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内容。因此,分析“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包括成就、特点和问题,可以为“十五”时期的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指市场力量引起的结构变动的客观进程,也可以指政策力量推动的带有主观性质的结构变动。在这里,我们将两种情况下的产业结构变动,都看作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条件

1.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加强了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

“九五”初期,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取得了重大成果,经济增长基本上实现了“软着陆”。但是,由于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以及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变化,经济运行态势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市场需求由过热转变为过冷,除了服务项目之外的大多数商品出现了相对过剩。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GDP的年度同比增长率1997年为8.6%,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也才回升为8%;价格水平由上涨大幅度回落变为绝对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8年降低2.6个百分点,1999年继续降低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在这两年分别下降0.8和1.4个百分点,直到2000年才略有回升(上涨0.4个百分点)。而且,以上经济指标的变动还是在宏观上全面推行扩张性政策的条件下出现的。

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加强了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经济理论分析和我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市场需求过热和商品供过于求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难以有效进行。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八五”期间的结构调整未能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就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而“九五”期间商品相对过剩使企业生产和投资受到市场需求的明显制约,市场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虽然从1998年开始至今中央一直推行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包括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发国债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和各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但至少到“九五”结束的2000年为止,市场需求疲软和商品相对过剩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因此可以说,尽管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会影响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但是与以往相比,“九五”期间的市场需求态势还是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明显有利的外部条件。

2.体制改革的推进提高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

“九五”期间,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推进。从微观基础的变革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普遍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开始迈出重要步伐,个体和私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从市场体系的建设看,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市场和信息市场都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与这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相应有所加快,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进一步完善;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看,“九五”中后期,政府机构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对产业的放松规制和规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对非国有经济的一些产业进入限制相应有所减少,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建设迅速推进。

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系统性推进,使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功能明显增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包括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两个方面,增量调节通过产业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进行调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一般较低,而存量调节则通过资源的流动和再配置进行调节,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较快调整。“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管理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的主体框架改革,使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开始向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功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还较低,主要是一定程度上的增量调节功能;而“九五”期间,随着市场微观基础变革、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全面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机制不仅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强的增量调节功能,而且在存量调节上的功能也在逐步上升。

3.对外开放的进展增强了外部经济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对外开放在“九五”期间有了大幅度的推进。其主要表现为关税税率几度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也不断减少;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度继续扩大,鼓励投资的领域不断增加,投资条件的规定相应减少;经济运行和发展越来越与国际市场接轨,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日益按国际惯例行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也迅速发展,除了出口扩大之外,对外投资和对外融资也有了较大进展。

“九五”期间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2809亿美元上升为2000年的47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其中出口总额由1488亿美元上升到249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9%,进口总额由1321亿美元上升到225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2%。外汇储备由1995年底的736亿美元上升为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增加了1.25倍。与“八五”时期相比,“九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17739亿美元,增长74.9%,其中出口总额9617亿美元,增长85.5%,进口总额8122亿美元,增长63.7%。

同时,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结构继续优化。“九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894亿美元,比“八五”增长7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36亿美元,增长87%。外商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0万美元,迅速提高到“九五”期间的300多万美元,境外大公司、大财团的直接投资明显增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对外经济关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利用进出口渠道调节国内供求结构矛盾,推进产业结构转换的水平;另一方面,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强了我国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能力。

二、“九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1.产出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应当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从实际过程看,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中工业的产出相对过剩,而第三产业的产出相对短缺,近几年工业品价格明显下降,而服务业的价格仍较大幅度上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偏差,主要问题也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那么,“九五”期间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多大的进展?从当年价格计算的结构变动看(见表1),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2000年与1995年相比降低4.6个百分点,“九五”期间的平均数与“八五”时期相比降低3.1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较大,但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看是正常的。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与1995年比较上升2.1个百分点,“九五”与“八五”的平均数相比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分别上升2和3.1个百分点,显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主要是由工业拉动的,而工业的比重上升过大则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从年度数据看,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上升2.5个百分点,但从年平均数看,“九五”与“八五”相比还下降了0.7个百分点,虽然“九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年度比重是趋于上升的,但比重偏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表1“九五”期间GDP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单位:%

注:不变价格为1990年不变价格。

资料来源:部分数据引自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表3-1;其余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景气月服》(2001.4)等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从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计算的结构变动看,情况出现了很大差别。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较大幅度下降,年度比重和年平均数分别降低3.8和5.2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幅度要大得多,年度比重和年平均数分别上升了3.9和7.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上升了4.4和6.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明显下降,“九五”期间的年度比重均低于1995年,年平均比重比“八五”时期降低1.8个百分点。

总的看来,“九五”期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是合乎一般趋势的,而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继续较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上升还有所下降,则是不合理的。产出结构的变动表明,三次产业结构的主要偏差,在“九五”期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

不过,“九五”后期中央政府通过举债扩大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投资,使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迅速提高,如在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由1995年的56.3%上升到1998年和1999年的67%和68.3%。这种投资结构的调整虽然在“九五”期间尚未见效,但也许已经为“十五”时期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打下了一定基础。

2.劳动力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结构的转变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力结构的转变甚至比产出结构的转变更为重要,因为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直接关系到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而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根本性问题,主要也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直较高。

“九五”期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较慢且略有波动,1999年的比重仍高达50.1%,与1995年相比只降低2.1个百分点,估计2000年的比重也还在50%左右;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年度变动看相对稳定,主要是工业的就业比重具有稳中趋降的态势;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逐年提高,也只是由24.8%上升为26.9%,比重仍然较低。

从年平均比重的变化看(见表2),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幅度大一些。与“八五”时期相比,“九五”期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平均降低6.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应上升1.2和5个百分点。

总的说来,“九五”期间劳动力结构调整的进展比较缓慢,特别是后期(1998年以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有一定的回升态势,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也有某种程度的回落。不过,这其中也许有一些统计上的问题,一些不定期外出打工、或具有亦农亦工、亦农亦商等性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统计上可能仍被归入第一产业,就业性质的部分产业转变可能没有得到适当的反映。

表2 “九五”期间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单位:%

年份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60.1

 21.4

 18.5

1995

52.2

 23.0

 24.8

1996

50.5

 23.5

 26.0

1997

49.9

 23.7

 26.4

1998

49.8

 23.5

 26.7

1999

50.1

 23.0

 26.9

1991~1995

 56.2

 22.2

 21.5

1996~1999

 50.1

 23.4

 26.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三、“九五”期间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同样也是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结构的变动;二是农、林、牧、渔业内部产品和品种结构的优化。

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下降,林业的比重相对稳定,而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这基本上是需求结构转变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结果。从表3的数据看,“九五”期间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不大。从当年价格产值结构的变动看,基本情况是农业和林业的比重相对稳定,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渔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中农业和牧业的比重在“九五”初期有所波动,渔业的比重则一直保持上升势头。从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产值结构的变动看,态势大体一致,只是农业的比重略有上升,牧业的比重降幅略大一些。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价格结构在“九五”期间有所变化,农业的相对价格水平下降,牧业的相对价格水平则上升。

如果考虑2000年的情况(这里尚未获得2000年的结构数字),那么农业的比重可能降幅较大一些。200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初步统计是比1999年减产9%,主要是受种植面积调减和严重旱灾的影响。

表3“九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1.4)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从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进展较快。一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00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30%以上。其中蔬菜生产增长较快,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名优、新特和精细品种持续增加。二是产品优质化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如全国优质早稻面积已占早稻总面积的50%左右,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和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约占小麦总面积和玉米总面积的各20%,优质油菜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比重超过了50%。仅2000年,全国优质稻、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面积就分别扩大3700万亩、2900万亩和1700万亩,优质油菜籽扩大1900万亩,并且,优质农产品开始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持续上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定单农业等形式也得到较快发展,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九五”期间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其当年价格比重1995年为6.5%,2000年为6.6%,“九五”的平均比重也是6.6%;其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比重1995年为5.2%,2000年为4.7%,下降0.5个百分点,但“九五”的平均数也是5.2%,没有变化。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基本上是由工业的比重上升拉动的。同时,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也主要在于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因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高,而且因为工业要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装备,其结构升级可以推动或影响其他产业的结构升级。在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的不同阶段,衡量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指标是不同的。“九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已上升到较高阶段,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在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可以用这些产业在工业或制造业中的比重变化,作为反映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展的主要指标。

在表4中,1995年和1997年的数据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1998年和1999年的数据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两种数据的口径存在着一定差别。比较来看,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比重升幅很大,1999年的比重已高达8%。

2000年,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率高的电子通信产品的生产继续高速增长,如光通信设备增长53.1%,程控交换机增长48.2%,传真机增长53.3%,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07.1%,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66%,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40.8%。整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也比上年增长33.7%。

以上数据表明,“九五”期间的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构的升级。

当然,上面分析的工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中进行的,这些企业的产出只占了全部工业产出的60%,而在另外40%的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其中大部分为乡镇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工业结构调整的进展是较为缓慢的。从这个角度看,尽管占工业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可以起有力的带动作用,但整个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表4“九五”期间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动

单位:%

 制造业增加值结构

 1995

 1997

 19981999

全部制造业100.0

100.0

 100.0

 100.0

食品加工业4.15.0

 4.5 4.5

食品制造业1.72.2

 2.1 2.0

饮料制造业2.93.5

 3.6 3.5

烟草加工业5.05.2

 5.8 5.3

纺织业

7.37.1

 6.7 6.6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2.82.9

 3.2 3.0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61.8

 1.8 1.7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71.1

 0.7 0.8

家具制造业0.50.6

 0.5 0.5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2.2

 2.1 2.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01.2

 1.2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70.8

 0.9 0.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4.63.8

 3.5 3.5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7.77.6

 7.2 7.2

医药制造业2.22.6

 2.8 3.1

化学纤维制造业

1.71.3

 1.2 1.5

橡胶制品业1.11.3

 1.3 1.2

塑料制品业1.82.3

 2.3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47.0

 6.0 6.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66.5

 6.4 6.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52.0

 2.2 2.4

金属制品业3.13.3

 3.3 3.2

普通机械制造业

5.55.0

 4.6 4.4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3.5

 3.2 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66.4

 7.1 7.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95.2

 5.8 6.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25.7

 7.3 8.0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1.00.9

 1.1 1.1

其他制造业1.41.6

制造业占全部工业 79.1

 79.4

 78.678.1

注:1995和1997年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1998年和1999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字;均以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8、1999、2000)有关资料计算。

3.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数据只有到1998年的数据。从“九五”前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看(见表5),比重上升的行业依次有社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其中前两类行业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1998年与1995年相比分别上升1.9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比重下降的行业主要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服务业,其中前两类行业在1995~1998年间的比重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动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进行的,基本上反映了服务业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调整的态势。

表5

 “九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九五”后期,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大幅度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城乡基础设施、通信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打下了新的基础。同时,邮电通信业、科技教育事业、旅游业获得了高速发展,这些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从而比重进一步上升,并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继续调整和优化。

四、若干结论性认识

1.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受到体制性问题的制约

“九五”期间的经济运行态势,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因为总需求不足或市场的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一种结构性过剩,即工业品的相对过剩比较突出,而很多服务业的供给仍相对短缺,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而服务项目价格仍较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就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种市场运行态势有利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较快调整,即市场力量有利于促使工业的过高比重逐步下降,同时促进服务业的偏低比重较快上升。但是,三次产业结构偏差这个突出的历史性结构问题,在“九五”期间的有利环境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性问题的制约。由于第三产业的很多领域还没有向非国有经济开放,或者说,非国有经济要进入这些领域还有很多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障碍,这使迅速增长中的非国有资本只能继续集中于工业部门,而不能向市场需求旺盛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很多服务业部门转移,包括存量的流动和增量的重组都受到了限制,这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继续相对滞后(其当年价格增加值比重的一定程度上升主要是相对价格水平上升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工业领域的开放程度较高,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较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因而在产品相对过剩和价格持续下降的条件下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就是从不变价格增加值结构的变动看工业与服务业的结构偏差还有所加深的原因。同时,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体制性分离、国有企业技术进步中的体制问题、科技开发和应用中的体制性问题,也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

在“十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应当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尽快减少以至消除这些体制性问题的制约,才能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实质性的较快进展。

2.需求制约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机制

“九五”期间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是需求制约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增强的条件下,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调整的结果。这是我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成果,也是市场导向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新时期。但是,“九五”后期扩大内需和刺激出口的宏观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需求制约的作用。如果说扩大出口的政策还能够带动相应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的话,那么扩大内需的政策则明显影响了需求制约和市场机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功能。虽然中央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增加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的投入,但政府直接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机制调节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回事。实践经验表明,前者的效果明显较低,代价相对较大,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正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这种调节功能,而需求制约则是加强市场调节功能的重要条件。因此,当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时,应当注意扩张性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性,注意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防止因过度扩张需求而影响了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调节功能。

3.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性作用应当在调整中加强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直接调整产业结构的行为要逐步减少,但由于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很多政策性因素密切相关,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策性作用需要在调整中加强。

从“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和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政策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三产业中很多部门发展滞后与政策问题有关,这些部门的加快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其中一些公共产业的发展还要政府从财税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受到一些政策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尤其是投融资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的调整)来解决促进结构调整的问题;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赖于产业和科技的密切结合,依赖于官、产、学、研的有效合作,这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发挥必要的沟通和促进作用。这样看来,“十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通过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等政策的相应调整,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政策性作用。

标签:;  ;  ;  ;  ;  ;  ;  ;  

“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