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信用风险论文,评价论文,金融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51(2015)28—0047—07 供应链金融对于解决供应链资金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的渠道与便利。但现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金融机构还在基于传统信贷模式趋利避险,利用已有的风险评价基准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导致大多数供应链金融业务无法开展。 供应链金融风险与传统企业融资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其特点表现为:第一,融资参与主体多。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需要针对供应链总体授信,需要考察的主体不再单一;第二,风险考察范围增加。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不仅仅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还需针对供应链整体关系以及行业整体发展进行考察;第三,融资过程复杂。由于参与主体与需要考察的范围增加,造成融资过程的复杂化。 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等模式,金融机构在风险考察与评价过程中,通常重点考察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风险,而针对供应链整体关注度不高,特别是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与经营风险的降低。 基于以上分析,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整体过程进行思考,既要思考供应链开展前中小企业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也要思考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开展,带来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降低。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应动态思考供应链融资业务不同阶段的变化。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与传统信贷融资评价有很大差异,在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选择方面也更加复杂。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融资业务开展较少,缺少相关的数据与评价标准,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特点,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供应链融资模式实施与开展的基础保障与前提。 与单一企业信贷融资不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融资主体中小企业、业务往来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供应链状况三个方面,这也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基础。根据金融机构风险监控工作的实际开展,结合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风险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价包括事前准入与事中预警两阶段指标体系,不同阶段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同。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直接主体,风险评价需要对于企业的基本资质、经营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分析。在事前准入阶段,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基本状态,包括企业状况、信用状况与质物特征。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后,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持续跟踪,事中风险预警主要包括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等。 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重点,也是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关键。在事前准入阶段,需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偿债能力与行业地位等内容。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后,也需要关注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融资的中小企业关系等。 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针对供应链整体的综合评价,尤其现有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的相关作用,因此,对于不同行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与物流企业的支持需要持续考核。 事前准入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侧重于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考察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尤其是现有的供应链金融包括的融通仓、保兑仓和应收账款三种主要模式,基本出发点在于核心企业的资信与偿债能力,相应其权重比例较高,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考察主要在于企业基本信息的考察,其权重比例相对较少。与传统信贷风险评价不同,事前准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门槛,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水平。 事中预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可持续性,重点在于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而提升自身的实力,需要考察其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尤其根据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原理,是否提升中小企业的自偿性能力,其权重比例相应提高,如果供应链金融业务不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实力的提升,指标体系会为金融机构融资业务提出预警,进而停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行。另外,核心企业自身的发展与供应链的长期趋势,包括行业的衰落、供应链解体以及重构,也会带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当然,相比较中小企业的评价,其权重相对较低。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思路,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中,还需思考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等相关原则,指标过多影响评价模型的敏感度,指标过少又不能准确反映风险水平。 基于现有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结合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风险评价指标,包括事前准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7个基准指标(U[,i])和事中预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5个基准指标(V[,i])。从供应链整体评价出发,两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三个评价指标,而二级、三级指标的设定存在较大不同。具体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选择与应用 现有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模型较多,既有定性评价的方法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风险评价模型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风险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定;第二,基础指标量化的决定。 对于指标体系权重决定的方法较为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AHP)、序关系分析法(G1)、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本文选择较为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对于不同指标赋权;而针对风险等级量化评价的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Logistic回归、线性规划法、神经网络等相关方法,本文选择较为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基本指标评级。 本文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事前与事中两阶段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利用供应链金融构成的各指标体系对应的样本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形成指标和评价等级相结合的模糊矩阵确定基础指标的评价等级,最终确定不同评价阶段的综合评价结果。具体的评价程序如下: 步骤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根据指标体系构建不同层级的结构并进行描述; (2)构建两两判断矩阵。利用相关专家对于不同层次指标重要性进行比对判定,获得不同层级和相同层级的权重; (3)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不同专家的评测结果进行检验,使得不同专家的评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4)计算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 步骤二:指标评价等级的确定。 (1)确定指标集。根据指标体系确定需要评价的指标; (2)确定评语集:针对需要评价的指标设定模糊评价的集合,根据实际情况将评语集设为:N={优秀,良好,预警,危险}四个等级; (3)建立评判矩阵。制定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定性、定量指标获得评价等级。 步骤三:计算综合评价等级。 根据步骤一计算的各指标权重与步骤二指标评价等级计算获得综合评价等级。 四、供应链金融两阶段风险评价实证 A企业是一家生产塑钢门窗的小型企业,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B企业为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建筑集团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较高;A企业作为B企业的上游供货商,近年来一直为B企业提供建筑用塑钢门窗,由于资金限制,A企业原材料采购面临资金缺口,A企业通过地方商业银行进行了预付货款的供应链融资。 本文通过地方银行获得该企业信息,并针对A、B企业及提供融资的地方商业银行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企业融资前后两阶段的相关数据信息,结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此案例进行事前风险准入与事中风险预警的实证评价,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一)步骤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针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专家综合打分的方法。首先,专家给多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评判,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1~9标度法;其次,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出各个风险指标的权重。 具体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通过企业高管、金融机构、高校专家与行业人士等7位专家,借助层次分析软件yaahp群决策功能获得,最终权重评价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二)步骤二:风险评价指标等级的确定。 针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等级,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于需要最终确定风险的等级系数,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综合评判,根据事前准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具体的数据既有定性数据,又有定量数据,需要归一化处理,同时所有指标又必须能够反映风险评价等级,因此,借鉴熊熊等(2009)风险评价思路及现有风险评价常用方法,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首先,依照前面所设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咨询和调查,并从企业、银行了解到相关企业与行业的情况与数据,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系列,包含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 其次,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不同,在专家的选择上,本文思考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主要决定于地区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策略与风险偏好,因此在指标评价等级的确定上,选择地方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五位专家,对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32个基础指标进行评价。 由于指标层的权重已经确定,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设定评语集合N={优秀,良好,预警,危险},对应设定评价等级分值向量N={10、7、4、0}。五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利用商业银行自身数据库中已有的企业数据和行业经验,对于32个基础指标分别评价并综合打分,进而确定32个基础指标的最终评价等级,各指标综合打分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三)步骤三:风险评价综合结果。 根据步骤一、二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与评价结果,利用模糊合成运算模型,借助EXCEL,计算综合评价结果为: 事前风险评价结果=∑()=(0.0215,0.0061,0.0059,0.0350,0.0212,0.0321,0.0551,0.1649,0.0792,0.1069,0.1069,0.0568,0.025,0.918,0.0529,0.1044,0.0342)·=6.2155 事中风险评价结果=∑()=(0.078,0.1011,0.0915,0.0683,0.168,0.1082,0.0348,0.0328,0.0983,0.0562,0.0272,0.0227,0.0328,0.0598,0.0204)·=7.064 根据事前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最终风险等级值为6.2155,基本接近良好,与地方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评估的结果基本相同;根据事后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最终风险等级值为7.064,属于良好水平。可以看出,通过供应链的融资项目,该企业在订单完成率、存货周转率与资产负债率等方面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地方银行融资风险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供应链融资开展前后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水平的改变,构建了两阶段风险测评模型,并基于实际案例分析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价的过程,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风险的预测与实际控制,由于供应链融资带给中小企业与供应链整体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基于此,需要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不同阶段有重点地予以分析与评价,从而有利于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动态变化跟踪评价的基本思路与初步尝试,当然,本文的指标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均是基于传统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相关指标与方法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改进和优化;另外,供应链金融风险运行中的风险级别的设定与数据库的建设也是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未来发展需要重视的内容。标签:综合评价论文; 供应链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风险权重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