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时期论文,能源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时期能源供需预测
(一)2005年能源需求预测
预计“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2%, 按1995年价计算达到12164亿元。人口达到13.45亿,年均递增7.6‰。 三次产业的调整,第一次产业从1995年的20.5%,下降到2005年的14.6%,第二次产业由48.8%下降到46%,第三次产业比重从30.7 %提高到39.4%。
根据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1997年和1998年运用部门分析法的技术经济模型,以及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近年用不同模型方法对2000—201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的预测,我们推荐“十五”期间两种能源需求预测方案:
常规方案:以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外推的能源需求预测,目前的节能政策不作重大调整,用能结构基本保持与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的一致性,基本不考虑环境制约下清洁的优质能源替代。
综合方案:强化节能,较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较多地利用优质能源,改善和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需求预测见表1。
(二)能源供应预测
根据地矿部门的普查和勘探,全国预测资源总量为40017 亿吨标准煤,煤炭占90%以上,199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的探明储量为7919亿吨标准煤,煤炭比重高达88%。截至1996年末,煤炭的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生产和在建矿井仅占用25%,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煤炭产量已超过消费量,尽管采取限产压库政策,库存仍未见明显减少,有充足的资源保证率和库存量。“八五”期间,煤炭年均增产5000万吨,1994年和1995年每年增长1亿吨左右。 现在由于市场消费萎缩,生产受阻,1996年以来年增产已减至3000多万吨。“十五”期间,煤炭仍将维持以需定产的局面。预计煤炭生产在保证国内需求和有限增加出口的情况下,2005年达产15.5—16亿吨,即比2000年增产2.5 —3亿吨,但要实现这样的生产目标,必须以提高煤炭的商品化率, 即大大提高煤炭的入洗率,减少灰份和硫份来促进煤炭的销售。
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量为940亿吨和38万亿立方米, 其探明率仅为20%和5.8%,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石油产量在2005 年前不会有大幅度增产的可能,因为陆上东部油田已进入衰减期,稳产的难度大,近年虽然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明显增加,但主要在西部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勘探开发的难度大,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产。所以石油开发生产的总形势是后备资源不足,每年探明的可采储量不能满足当年产出的需要,按常规预测,陆上的油产量在2005年为1.7亿吨左右;海上油田, 现在已达1500—1600万吨,预计2000—2005年其产量只能维持1000万吨左右。因此可以预计,石油供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会提高。天然气的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比石油要好,1996和1997年每年新增产量20多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产量可比2000年增加100—150亿立方米, 即生产400—4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表12005年一次能源需求预测和国内生产量
需求量
常规方案综合方案生产量
一次能源总量
(亿吨标准煤) 16.36
15.94 15.32
其中:煤 炭
(亿吨)
1615.0 15.5
原 油
(亿吨) 2.22.35
1.8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50 520
400
一次电力 (亿千瓦时) 33003300 3300
煤炭占一次能源 (%)69.967.1 72.3
原油占一次能源 (%)19.321.1 16.8
天然气占一次能源
(%) 3.6 4.4
3.3
一次电力占一次能源 (%) 7.2 7.4
7.7
表2 能源经济指标比较(1995-2005)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GDP (亿元/95年份) 58478
8592312164
人口 (亿人) 12.113.013.45
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煤) 13.1114-14.5 15.94-16.36
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
12.914.015.32
GDP能耗 (万吨标准煤/亿元)
2.2 1.63-1.69
1.31-1.34
能源弹性系数
节能率
(%)
年均增长率(%)
"九五""十五"
GDP
(亿元/95年份)87.2
人口 (亿人) 1.4
0.68
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煤)1.32-2.04 2.63-2.78
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 1.651.8
GDP能耗
(万吨标准煤/亿元)
能源弹性系数 0.17-0.26 0.36-0.39
节能率(%) 5.82-5.13 4.28-4.54
电力供应,未来的电源结构仍将以煤电为主,水电次之,核电有所发展,同时引进的液化天然气发电有可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成发电。虽然“九五” 初期,电力市场销量增长幅度下降, 使发电量从每年增长8—9%,降到目前的4—5%。但我国目前用电水平较低,人均年用电量仅900千瓦时,还有六、七千万人口的农村用电市场尚待开发。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电力市场消费政策的调整和城乡配电网改造的完成,预计在“十五”期间电力消费的增长会达到5%左右,电力弹性系数0.7。
(三)能源供需平衡分析
表1所列能源需求预测结果,其综合方案比基础方案少用4200 万吨标准煤,并能够保持与国内能源生产总量的基本平衡,虽然优质能源石油和天然气需要进口,但是煤炭仍有较大的剩余,可供扩大出口。
预计2005年煤炭可有5000万吨的出口能力, 但原油缺口达4000 —5500万吨,这样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可能达到6000—7500万吨,天然气的最低进口量约为50—120亿立方米,主要是液化天然气的进口。
(四)“九五”和“十五”能源经济指标比较
由表2得出如下结论:
“十五”期间的能源供需平衡关系,将比“九五”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更为协调。能源弹性系数虽低于0.5,但略高于“九五”, 表明能源消费市场得到复苏,买方市场的供应过剩状态有所调整,然而不会逆转至再度回到卖方市场。节能率虽较“九五”要低,但仍是比较高的,这是保证“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平衡的根本措施,全社会仍须大力加强节能,同时促进终端能源结构的优质化过程。
二、“十五”时期能源供需矛盾分析
(一)优质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改革模式,使我国经济在供需总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需已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和增长质量的要求日益突出。
曾经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短缺局面已基本扭转,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自1992年以来持续供过于求,全社会库存大大超过正常需要。
在能源供求相对缓和的同时,终端能源消费优质化的进程加快,油、气、电、热力等优质能源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煤炭和生物质能需求的增长,民用能源和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明显。1990—1995年,全国城市居民(非农业人口)煤气普及率由42%上升到68.4%;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由42.4千瓦时增至83千瓦时;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212.6 百万平米增加到164.6百万平米; 广东省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95年石油产品所占比重已超过煤炭居首位,珠江三角洲城镇气化率达80%。
终端用能优质化的需求是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的必然结果,居民收入增加要求使用洁净、高效能源,而增加石油和电力消费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正在经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60年代依靠廉价进口石油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1994年广东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2.77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50.6%。 终端能源消费优质化,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天然气与直接燃煤相比,可节能20—30%; 集中供热与分散锅炉房相比, 可节能10—20%;民用型煤与烧散煤相比,可节能20%。
从全国形势来看,石油产品进口激增,1993年,我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1997年净进口量达3000万吨以上,估计2000年口量为4000—5000万吨,2005年将达6000—7500万吨。
(二)小康生活与人均能耗低下的矛盾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已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能耗水平很低,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4年高收入国家人均能耗5006千克油当量,中等收入国家为1475千克油当量,低收入国家369千克油当量,世界平均数量为1433 千克油当量;而我国为664千克油当量,为高收入国家的13.3%, 中等收入国家的46%,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看,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目前少数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人均能源消费量明显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有的已达2吨标油以上。所以中国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必须努力提高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到2005 年争取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达到850—900千克油当量。
(三)大量消耗煤炭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1、室内空气污染
1995年我国12亿人口中有90%的居民(10.8亿人)仍靠固体燃料生活,其中城镇和农村烧煤的居民各2.2亿人,农村烧柴的居民6.4亿人。烧煤、烧柴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烟尘、SO[,2]、NOX。
(1)1995年全国烟尘排放量达1744万吨。据87个城市监测,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55—37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39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42微克/立方米,有45 个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北京、天津、泸州、重庆、沈阳、济南、太原等均居世界烟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其总悬浮颗粒物的值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高3—7倍。
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370万吨。据88个城市监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2—424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80微克/立方米,有48个城市超标。大城市二氧化硫浓度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8倍。
主要由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雨相当严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地区及四川盆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0%,根据有关研究结果,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约为1100多亿元,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
(2)1995年城市氮氧化物年日均值为12—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1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已成为北京、广州冬季的首位污染物。
3、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计算,1995年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220亿吨,中国为30亿吨,占13.6%, 仅次于美国的52.29亿吨(占23.7%),美国已经承诺到2008—2012年比1990 年减排6%,而中国的能源消费仍会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在2020 —2030年超过美国。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大量消耗煤炭有关,1995年中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5%,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9%。
(四)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
中国拥有比较丰富而多样的能源资源,但人均资源量并不多,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按美国《油气杂志》计算,1992 年1月1日中国石油人均储量为2.9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6%,相当于美国的人均年消费量。
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从单位产值能耗看,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国家每万美元能源消费量为2.97吨油当量,其中日本为最低是1.61吨油当量,而中国则高达14.29吨油当量,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三、“十五”时期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要贯彻安全、高效、清洁三个原则。具体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油气供应安全问题
未来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是油气可靠供应问题。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1995年为6.6%,预计2000年将上升到20 %左右,2005年将达到25%以上, 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在2005 年也会达到10—23%。
为了降低进口的风险,一般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口的多元化、多边化和多途径
多元化是指进口产品的多样化。多边化是指进口石油的来源要多元化。多途径是指进口方式的多样化。包括直接进口、合作开发,在国外建立石油基地,开放国内部分市场等。考虑到今后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除马六甲海峡以外,考虑开辟泰国南部的原油通道。
2、建立储备制度
主要的进口国都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例如美国为90 天; 日本为150—180天。完备的石油储备制度是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中国在“十五”期间应着手建立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储备体系。
3、石油的替代
一是水煤浆代油,此技术已成熟,应积极推广, 争取2005 年推广500万吨。二是煤合成液体燃料,现中国已分别与美、日、德合作, 研究并拟建工业性生产厂,争取2005年进行商业化生产。三是生物质液化,世界上已有成熟经验,可引进技术或进行合作生产。四是发展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车,在“十五”期间可以分别推广10—20万辆,相应代油100—200万吨。
(二)乡镇煤矿改造问题
1995年乡镇煤矿的产量超过了国家重点煤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但是乡镇煤矿资源保障、劳动力供应和安全生产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将影响煤炭的稳定供应,但是在短期内(在2005年以前)乡镇煤矿的供应能力还是供大于求,因而“十五”期间应抓住机会,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政策。
1、合法开采:坚决关闭无证开采的小煤矿。
2、 资源保障:小型乡镇煤矿仍然要坚持回收大煤矿的边角煤和残采煤,但是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乡镇煤矿也应提供一定的资源,对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划分、分级管理。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止浪费资源。
3、规模经营:鼓励乡镇煤矿的规模经营,采取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矿。鼓励国有重点煤矿和乡镇煤矿联合。
4、技术改造:对乡镇煤矿进行生产机械和现代化技术改造, 实行正规开采,提高供电通风和防尘水平。
5、安全生产:加快乡镇煤矿安全管理,降低百万吨死亡率。
6、基地县建设:将有条件的县建设成为煤、电、路、站配套, 产供销协调发展的商品煤生产基地。
(三)节约优先问题
中央制定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十五”期间主要是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1、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全面贯彻节能法。
2、对重点耗能器具如汽车、锅炉、空调、 电动机等制定强制性能耗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限期淘汰,或不准投入生产。
3、加强对原材料节约工作的领导,大力推广以塑代钢, 使用塑料比使用钢材总能耗可节约80%以上。
4、推行资源综合规划(IRP)和需求方管理(DMS)技术。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能源管理方法。
5、搞好节能服务产业化,引进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的经验, 改造我国原有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使其市场化、商业化。
(四)能源供应要优质化和多样化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时代的转换,现正向石油、天然气时代过渡。为了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我国必须尽力提高油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
(五)加快天然气的发展
天然气是最洁净的矿物燃料,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发展缓慢,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长期排徊在2%左右。 要加快天然气发展,必须解决储量、管输和终端利用三个问题,并把解决大城市的用气问题作为发展天然气的重点。
(六)把清洁煤技术的发展纳入“十五”规划
煤炭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仍将是能源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五”期间首先要把国内已经商业化或有条件商业化的清洁煤技术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推广。
一是扩大原煤入洗比例,目前我国原煤入洗比例约为24%,2000年可能达到28%,2005年应达到32~33%。新建矿区投产一定要装备洗煤能力。考虑到我国缺水的情况,应大力发展干法洗选。
二是提高型煤使用率。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民用型煤普及率达60%,到2000年这将提高到80%,“十五”时期在高硫煤地区和城市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最近日本生物质型煤技术在重庆实验获得成功,反映良好,应进行商业化推广。工业型煤要降低成本,扩大使用。
抓紧水煤浆技术的推广。水煤浆制备和输送技术已经过关,“十五”时期要进行工业性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安排2—3个项目。“十五”期间同时应对先进的燃煤技术抓好典型示范,作好技术储备及商业化推广,包括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CFBC)等技术。
(七)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巨大。根据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粗略估计,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87亿吨标准煤,大约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6倍。
近年来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技术逐步趋于成熟,经济上也逐步被人们接受。我国政府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中提出:今后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际使用数量要从目前的近3亿吨标准煤,增长到3.9亿吨标准煤。“十五”期间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大力发展风力发电,1997年底大型风力发电装机数量达到17 万千瓦,估计2000年可达到60万千瓦,“十五”期间在风机国产化方面会有长足的进步,装机数量应达到100万千瓦。
2、太阳能利用, 重点应抓好太阳能热水器的质量提高和数量推广。1996年全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达524万平方米, 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约100—150千克标准煤。“十五”期间若能将太阳能热水器纳入新建节能建筑物设计标准,每年可以新增应用100万平方米。
3、太阳能光伏发电, 应重点抓好太阳能光伏户用系统的商业化推广工作。要结合世界银行全球能源基金可再生能源商业化项目及日本、法国、欧盟等双边合作项目,探讨太阳能光伏户用系统的商业化机制,建立商业化的服务公司,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驱动下,滚动发展,力争“十五”期间新增20万户的户用系统。
4、加快生物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 国内外生物质能气化技术已经成熟,“十五”期间应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场所试验,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改善环境。
为加快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应加大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的资金投入并提供减免税收、价格补贴、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经济激励措施。这不仅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同经验。
标签:标准煤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新能源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