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结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结构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B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就文明问题进行大规模讨论。目前,这种讨论又出现了第二次热潮。关于文明结构问题,理论界在讨论中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总体而言,有四种分法: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
两发法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即认为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就三分法而言,具体又有三种:第一种认为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1〕; 第二种结合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2 〕;更多的则是第三种,即把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3〕。四分法认为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制度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在内的多重结构〔4〕。 在由范英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一书中〔5〕,将社会文明归结为五大方面: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6〕。在上述诸种分法, 关于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看法,是一种最流行,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长期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观点。
面对当今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反文明、反进步的问题,前瞻21世纪人类特别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有必要重新规范和把握社会文明的内涵及其结构。笔者以为,社会文明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多种划分,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宜把社会文明划分为四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那种对社会文明结构进行过小和过大的划分,都不可能准确反映现代文明特别是未来文明发展的真正面貌。
二、文明结构:是什么
现代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经济)、精神文化、制度调控和生态环境的四维进程。
在现代文明系统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力状况、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所谓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精神文明大体上包括着科教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方面的内容。
制度是人们为反映和确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规范体系。这样,所谓制度文明,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规范体系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们的制度建设和制度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制度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新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成果。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是制度文明的内在基础;建立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具体体制是制度文明的主体;而以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依托的民主制度是制度文明的关键,民主建设的状况是衡量制度文明建设状况的重要标志;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则是制度文明的实施系统;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制度文明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它反映制度文明的性质和水平。从层次上看,制度文明包括基本制度文明、体制制度文明和规章制度文明等内容。从制度文明的类型看,它可分为经济制度文明、家庭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法律制度文明、文化制度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等。在社会主义社会,把握和衡量制度文明应有三个标准:一是制度的普遍化、二是制度的科学化、三是制度的法规化。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上述的制度文明的涵义可以看出,有的论者将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五种,也有的人将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种,其实,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应是制度文明的分支,它们隶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所谓人种文明,应看作是社会文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社会文明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文明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人本性。既然人种文明是社会文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专门列出来予以讨论。
另外,有的论者将“社会政治或制度文明”划归到了物质文明的范畴中去〔7〕,这样的看法就更为不妥。 因为制度文明既不能完全归结为物质文明,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精神文明,更不能完全归结为生态文明,它介于上述三种文明之间。实际上,制度涉及到社会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社会创建和发展各种制度,并非仅仅为了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并非仅仅为了发展经济,制度还具有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等的重要功能。所以,笔者以为,将制度文明归属到物质文明的范畴中去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生态文明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8〕, 它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生态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等的崛起,这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三是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生态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相应的环保机制的形成等,这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成果。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展开了有益的探讨。但在讨论中,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形态;下一个文明是生态文明等〔9〕。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准确的, 没有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进行辩证地、科学地理解。下一个文明,只能是上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一种大文明或整体文明。
长期以来,我们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维结构的角度来规范文明定义的,我们一直认为,文明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但既然文明是一种四维结构,既然制度和生态也可以成为文明,那么,我们应从文明的四维结构的角度给文明重新下一个定义:所谓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调整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类关系)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和生态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是经济、精神、制度和生态的四维进程。社会文明的四维结构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密不可分。其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自然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性的基础,它们共同对人类文明起着基础性、支配性的作用。当然,生态文明的进步,要依赖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进步。换言之,生态文明的成果要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设与进步来取得。在大文明中,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另外,制度文明决定着三种文明的性质,以自己的进步推动着它们的发展。
三、文明结构:为什么
将社会文明划分为四种,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第一,总体而言,社会文明从其萌芽和产生的时候起,就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其后社会文明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衍生出了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萌芽和孕育于原始社会时期,最初产生的文明形式是物质文明,其次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当人类告别原始社会而踏入奴隶社会之后,就进入了被恩格斯称之为的文明时代,这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从落后到进步、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分化、显化和丰富化的趋势。同时,随着人对自然改造的逐步扩展和加深,人们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于是生态文明也逐步萌芽、生成。
第二,文明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应当有什么样的文明结构。而社会是由众多的领域、群体和组织形式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从现代意义上讲,人类社会这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精神文明系统和制度调节系统这四大系统。这四大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表现为这四大系统的不断变革、完善和进步上。而四大系统的进步、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就分别表现为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第三,由于社会文明是人类在自觉地改造和保护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因而,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也应成为我们划分社会文明的重要依据。总体而言,社会实践有四大基本形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及保护环境、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这四大基本形式相对应,社会文明可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
第四,四个文明已经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一条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里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此后,我们党于1995年召开了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我们党又召开了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同时,还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和廉政建设。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 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可以看作是指导跨世纪中国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一切表明:我国社会已逐步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以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这也预示着,我国的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文明多重结构和多重文明齐头并进的态势。可见,将社会文明划分为四维结构,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文明建设实践的现实反映。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人类的大文明或广义的文明。大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收稿日期:1997—10—20
注释:
〔1〕陶永富:《试论社会文明结构及其意义》, 载《学术论坛》1997年第1期。
〔2〕见拙文《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第3期。随着认识的深入, 笔者关于文明结构的三分法的看法也有所变化。
〔3〕见卢兴隆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第25 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蒋冰海:《论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1 期)和陈朝宗:《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载《理论学习月刊》1996年第6期)等文。
〔4〕见《论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遗憾的是, 作者陈章亮仅仅是提出了四个文明的结构问题。
〔5〕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6 〕转引自董玉整《精神文明学研究的一颗硕果——评〈精神文明学论纲〉》,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7〕崔佳斌:《论建设精神文明与铲除精神野蛮》, 载《学术交流》,1997年第2期。
〔8〕关于生态生产的有关内容,参见拙文《生态生产初论》, 载《求索》1995年第2期。
〔9 〕分别见《生态文明及理论与现实基础》(载《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 期)和《困境和抉择——关于人类下一个文明和发展战略的思考》(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2期)等文。
标签:生态文明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