和减少军费预算来削减财政赤字。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从1980~1994年,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由20.3%降至18.1 %, 而在1999年度财政预算中,进一步减少到14.57%。与之相应的是,从90 年代后期至下个世纪初,美军工生产占其工业生产的比重亦由过去的25%左右降至不超过20%。这对于美国调整经济结构是非常有利的。

现在看来,克林顿在1993年提出的加税和削减开支预算的财政政策是成功的。当时,该预算仅以一票之差通过,共和党人全部投了反对票。当时,共和党人声称,加税必将损害经济,反而会减少财政收入。在90年代初,联邦赤字创纪录达到2900亿美元,当时在美国信贷市场上筹集的每10美元中的6美元是财政部借的。1995 年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639亿美元,而在1996年时减少为1073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35%;在1997年时,财政赤字锐减至226亿美元,下降了近80%。

3.稳定与灵活的货币政策获得了成功

除了财政政策取得明显的成功外,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也相当成功。进入90年代以后,美联储一方面仍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又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刺激经济发展,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在保持货币政策积极稳定、灵活调整的同时,联储更多地运用预期理论,通过各种信息改变人们的预期,从而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而又不受通货膨胀的干扰。1997年10月27日,美股市创下日跌554.26点的历史记录,29日格林斯潘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上说,对美国经济扩张的主要威胁仍然是通货膨胀,但他说没有提高利率的可能性。美国股市由此回升。9个月之后,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又说, 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危险可能压倒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他还说,除非经济非常健康,否则很难维持目前的股票价格。他警告说,如果增长速度不能降到本身可以比较持续的水平,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不得不提高利率。结果美国股市又随之下跌。

4.亚洲金融危机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稳定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对外贸易平衡正在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但也为其提供了多方面的机遇:一是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东南亚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后,该地区各国货币较大幅度贬值,使美国从该地区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目前,进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占30%,其中东南亚产品占15%,这对美国控制通货膨胀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资金流向美国有利于长期利率走低。目前,由于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大量资金正从该地区流出。同时,鉴于美国经济形势较好,美元坚挺,绝大部分资金正投向美国市场寻找“避风港”,这一趋势对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和房地产市场较为有利。三是有利于股市适当降温。格林斯潘针对美股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10月27日出现暴跌后,就说:“近几天市场的纯收缩有助于延长我们已有6年半的扩张”。固然, 由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日本资金在1998年大量涌入美国股市后加大了美国股市泡沫的成份,并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美国经济将步入调整期

美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会同时面临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这就给政策制订者们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应付通货膨胀上升的危险,要么应付通货紧缩的危险,这都有可能使需求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从而限制美国经济的增长。

1.美国经济具有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

一种看法是,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危险仍然“很大”,因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紧张。格林斯潘预言,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美国经济增长会放慢到比较能持久的水平,但是如果降不下来,中央银行可能有必要采取行动防止经济过热。据调查,有25%的经济形势预测者仍然希望采取紧缩银根政策。

另外一种看法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通货膨胀恐惧症是危险的,紧缩银根政策可能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增长强劲和金融市场兴旺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比如,股价上涨反映产出、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实际上是反通货膨胀的,如果提高利率去刺穿这种“泡沫”,那是最糟糕的事情;又如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在今天的高技术环境下,就业市场更加坚挺标志经济是生机勃勃的,这些新成立的企业实际上促使价格下降。

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紧张客观上已经对美国经济的持续扩张和低通货膨胀运行构成了一种限制。这种限制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作出调整。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需要讨论:

第一、东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对美国向该地区的出口不利,对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出口商的打击更大。1997年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已高达1900亿美元,其中对东南亚的贸易赤字占11%。而此次的金融危机将使美国对该地区的贸易赤字继续增长。此外,对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拥有企业的公司来说,未来的经营利润也将大大减少。列入标准蒲耳500种股票指数的公司的每一股股票的经营收益1998 年大约只增长6%,为1997年收益的一半。 日本经济的走向更是一个未知的变量,如果不少坏账累累濒临破产的日本金融公司为了获取资金而抛售它们所拥有的巨额美国政府债券,这对美国经济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单单货币的影响就会使美国的经济增长在今后两年减少0.4个百分点, 而亚洲的需求疲软又将会使它在今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减少0.8个百分点。

第二、美国劳动生产率波动不容忽视。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存在“计算机生产率悖论”之谜,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进入90年代以后出现时高时低的波动。非农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1992~1997年间,最高时达3.2%,最低时则降为0.1%,1996年和1997年分别为1.9%和1.7%。如果劳动生产率在今明两年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而工资的上涨又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涨,则价格必然上涨,利润随之降低。公司不得不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上述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1998年以来,科技产业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影响,增长已呈现放缓,盈利水平也开始走下坡。据《华尔街日报》指出,包括半导体市场领导者英特尔、个人电脑第一品牌康柏、摩托罗拉及软件制造商甲骨文(Oracle)等公司,最近接连发出警告,这些带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企业,不堪每年至少20%的产品售价跌幅,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有鉴于此,分析家纷纷调低今年全球电子产品销售量的预测,由之前9%的增长率,向下修正为3%,共达9530亿美元。科技业出现衰退对美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十分不利。报道说,90年代美国经济因电脑科技、通讯器材及资讯科技服务等产业快速起飞而持续增长,现在科技业的销售量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放缓。

如果说西部经济在以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带动下还能维持强劲增长,东部经济则因传统产业调整滞后已面临着工人罢工造成工资上涨的危险。1998年美国经济从一季度的5.5%降为二季度的1.4%,其主要原因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职工罢工造成。高科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在全部产业中实现,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时好时差。最重要的是,如果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工资的上涨,通货膨胀势必抬头,经济衰退就很难避免。

2.美国经济也有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在美国,持续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稳定的货币政策也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危险。从货币供给方面看,Ml的增长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14.2%降为1995年的2.2%,1997年降为1.3%,低于同期法国(13.4%)、德国(7.2%)、加拿大(12.3%)等国的水平。但M2 美国在近期仍保持在10.2%的增长(1998年5月),高于法国(5.5%)、德国(4 %)和加拿大(3.3%)。紧缩的财政政策引起政府投资减少, 政府公共投资增长率从80年代的3.4%降为1993年的3.1%,而1997年进一步下降为 2.9%。与此相应,财政部的营业帐户却出现了巨额盈余。而历史的经验表明,自二战以来,财政部预算中的营业收入盈余都是在每一次衰退之前出现的(宋玉华,1997)。

我们认为,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内需能否保持旺盛足可以支持其持续的增长。美国国内储蓄占GDP的比例(包括企业和政府)在60 年代为21.4%,70年代为19.8%,80年代下降为18%,进入90年代后平均仅为15.5%(虽然1991~1997年是上升的)。在3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1.4%降到90年代的15.8%,产出的5.6 %从储蓄转到公私消费中去。据1996年美国总统的经济报告称,在1960~1983年期间,美国的家庭储蓄占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大约8%, 这个数字在1989年下降到大约5%,然后在1990~1992年的衰退时期稍微上升了一点。 在接着的经济复苏时期,这个数字又下降了,在1998年第一季度仅为4.8%。这就导致储蓄率低下和投资不足的问题。

储蓄率低下是导致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得不向外国人借钱。据1997年8月19日《华盛顿邮报》文章, 美国最近每年从国外借款大约1500亿美元,为其经常项目赤字提供资金,因此,这个国家能够投入的资金必然受到国内储蓄和海外借款所限。美国在80年代初是向世界其余地方放款的一个大净债权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欠的这种债务迄今为止已超过1.3万亿美元。

此外,我们认为信用紧缩和股市调整可能成为美国通货紧缩的直接诱因。目前,美国家庭负债增加正造成信用可靠性日益下降、个人破产和借款人注销贷款等严重问题。据1997年10月1日的《纽约时报》称, 到1996年底为止,家庭负债总共占可支配年收入的89%,而在1990年占83%,在1980年仅占67%。美国人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处于消费热中,现在在信用卡上欠了几乎一年的收入、汽车贷款、抵押贷款和其他债务。过度消费的结果是不偿还贷款和破产的现象猛增。 在1996 年出现了100多万件破产案,银行最近注销了应收款的信用卡的大约7%,而在一年前为6%。为此,美国银行实行了紧缩信用卡发放的政策, 但紧缩信用的结果又有可能带来内需不足。

目前,美国股票市场有接近1/4的股票按去年的盈利计算的市盈率达40倍,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为30倍, 而公司利润率水平却纷纷调低。再加上接二连三的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购并案,不停地给股市注入一股兴奋剂,令股价进一步攀升。美国股市中泡沫的成份已经比较大,一旦股市暴跌出现财富缩水现象,那就会从总体上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使需求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

上述问题可能引发两种结果:第一种情况是,因消费者债务负担太大而自动减少开支,或者银行将拒绝贷款。第二种情况是,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而限制美国公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贷款规模,这会引起美元的汇率下跌,那就意味着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和经济衰退。如果两种局面同时出现,那么情况可能变得很严重。

因此我们认为,在亚洲金融危机尤其是拉美经济不稳定的影响下,美国经济的调整将不可避免。

标签:;  ;  ;  ;  ;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