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平衡的分布与演变趋势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分布及演变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额论文,趋势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以及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规模空前扩大。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221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11倍,在世界的位次从第15位升至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8%上升到7.3%;进口总额为6601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5%升至6.1%。由于出口增幅远远大于进口增幅,对外贸易差额从基本平衡转为持续顺差。从1995年起,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96~2004年顺差每年连续超过200亿美元,2005年激增至1019亿美元,比2004年扩大了2.2倍(见图一,下页)。

图一 1990~2005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及贸易差额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规模过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加剧的重要起因。一些国家把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指向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和压力持续上升。这不仅危及中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受世界经济影响的风险,对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探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源,有必要深入、全面地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地区构成和国别分布状况,并研究其原因及变化趋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地区和国别分布

在近15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泛,出口去向和进口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对外贸易差额的地区结构和国别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在世界各大洲分布上,对北美洲、欧洲为顺差,对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为逆差

从对外贸易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格局看,亚洲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地区,2005年与该地区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8%;其次是欧洲,占18.4%;北美洲居第三位,占16.2%;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占3.5%、2.8%和2.2%。其中,在出口总额中,亚洲占48.1%,北美洲占22.9%,欧洲占21.7%,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分别占3.1%、2.5%和1.7%;在进口总额中,亚洲占66.9%,欧洲占14.6%,北美洲占8.5%,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占4.1%、3.2%和2.7%(见表1)。

表1 1990~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1]

1990~2005年,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与亚洲、欧洲的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而与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贸易比重有所上升,地区分布更为广泛。期间,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比重下降23.7个百分点,但进口比重则上升12.5个百分点;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比重上升了近14.8个百分点,而进口比重下降9.5个百分点;对北美洲的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而进口比重下降6.6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进出口贸易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1)。在近15年内,中国对北美洲、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长最快,分别增加了31倍和30倍;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增长最快,分别扩大了57倍和18倍。

对世界各大洲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差异,导致中国与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差额表现出不同的规模和方向。1990~2005年,中国对北美洲、欧洲由逆差转为顺差,对亚洲、非洲由顺差转为逆差,对拉丁美洲除1997~2002年为顺差以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对大洋洲始终为逆差。2005年,中国对北美洲的顺差规模最大,为1184亿美元;对欧洲的顺差居第二位,为692亿美元。同期,对亚洲的逆差规模最大,为751亿美元;与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的逆差分别为51亿美元、31亿美元和24亿美元(见表2,下页)。

表2 中国与世界各大洲贸易差额变化(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二)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分布上,对发达国家为顺差,对发展中国家、东欧和独联体等转型国家为逆差

1990~2004年,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下降,进口比重上升。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6%升至58%;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从60%降至51%。相应地,从发达国家的进口比重从51%降至40%;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比重从43%提高到51%(见表3,下页)。

表3 1990~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进出口贸易分布结构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规模和方向。1990~2004年,中国对发达国家由逆差转为顺差,对发展中国家由顺差转为逆差,对东欧和独联体等经济转型国家一直为逆差。UNCTAD统计,中国对发达国家从1990年逆差51.6亿美元,转为2004年顺差1291.3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从顺差143亿美元,转为逆差482.6亿美元;对独联体和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逆差从2.6亿美元,增加到34亿美元。

从中国贸易差额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分布看,逆差主要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其次是美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

(三)在具体国别(地区)分布上,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中国香港、欧盟、加拿大、南非、新西兰,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台湾、韩国、东盟、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和俄罗斯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和国别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出口去向的83%集中在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和俄罗斯,进口来源的73%集中在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台湾、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出口的地区和国别集中度要高于进口的地区和国别集中度。自1990年以来,出口去向和进口来源的集中度有所减弱,但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始终保持着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地位,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台湾、欧盟保持着中国主要进口来源的地位。2005年,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的出口分别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19%、16%和11%;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5%,从韩国、东盟、中国台湾和欧盟的进口均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1%左右。

1990~2005年,中国对美国由逆差14亿美元,转为顺差1142亿美元,且规模逐年扩大,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对中国香港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从124亿美元增加到1123亿美元;对欧盟由逆差31亿美元,转为顺差701亿美元。同期,对中国台湾一直为逆差,其规模从19亿美元增加至581亿美元;对韩国由顺差6亿美元,转为逆差417亿美元;对东盟一直保持逆差,其规模从16亿美元扩大到196亿美元;对日本从顺差14亿美元转为逆差165亿美元(见表4,下页)。

表4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进出口差额

注:①为1993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1~2006)。[2]

二、中国对外贸易差额地区和国别分布变化的原因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地区和国别分布格局及其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需求差异、经济全球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和集中反映。通常认为,199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有力的内部推动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3]。从内部条件看,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体制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支撑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形成强大的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和供给能力,为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基础;在政策方面,政府鼓励出口政策、1994年汇率并轨、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的积极引进外资政策以及2001年加入WTO,成为出口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条件,形成明显的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持续扩张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强,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增加;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自由贸易范围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中国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和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2005年1月WTO成员国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之后,中国服装、纺织品及其相关物品净出口大幅度增加。这些因素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出口增速远远高于进口增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具体到中国现有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地区和国别分布格局,其表面原因是由于中国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的差异而形成的。从深层次原因上看,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禀赋差异因素,是中国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逆差的主因

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现有资源拥有量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1990~2005年,中国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8%,上升至22%。其中,2005年原油进口量比1992年增加了10倍,成品油增加了3.3倍,铁矿砂增加了10倍,钢材增加了2.6倍。亚洲、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少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是中国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200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进口的能源、矿产品、钢铜铝镍等资源性产品以及农产品分别占双边进口总额的74%、87%、92%;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分别相当于对它们出口的1.5倍、1.2倍和2倍[4]。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也大幅度增加。相比较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国内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限制,加之其产品结构与中国有些相似,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有限,对它们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

(二)中国与美国、欧盟商品互补性强,特别是制造品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供应充分,是对美国、欧盟顺差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1.美国、欧盟市场消费需求规模大,特别是美国随着经济强劲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在消费规模上,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71%,欧盟占57%。在生产结构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75%,欧盟占71%。 国内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制造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生产供应不足,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满足消费需求。自1976年以来,美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一直为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从9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821亿美元,几乎对世界所有国家均呈逆差状态。欧盟对外贸易逆差从1999年的572亿欧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1亿欧元,特别是对亚洲、拉美国家的逆差不断扩大。

2.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美国、欧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美、欧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大量低端产业的制造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生产供给能力强,对美国、欧盟出口不断增加。据美国普查局和欧盟统计局统计,1990~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扩大了15倍,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增至14.6%;2005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比1999 年扩大了2倍,占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从7%增至13.4%。美国、欧盟都持续保持着中国第一、二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仅次于加拿大;也是欧盟第二大进口来源,仅次于美国。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话、电报发送设备,打字机等办公设备和电视接收装置、视频监视器及视频投影机等商品占美国市场的1/3;从中国进口的家具、玩具和游戏用品、衣箱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5]。中国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鞋帽伞及装饰用品,家具和玩具,皮革制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等商品占对欧盟出口总额的45.4%。

3.受需求差异因素影响,中国从美国、欧盟的进口没有随着出口的增加而同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双边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美国、欧盟对消费品需求带有较大的刚性,从中国的进口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受国内生产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购买能力的限制,加之美国、欧盟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中国从这两个地区的进口增长速度较慢,规模较小。1990~2005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加了30.5倍和20.4倍,而进口仅分别增加了6.4倍和6.5倍,出口增幅远远大于进口增幅,顺差规模随之扩大。

据美国和欧盟官方统计,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从1990年的104 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015亿美元;欧盟对中国的逆差从1999年的328亿欧元,增加到2005 年的1063亿欧元。中国是美国、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三)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是推动中国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增加的重要力量,也是对美国、欧盟顺差扩大,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东盟等逆差增加的原因之一

1990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逐渐向海外转移,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良的基础设施以及日益开放的外贸外资体制,把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业基地。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为603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17.3倍。外商投资企业既是中国巨额顺差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是:

1.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70%集中在制造业,其中电子和通讯设备行业占12.8%。这些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是中国出口的主体。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2.6%,增加至2005年的58.4%,呈逐年扩大趋势。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贸易差额从1990年至1997年的逆差,转为1998年至2005年的顺差,其中2005年实现的顺差为567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55.6%(见表5,下页)。

表5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

资料来源:同表4。

2.扩大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规模。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的不是指向中国国内市场,而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突飞猛进[6]。1990~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增加了15.4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1%,提高到54.7%;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增加了13.6倍,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5%,提高到41.5%。相应地,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从57%,减少到41%;进口比重从49%,降至42%。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从67亿美元增加到1425亿美元,扩大了20.3倍;一般贸易形成的顺差从93亿美元,增加到354亿美元,只扩大了2.8倍。

3.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国以及跨国公司的海外采购,既扩大了中国对美国、欧盟的顺差,也增加了中国对亚洲一些国家的逆差。2005年,来自中国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2.8%,日本占11%,韩国占8.6%,中国台湾占4.2%。特别是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汽车、电子企业来华投资建厂,以此作为平台,产品出口至美欧市场。一方面,中国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欧盟出口的基地,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对亚太地区的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海外采购零部件和加工原料的主要对象。2005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机电、音像设备、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等商品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35.7%,从马来西亚进口占双边进口总额的55%,泰国占46.6%,菲律宾占45.6%,中国台湾地区占45.3%。

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地区在产品结构上较为相似,加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进口的农产品、纺织品实行较严格的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上述两个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国对中国台湾、韩国、东盟、日本逆差不断增加。

(四)中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增加,是对日本逆差扩大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口大量机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满足国内投资需要。日本是世界上技术强国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国和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2005年,电动电器设备、钢铁、机械、塑料、化学制品、精密仪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占中国从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70%[5]。同时,日本国内经济增长低迷,消费和投资需求长期不振,并且日本对农产品、纺织品等中国优势产品进口实行贸易保护。尽管中国对日本出口不断增加,但出口增幅仍小于进口增幅。1990~2005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增加了8.3倍, 而从日本的进口则增加了12.2倍,中国对日本的贸易差额也由顺差转为逆差。

(五)进口替代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也是中国顺差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国产化率逐渐提高,外商投资企业除了海外采购以外,部分产品就地采购,进口相应减少。1990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规模和速度明显低于出口,其贸易差额也从逆差转向较大规模的顺差。二是受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影响,国内资源开发以及节能降耗政策实施的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资源性商品的进口。

三、中国对外贸易差额地区和国别分布变化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扩大是在国内经济、国际经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既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因资源和要素禀赋以及需求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利、互通有无的结果,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结果,是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合作、竞争而形成的共赢格局和必然趋势。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贸易顺差或逆差,是一种常态。贸易不平衡的过程是各国在世界经济既合作又竞争的和平发展环境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顺差已不再是某一单独国家产品全球销售和企业竞争力的标志,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共同从中受益。

在现阶段,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国内出口动力仍很强劲,但进口需求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现有贸易差额的地区和国别分布在短期内将继续维持下去,对美国、欧盟顺差,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亚太地区和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等逆差的分布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和逆转,甚至有可能继续扩大。

第一,美国、欧盟市场对消费品进口需求规模不会缩小,国内生产供应不可能出现大幅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仍很明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并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以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是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美国、欧盟将继续保持着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地位,继续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第二,中国投资环境更趋有利,外国直接投资继续维持较大的规模,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或“加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继续推动出口的增长。

第三,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既快又好的增长态势,投资继续膨胀,对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继续增加,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以及非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逆差状况仍将维持下去。

第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在美国、欧盟对中国继续实行出口管制的情况下,继续增加从日本进口技术产品,与日本保持较大规模的逆差将不可避免。

第五,随着“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加之国际初级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进口替代效应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也制约着中国进口的规模和速度。

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口提速,缩小对美国、欧盟的顺差,逐渐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基本平衡,贸易差额的地区和国别分布格局也将有所变化。

增加进口的长期影响因素有:

一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和进口需求市场,对世界商品的进口需求将随着国内市场的开发而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仍较低,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41%,远远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随着中国建设新农村步伐加快,农村市场进一步开拓,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逐渐增加从美国、欧盟的各种消费品特别是高档品和奢侈品的进口。

二是通过沟通和协商,美国、欧盟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可能逐渐放松,有助于中国增加从美国、欧盟进口高技术产品,缩小双边间的贸易顺差。

三是中国对资源性商品的进口规模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将呈刚性增加。

抑制出口的长期影响因素有:

一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及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力度,出口增速将适度放慢。

二是随着中国“走出去”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大境外投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部分产业逐渐向海外转移,出口规模将相应减少。

三是从长期看,中国劳动工资水平逐渐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减弱,以建立制造加工基地为主要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将随之减少。特别是,中国加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在环保、社会保障、土地使用等方面更加规范,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外商投资成本会比过去有所增加,来自海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规模缩小,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降低,有助于缩小中国对美国、欧盟的顺差。

四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政策调整,特别是美元持续贬值,也是抑制中国出口的长期因素。

标签:;  ;  ;  ;  ;  

中国对外贸易平衡的分布与演变趋势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