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图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图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康德的图式说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感性与知性、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概念的联结需要一个“中介”,主客体的统一需要一个结构和途径的问题。康德通过这一理论,说明了直观如何被包摄于概念之下的问题。康德找到了人类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的联结方式,把主客体的统一置于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内在机制的必然联系之中,呈现出主体对客体的建构具有一种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和方式,并力图说明和解决认识过程中的能动飞跃和主体价值实现方式等问题。尽管它包裹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之下,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才不断引起世人的关注与研究,推进了哲学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同质认识与异质认识的联结
在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特别是在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概念的联结问题上,在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经验归纳的方式,是说经验概念来源于个别的经验,通过经验归纳取得。如“圆出于盘”,思维中圆的概念是从经验事物圆盘中直接地产生出来的,因此,圆概念与个别盘的联结基于经验本身,二者中间不需要“中介”。另一种是在个别与一般的联结上的理性演绎的方式,是说普遍性概念通过逻辑关系推演出个别概念,它是以“种”概念包含“属”概念为前提的。这种一般概念与个别概念的联结是基于理性本身,也同样不需要“中介”。这两种方式,前者是以特殊推导一般,后者是以一般推导特殊,二者或是经验或是理性,它虽能把一般与特殊联系起来,但在康德看来,这都属于同质认识的联结。前者经验概念与经验本身是属同质或同类,二者有着共同的存在,即经验。后者是从普遍性概念借用逻辑推出个别,二者也属同质,无论普遍的或个别的概念都以理性为根基。
康德提出的异质认识的联结问题是指作为主体思维基本形式的纯知性概念范畴,与异质的感性直观为认识内容的杂多的联结。前者为主体一般形式,后者为对象内容,在康德那里,二者的联结是属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联结问题。康德在范畴先验演绎中已证明范畴这一知性纯概念不是来于感性,而是来于知性本身。而杂多作为现象质料的来源与外物(“自在之物”)相关。这样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是不同源的异质类。但如何把特殊心象这一现象归摄于纯知性概念范畴之下,如何把个别与一般联结起来,这是康德提出图式说的直接原因。
纯概念(范畴)是先天的,是说它不来源于经验而源于思维主体本身,作为先天的知识存在着;纯概念是先验的,是说它作为主体思维形式又离不开经验,有经验机缘始行发展,离开经验则空则盲,是经验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纯概念是客观的,是说它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作为规律性、秩序性使用的概念;纯概念是规定的,是说范畴要把感性杂多质料归摄于一个先验的确定形式之下,也就是归摄于自我意识先验统一性中,由此经验的概念才成为可能。纯概念的作用,是说主体通过这一思维形式所进行的综合统一的判断,既能综合统一概念判断中的表象,也能统一直观中的表象。但判断力不是来源于纯概念范畴,而是来源于先验的自我,自我是通过纯概念进行判断的,因而判断是主体综合统一的功能或主体逻辑功能的基本方式。实则,康德是从先验的逻辑意义讲的,纯概念范畴对杂多质料的综合统一,是作为认识的逻辑主体自我的判断功能。这样纯概念既是先验的概念又是逻辑的概念,并且是二者的统一。这表明,纯概念作为主体自我的思维形式在认识中必须和认识内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价值,才能表明主体在主客体统一中的意义。康德范畴的先天性,说明主体先于经验对象而存在,一种知识构成的思维规则和逻辑结构,它只是作为知识之成为知识的基础,而范畴的图式是说这种先天知识必须在一定的结构之中才能和感性材料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规律的科学知识。
(二)时间是图式构成的中心
康德看到纯概念范畴同现象是不同质的认识,范畴不能直接应用于现象,范畴必须通过一个第三者同现象相联结。这个第三者,就是“时间”。康德指出:“现在是清楚的,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存在,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与现象同类,而使前者对于后者的应用成为可能。这个居中媒介的表象(Vorstellung)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一切经验内容)而同时又必须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式(Schema)。”(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197页,A138,B177;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2—143页)
时间何为第三者?因为时间一方面与现象同类包含一切感性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时间是主体内感形式,又是一切表象的普遍形式,是综合感性杂多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条件。它对感性内容具有先天的决定性,是感性认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因而它是先验的,具有知性的品格。同时,一方面时间本身是主体自我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时间的综合作用是通过知性的统摄;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在时间意识中,范畴的综合活动又必须通过时间,范畴要服从于时间,范畴的程序性是在时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的。离开时间范畴就无程序性,范畴也就失去了综合活动的场所。在康德看来,范畴应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时间的先验规定性不是别的,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结构方式让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于范畴下,时间图式是联系二者结合的媒介。
康德在他的范畴先验演绎中论证了范畴应用于现象界的法权性和可能性,可他又十分强调知性范畴不能超验运用于物自体,否则就失去其意义,并还会产生理性的矛盾。由于范畴应用范围的限制,也同样为图式的应用范围作了限定,就是说,图式仅在可能的经验内发挥它的客观效力。康德认为,我们获得对象的唯一方法是感官的感觉变化,最后除范畴体现知性功能作用之外,还必须包含“感觉性的先天条件”,即“内感条件”或“内界意识”。这是说时间自身既包含感性条件又包含一般条件。它对范畴有限制和规范的作用。康德说:“我们要把这个形式的和感性的纯粹条件,知性概念在其应用上受到它的限制,称为知性概念的图式。而知性与这种图式的程序,我们给它取名为纯粹知性的图式说。”(《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199页,A140,B179;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3页)
康德对图式和意象(“图像”)作了区分。意象是由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所产生,它呈现的是特殊的直观、具体和个别的感性形象。意象是以感性为其特征的。而图式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这种想象力的综合是对感性规定的统一,所产生的对象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图式不是经验的概括,而是抽去差别性、个别性,带有一种普遍共性的感性结构。它表现为一种共性的感性结构方式。它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它不是概念而是概念的具体化、范型化,是产生具体经验对象的普遍方法。意象隶属于图式,图式是意象成为可能的条件。如数学上的五个点“.....”,是五的数目的意象,它以感性具体形象存在着,而数目“五”是图式,因为它是在时间中通过量的范畴,把五个点依次以单位叠加统一在一个数目“五”名词之下的整体观念。它是主体意识按概念规则通过范畴把意象归于概念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图式实现主体价值的方法。
意象给人以具体形象,而图式是客体按主体的需要实现主体的建构目的,形成具体化的概念的知识。图式要呈现概念的特殊化,使纯粹的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形象化,是主体形式应用客体内容、客体内容按主体形式的法则要求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的方法。三角形的图式不是直角、锐角和钝角这类的具体三角形,而是表示三角形概念怎样成为具体三角形的方式。因而图式是在主体的想象力之中按概念的特征、规律和主体的需求,通过想象表现出具有感性结构的共性方式。这不是指具体三角形的构成,而是构成一个具有共性一般三角形的图像方法。图式不是可把握的观念,只是给出三角形概念的图形构造法则,按主体的意图在想象力中把一般三角形与一确定三角形直观相联系,构成一个具有共性的感性图型。如我们在纸上画的三角形结构图或马的结构图,它既是规则的又是直观的。无论具体的三角形或具体的马千差万别,只要它符合这个图式,它就可以被称为“三角形”或“马”。我们这里说图式是主体价值的体现方式,就在于主体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实现以主体为核心的主客体统一,创造一种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认识。而图式不仅是以时间为构成中心,把范畴与杂多都纳入时间中介中,而且它必须是想象力的产物,因为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主体自我联结感性和知性、从个别向一般过渡的能力。康德在“经验所以可能之先天的根据”中,提出了三重综合:直观中感知的综合;想象力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而想象力正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综合能力。由于图式是感性与知性联系的中介,与想象力的联结作用相一致,康德认为图式是想象力的产物。主体通过想象力可以展出自由的翅膀,可以跨越现象万千,在图式中产生的或创造的想象力与范畴和谐一致,创造出新的知识。
想象力具有两重性。一层是作为经验再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律得到感觉印象的联结,形成内感官的特定时间中的感性内容。但这还不能称为真正的认识,真正的认识要通过产生的或创造的想象力,这种先验的想象力把感觉印象按某种规律性的不变形式排列起来,这是第二层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对现象的描述和对概念的描述是不同的,它以形象来表现现象,以形象的抽象图案表现概念。想象力是在图式中安排纯知性概念,也就是说,纯知性概念是按想象力以图式程序有规则地排列。而想象力的图式是在时间中,受时间方式所规定,由此图式程序中的范畴在先验时间规定性中应用于现象,在时间样式中直观从属于与之对应的范畴。这样,靠想象力获得范畴的图式,在时间的图式中使范畴感性化,范畴被运用到现象界。
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图式,是依据范畴表现出来的概念之一类统一规律所规定的纯粹综合。作为想象力先验产物的图式,就一切表象而言,是依据纯粹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被先天地联结在一概念限度内,这也就是以主体内感方式(时间)为条件的综合,因而图式也是认识主体“普遍所谓内感之规定”的一种产物。这表明,一方面,图式是先验时间规定性的产物,它把范畴给予时间化,纯粹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或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由范畴来执行,并由范畴引入时间之中。另一方面,感性质料的杂多性、特殊性在时间中受到范畴逻辑规则的综合统一,但范畴的综合统一是由想象力所执行,或者说是以想象力为动力。然而想象力在执行中把一种创造性带入时间中,于是,在时间中的范畴形式与现象质料的结合和统一中,通过主体的创造性,从而形成了一种主体需要的新的经验对象的知识。这种新知识是图式作为依托和把不同类的知识融会为一体。正是在图式的时间之中,作为本源的先验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性、知性范畴的逻辑规律性、想象力的联想和创造性,这些在时间连续性中通过对感性质料综合统一,从图式中得出来的是主客体统一的产物,即新的知识。在图式中,若没有先验统觉或自我意识,范畴就失去了综合统一的本源;若没有范畴的逻辑规律性,知识就失去了普遍性、必然性;若没有想象力的联想和创造,知识就缺少了动力和创新;若没有质料的多样性,就失去了知识内容的差别性。康德把知识形成看作经过多因素综合统一的途径,这就是在主体自我意识统摄下,通过想象力把范畴和质料呈现于时间中,使质料归于概念。图式体现了这种统一途径的能动方式,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创举。
(三)纯知性概念图式的分类
时间是织就现象的网,一切现象都在时间之中。时间是构成现象的必然条件,并且是普遍性的条件,空间外在现象也必然要通过时间内感直观进入图式。康德图式的分类原则是与时间同范畴的关系相统一的。由于范畴应用于一切现象存在于一切时间,就在于范畴是按量、质、关系、模态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可推致康德的逻辑分类理论,表明这种分类能把逻辑、范畴和现象统一起来,并且是在时间中的统一。由此康德说:“因此图式无非是依据规律的时间的先天规定而已。此等规律,就一切可能的对象,按范畴的秩序,与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顺序及最后的时间概念相关。”(《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203页,A145,B184—185;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6页)从图式中的时间与范畴相比较来看,量的范畴与时间系列(数)是相符合的;质的范畴与时间的内容相符,质的范畴表现为填满时间的感觉;关系的范畴相符合于时间的秩序;模态(或样式)的范畴与时间全体(或总合)相符合。我们再具体作一说明:
第一,量的图式。一切外感量的纯粹表象为空间,一般所谓感官的一切对象的纯粹表象为时间。量的纯图式可以看作是知性概念的则为“数”。数包含同质单位继续增加的表象,也就是同质直观所有杂多在时间中的综合统一。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时间自身不变,但作为具体某一时间都有它的绵延和变化,而将其连续起来则成为时间系列,给人的意识以时间系列的观念。此种时间系列,是相同时间单位连续相加的结果,这样就出现了数。“单一性”的图式是时间的每一部分(或一单位);“多数性”的图式是时间单位的积累;“总体性”的图式是时间系列的总体。这样数就表现为量的图式。
第二,质的图式。每一感觉或知觉作为现象是相续于时间中的,它充满时间作为一定的时间内容。“实在”范畴的图式是与一般所谓感觉相应的事物,是时间中的存在者。如时间中空无一物,空的时间为“否定”的图式。实在与否定二者相反,是根据同一时间或是充满、或是空虚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时间作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也是现象中一切对象的形式,所以时间与感觉相应的对象中的事物相关,而不能用于物自身。一切感觉都有度或者量,从对象的感觉而言,感觉是由不同的度或量充实同一的时间,这种种不同程度的充实内感也会逐渐由强至弱,递减为无,这就是由实在性转到否定性。由实在到否定之间有一个转化的阶梯,这种阶梯使实在表现为一定的量。实在的图式是充满时间,是某种事物的量,由此构成时间的实在。这种阶梯的量为某种感觉可降到无,或自感觉由否定点上升到一定程度的量。而“限制”范畴的图式,就是在这种时间中对变化量的一种限制、制约和限定。
第三,关系的图式。现象在时间中的存在是有一定关系的。如AB两现象,A不变B变,或A引起B变,或AB互变,这种时间关系为时间秩序。“实体”的图式乃是时间中实在者的持久性,它作为时间的经验规定的基体,也是事物现象变化时为常住不变者的实在者的表象。在时间中它本身不是变化的,而为不变者,所以它与现象领域中不是变化无常的事物,而与实体相应。实体的时间秩序是变中的不变者。“偶性”或“属性”的图式是时间中变化的变动者,是与现象领域的实体相关为表现实体的偶性或属性。时间中变化里的不变者为本质,是与实体相关,在现象的继起和共在中,实体本质起着规定作用,偶性或属性这类现象为实体或本质所规定。“原因”与“结果”的图式,是现象从属于规律的范围内,当一实在者被设定时,常伴有某种事物随之而出现,也就是时间中的现象的继起,如B随A变,或A引起B变。“相互关系”或“交互作用”的图式,是现象在合乎规则的同时,相互作用,AB互变。这是指在实体的所有属性方面、实体之间互为因果的图式,是说一个实体的各种规定与另一个实体的各种规定,按一定的法则可以共在同一时间中。
第四,模态或样式的图式。现象存在于时间的模态或样式中,它表现为或者是在任何时间中的存在,或者是某一时间内的存在,或者是全部时间中的存在。“可能性”的图式是指在任何一时间中现象的存在。它表现出各种不同表象的综合与一般所谓时间条件相一致。康德认为,两个相反对立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事物中存在,而只能是相互继起。因此,图式乃是一事物无论在何时都是对所有表象的规定。“现实性的图式是在一个确定时间中的存在。必然性的图式是一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202—203页,A145,B184;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6页)。
从范畴图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图式说在本质上是提出主体建构客体的一种结构方式。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种时间的规定,并如何表现这种时间的规定。主体对客体的建构,量的图式所表示的是在时间相继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数量的综合;质的图式所表示的是在时间相继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内容、质料的综合;关系的图式表示在时间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在本质现象、规律秩序、交互作用的种种联系;模态或样式的图式表示在时间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的存在方式。图式的这四种分类,完全是按范畴的四种分类方式,由此它成为范畴时间化的范型。时间化的范畴作为主体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对客体(现象)综合统一的必然条件,而综合统一的活动是在动态结构的图式中完成的。图式正是表现时间化范畴的作用,这就使主体把客体建构成符合于自身规律性,符合于自身的内在需要,符合于主体追求的目的。这就是康德图式中的主客体的统一。图式使主体价值实现出来。
(四)图式说的意义
康德的先验图式说在西方哲学史和人类认识史上是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其一,图式说为主客体的统一找到了新型的联结方式,突破了西方哲学史上那种只凭同类认识来解决主客体统一的传统理论。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在经验论哲学家那里,一般与个别、主体对客体的统一是通过经验归纳方式,离开经验便没有知识。它往往表现出一种机械性的构成。而唯理论哲学家又从逻辑分析中考察主客体同一,离开理性便没有知识。这两种主客体的统一和联结,都具有各自的一定理由,而康德图式说正体现了这两种理论的综合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足。康德在解决主客体的统一或联结中,突出了时间,由于时间具有感性和知性的两重性,才成为主体与客体、个别与一般联结的桥梁。康德把主客体的统一放在时间中是很有意义的。时间的相继性、一维性使主客体的统一成为过程,图式为主客体的统一过程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方式。主客体正是纳入这种特殊的结构方式中,二者相互作用才有机地实现统一。
其二,图式是实现认识飞跃的形式。图式说揭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建构方式,由此形成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这种建构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活动,康德强调了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他说:“因此现在更明显,知性图式说通过想象力的先验的综合结果并非在其它上,只为一切直观的多样在内感中的统一,间接亦即为,在与那种内感官(一种感受性)相应的机能的统觉的统一上。”(《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203页,A145,B185;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6页)想象力要在杂多质料中建立规则性,而这种规则的统一性是直接作用于内感直观的多样性上,使多样性建立统一的秩序性。但这种统一性的真正来源,是先验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或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这样先验统觉的统一性必须通过主体自我的一种能力把统一性置于现象中,而这种主体自我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综合实际就是主客体统一中的内在动力。在康德看来,没有想象力,科学知识的建构活动就无动力去实现。
想象力是实现认识飞跃的能动性、自觉性的力量。图式说的飞跃是在先验的意义上讲的,图式作为不同质认识联结的中介,在图式中想象力把现象质料归于范畴,或者说知性通过想象力的图式进行判断,使范畴概念先天地应用于现象。康德先验的意义上的飞跃,就是直观被包摄于概念(范畴)之下,实现认识质料杂多性为主体思维形式(范畴)的规律性所综合统一。范畴是主体自我统一性、规律性的体现者,主体的想象力,特别是先验的想象力是使杂多性和规律性相结合、相统一的积极活动者和联结者。想象力之所以能实现不同认识的联结,是由于图式使想象力那种双重联结功能得以实现。想象力一方面依据感性来联结感性直观之杂多,另一方面又依据知性而进行智性的综合统一活动。于是一切可能的知觉依据感知的综合,而经验的综合又复依据先验的综合,即依据范畴。图式使想象力把感性质料和范畴直接联结,质料便归于形式,实现了先验意义上的飞跃。这一理论对当代认识论有重大意义。
其三,图式限制范畴的应用,使知性成为现实。图式是以时间为基本,杂多进入时间中使时间带有感性,范畴引入时间中表现出一种时间的图式,由于感性对时间图式有一种限制性,因而范畴在时间中也同样受到感性的制约。图式把范畴和现象造成和谐一致,正是感性对范畴的限制作用使范畴保持着现象内的应用。在康德那里,数的范畴是现象的量,范畴“一”、“多”、“全”,在图式中受着时间中感觉现象的制约,因此它才能成为实在性的知识。如果除去图式对范畴的制约,那范畴无感性条件,就只是空的纯粹概念,它虽有逻辑的意义,但不能使知性成为知识。如数、实体之类的范畴,除去量、持久性等感性条件,就只是逻辑判断中的主词;只有范畴在图式中与感觉材料结合,知性才成为实在的知识。康德说:“因此范畴没有图式,仅为知性对于概念的功能,并不表现对象。这种意义使它从感性得来,感性在对知性限制过程中,乃使知性实现。”(《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205页,A147,B187;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8页)这表明,范畴在图式中不能离开感性及其限制,是图式制约着使知性建构对象成为知识。
知性的实现就是使知识具有客观性。而这种普遍必然性的客观知识是在图式中形成的,是需要想象力通过时间的规定性对范畴加以制约的。再生的想象力提供给感性材料的是一种主观性的联结,但它与范畴发生关系表现出时间具体规定性对范畴规则性的限制。然而想象力又是创造的,在图式中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联结具有规律性,因为先验的想象力以时间的规定性化范畴的规则性为时间程序,又使心理联想受控于范畴的规则之网中。这样,时间中的杂多便服从于范畴之下,也就是服从于先验统觉的统一性之下。这表明,图式既限制着范畴,又受控于范畴。
我们还应当看到,图式把范畴、想象力和感性质料有机结合起来。图式对范畴的限定,表明范畴只能应用于现象界不能应用于本体界,这对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四,图式说具有合主体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意义。康德在其理论理性中,确立了主体自我在认识论中的重要位置,实际是确立人的地位。图式说的合主体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确立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二是为科学知识的可能确立哲学的依据。
图式说确立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在于寻找到了主客体统一联结的感性共相结构的统一体。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把认识由主观的联系提高到客观的联系。康德认为,图式就是依据规律的时间的先天的规定。一般说来,时间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在感性中是对一切现象杂多皆有规定性,这种时间的规定性还不能说是客观的,它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是属于主观性认识。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此阶段,还要由主观性认识上升到客观性认识,即普遍性必然性的认识,这就是知性认识。在知性中,图式把范畴引入时间中,时间的规定性一方面使范畴时间化,另一方面是依据范畴的规定而呈现时间范型。正是图式使范畴的普遍性必然性表现于时间的作用,使主客体具有规则性的综合统一,达到“人为自然立法”的目的。这里康德把时间由主体感性直观纯粹形式提高到主体自我时间意识的高度上来,由此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于时间规定中转为范畴思维形式的必然统一,这样使认识由主观的意义达到客观的意义。同时,在康德那里,图式是先验的,合目的性是合于先验主体的本性。因此康德把自我意识看作是图式的依据,也是认识论的依据。因为康德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人的认识本质,先验主体自我是人的理性本身,自我意识就是理性本身对自身的意识,表现为“我是我”或“自我=自我”,这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同一性、统一性的表现。康德把它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统觉的原始综合的统一性,并把这种统一性的原理看作是认识论的最高原理。这样康德把认识论包括图式说的哲学根据,确立在人的本质上,也就是自我意识上。因此,图式说是合目的性的。
康德图式说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到知性的发展、个别与一般的联结等方面。它表现为一个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图式说以时间的绵延为依托,把范畴对杂多的综合置于一定的结构方式之中,图式使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能动的主体综合活动,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的联结,更不是简单的抽象和归纳,而是认识能动的飞跃,是从感性个别到知性普遍的认识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想象力不仅主动地把质料归于主体思维形式(范畴),并且把创造性置于综合活动中;想象力与范畴规则又有和谐协调的一面,它依据于范畴规律,由此想象力把主客体统一过程提到创造新知识的飞跃过程。那种把康德的新知识产生仅理解为“形式+内容”的看法,是过于简单了。图式以能动的结构形态,实现了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综合。
其五,与爱因斯坦一样,海森伯也倾心于康德:“康德认为是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的先天观念不再包含在现代物理学的科学体系中了,然而它们在多少不同的意义上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主要部分。”(《物理学和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9页)波普尔认为,时、空“框架”是康德的创造,它打破了培根的神话:“其专门用途是充当观察工具”,“这种框架不是以经验为根据,而是直观地用于经验,而且完全可以用于经验”。(《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56页)此外,还有好多人都论及了康德及其图式,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皮亚杰的看法。他虽然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康德主义者,也反对康德的先验论,但他强调主体的“构造”的能动性,在哲学倾向上与康德是完全一致的。不过,他的个体发生学研究比康德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他强调了实践主体的“动作”及其抽象功能,而且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图式”说。“在一个动作里可以重复和可概括的东西,不论它是什么,它总归是我称之为架构(Scheme,即本文所说的图式——引者)的那种东西,而且我坚持认为,这里有一种架构逻辑。任何给定的架构本身,都不会有什么逻辑成分,但架构与架构的相互协调就意味着动作的普遍协调。”(《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9页)当然,皮亚杰的图式因为囿于“个体发生”的局限,还有某种生物学化的倾向,还不能完全克服康德的“先验”说,真正扬弃康德的,是马克思。他说:“劳动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和暂时性,这种易逝性和暂时性表现为这些物通过时间而被赋予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31页)这样,“图式”时间及其沟通理性与感性的功能原来屈从于唯心主义所罩上的先验神秘因素,就被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颠倒过来和扬弃掉了。
总之,尽管康德的图式说受其二元论的局限,裹上了唯心主义的形式,特别是他没有且不可能达到科学的物质实践观,因而也就不可能彻底解决认识的能动性和辩证法问题,但是,毫无疑问,康德的图式说是以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来解决认识论中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的联结和统一的问题。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简单化、机械化的结合形式,使认识论的发展走上能动性和辩证法的道路。因此,康德的图式说对认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为主体自身价值的实现找到了新的理论方式。同时,它也渗透于现代科学之中,为科学发现提供了某种哲学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