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育管理学视角的班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视角论文,班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班级管理领域,改革实践研究已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理论研究也形成了诸多成果。本文打算较全面地考察和反思从教育管理学视角开展的班级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以便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促进班级改革研究的继续发展。
一、班级管理研究的四个层次
在以“班级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也译为“课堂管理”、“班级经营”)为主题的研究中,出现了诸多尝试和主张;有的已成过眼云烟,有的仍在进行试验,有的则转化为教育常规。尽管“班级管理研究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①,但从班级管理活动专业化这一角度,仍可看到其中呈现的四个研究层次。
第一层次:将班级管理看作事务工作,主要形成积累朴素经验。它主要是对朴素经验进行归纳,或者依据某种说法(包括政治口号、文件术语、其他学科的话语)进行演绎;形成整体性的思想、概念和命题的专业意识尚不明显,难以从学科立场角度考察它。
第二层次:力图实现班级管理专业化,尝试提炼理论策略。这类探索正尝试寻找理论依据、提炼系统策略,有初步的专业化意识,但缺乏清晰的论述,或仅用类比方式来代替论证。例如,将别的学科或领域的一些主张或现成结论(如“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理念”、军事上的“兵法”、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建构主义”)直接借用过来,或者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但主要不是论证),但还未仔细辨析这些借用过来的主张或结论与班级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包括理论依据、目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三层次:将班级管理看作专业活动,主要关注班级的工具价值。这类主张将班级视为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管理看作服务于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此时,为探讨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采用了管理学学科视角的研究。它们往往将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命题运用于班级管理,或者在管理理论的启发下全面整理班级管理工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第四层次:将班级管理看作专业活动,主要关注班级的教育价值。这些研究可能被称为“班级建设”、“班集体建设”或“班集体教育”。它们的主旨已不限于完成管理事务(“成事”),而更希望通过“成事”来育人。当然,它们着眼的“育人”目标仍有差异,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个性品质或形成健康心理。在这里,依然有教育管理学视角的研究,但也出现了清晰程度不一的教育学视角(可把教育哲学角度的研究也算在其中),还出现了社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视角(此立场尚待进一步系统化)②。
可以看到,有无专业发展意识和学科立场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管理或班级教育是否具有专业性,学科意识的清晰程度影响着其专业水平,学科立场的层次和内涵又与班级教育价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其中,本文主要关注第三层次中从教育管理学视角展开的班级研究,同时兼顾其他层次研究中的一些主张。
二、教育管理学视角班级研究的内容
教育管理学中存在两种取向,其一是“对教育的管理”,另一是“教育中的管理”。班级管理研究往往兼顾这两种立场,但较多偏重于后者。据此,有理由把三类研究(中国的“班级管理”、中国台湾的“班级经营”和美国的“课堂管理”)视为教育管理学视角有代表性的研究,尽管其他国家(如日本、瑞典、以色列)还有许多类似研究。
1.三类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这类研究,有的明确地以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作为参照系③,有的则在区分班级教育与班级的意义上探讨班级管理学④,有的则在透视西方班级管理历史及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班级教育探讨其功能、形式和方法⑤,也有许多是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归纳整理。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班级教育与祖国大陆的班级教育有相通之处,如较为关注通过班级开展知识学习之外的教育;为班级指派有别于科任教师的导师(相当于班主任),全盘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和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班级经营(classroom management)不仅要防止不良行为,更要提高学习效果。这可归纳为6个方面:①维持良好班级秩序;②提供良好学习环境;③提高学习效果;④培养学生自治能力;⑤增进师生情感交流;⑥协助学生人格成长。⑥
对于美国的“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需作两点说明。第一,美国并没有如我们所说的“班集体”和“班主任”的概念,这是因为初中和高中没有“班”这个整天都在一起的单位;小学有“班”,但一个老师教它的所有课,并不负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美国大部分的中学和少部分的小学有“顾问”,负责指导学生选课,解决思想问题,有时也作心理辅导(顾问都有心理辅导的学位)。纪律问题多数是由首席顾问,或者教导主任负责。高中的驻校警察也经常担任纪律问题的负责人员⑦。这样,“课堂管理”也就成为每一位教师自己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第二,美国课堂管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三种理念:行为矫正方法、心理咨询方法、教师效能研究(它从教师的组织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师生关系三方面研究教师行为如何影响学生行为)。相比之下,前两种理念强调教师如何对付学生已发生的不良行为,第三种理念强调教师如何预防学生不良行为。⑧
2.三类研究的内容⑨
研 究 内 容
1.班级管理的内涵: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维持班级秩序、开展相关活
动的管理工作。
2.班级管理的对象:学生集体、学生个体。有研究者提出,学生既是管理
班级
客体,也是管理主体。
管理
3.班级管理内容。根据不同思路,有多种划分内容的方法,如:①学生管
(中国
理、班级文化、班级活动,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③了解
) 和研究学生、保持组织纪律、培养班集体、组织课外活动,④目标管理、
平行管理、常规管理、民主管理,⑤人际目标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财物
目标管理、信息目标管理。
4.班级管理过程:计划、实施、评价、总结。
1.班级经营的内涵:教师或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班
班级
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
经营
2.班级导师的任务:教育辅导(包括学业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行
(中国
政管理,综合性任务(包括知识传输、情意涵蕴、技能训练、培养行为习
台湾) 惯、方法训练、价值建构等)。
3.班级经营的内容:班级行政经营、班级教学经营、学生自治活动、班级
常规辅导、教学环境布置、学习气氛营造。
1.全面课堂管理的内涵:不单单是管理学生的行为,更要创建互相扶
持的集体,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满足发展需要和个人需要,从而
课堂
努力勤奋学习,舒缓沮丧情绪,减轻心中痛苦。
管理
2.全面课堂管理的条件(5个方面,与下述5条策略对应)。
(美国) 3.全面课堂管理的策略:①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②创建课堂里良
好的人际关系,③采用提高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④有效地组织与管
理课堂,⑤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三、班级研究的教育管理学视角辨析
1.研究依据。教育管理学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吸收了诸多社会科学,尤其是管理学的理论,也积累了不少理论。就班级研究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依据:①一些可直接应用的管理学理论,如行为科学方法、管理过程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②可用于维持班级秩序和解决具体事务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相关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理论;③集体教育理论(源自前苏联)和社会学关于群体发展阶段的理论。还有学者借用了系统工程学中的霍尔三维结构来探讨分析班级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从理论维、设计维、操作维三个维度研究⑩。
2.研究角度。教育管理学中的班级研究首选角度是“成事”,即如何更有效地完成班级中的各项事务,它固然不排除对“成人”(育人)的考虑,但后者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处于如下情形:其一,它成为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仅仅是达到终极目标的工具、手段。于是,管理本身主要是事务,而非教育活动。其二,诸多教育目标(如“德育”)往往是自上而下地部署下来的,并非自下而上地从学生成长角度选择的。于是,在达到完成各项任务的显性“成事”目标之余,“成人”成为由教师个人自发处理的事情。
3.思维方式。这主要有:①参照管理学理论或其他理论,演绎推导班级管理理论和措施。例如,应用目标管理(区分出四个方面:人际目标、工作目标、财物目标、信息目标,每一方面还区分出四层目标(11)、采用系统工程学理论分析管理过程、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发展阶段论区分班集体发展阶段。②从原始经验中归纳提炼。这既包括从班级教育经验中归纳(如将集体与个体作为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将德、智、体、美、劳等作为班级管理内容),也包括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经验总结(如台湾地区的“班级经营”就将其内容归结为人、事、物等方面,每一方面又有许多条目和具体措施)。③类比其他领域或学科的主张,用于发现、而非论证班级管理主张。
一些班级研究也采用了辩证思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把学生既看作管理客体,又看作管理主体;依然关注事后措施矫正不良行为,但越来越强调事先预防;仍然强调行为训练,但越来越强调心理疏导。不过,由于教育管理学视角的这些研究首选“成事”的视角,学生自主性等往往体现在“成事”方面,包括时下颇为流行的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四、对教育管理学视角班级研究的反思
1.研究的理论依据需要整合。教育管理学视角的班级研究,在理论依据上表现出以下特点:①这些依据需要形成整体性。现有依据实际上是在研究班级管理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时分别采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整合。②运用各种依据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诸多依据来自不同学科,但缺乏自己的核心。例如由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发展阶段论”(依据成员关系怎样受共同活动价值所制约,把群体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三种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12) 演绎出“班级发展阶段论”;由系统工程学的霍尔三维结构(13) 推导班级管理过程;由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课堂管理原则。③研究依据尚待提升层次。即使是在教育管理学中,许多概念、命题还比较原始,或者是从其他领域直接借用过来,或者是从日常思维和事实经验中直接提炼,既未形成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也未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14),在尚待深化的班级研究中,这种情形尤其明显。因此,还需整合理论依据,包括立足于本土班级教育实际形成更合理的概念和命题,以提升相关研究的质量。
2.班级管理的性质需要转变。班级管理往往被定位为:①它主要是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手段,维持学习秩序,自身不承担教育价值,或者只有附带的教育价值;②它主要是技术性的、事务性的工作,教师只要有清晰的经验型工作思路就可以,教育思想发挥作用的空间比较小;③它的任务主要是维持正常学习状态,较少考虑超越这一层次的追求,如了解学生真实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等;④主要限于处理班级事务,或者完成上级布置的各种“德育”任务,较少从学校系统变革的角度考虑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品位。在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中,有必要转变班级管理的性质。在这方面,“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可资借鉴(15)。
3.班主任的角色需要专业化。许多研究对班主任角色的理解仍较为传统。这可分为两种情形:①班主任更像事务员而非教育者。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所教学科的专业上(如物理专业、语文专业),而不是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上。②班主任更多地是管理者而非领导者,即在程序上正确地完成预定事务,而非对自己所做的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专业化的班主任角色应更多地表现为教育者和领导者,他会形成由教育思想、工作策略、管理措施、具体技术等组成的立体工作思路,从而更有效率地处理班级事务、开展教育活动。而传统的班主任所用方法往往是一系列具体技术的平面罗列或初步归类,即使形成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兵法”,但仍带有明显的“教书匠”气息,而难显其“教育家”的宏大气魄。
4.研究性质和领域需要更新。(1)在研究性质上,要改变理论与实践相对脱离的状况。在已有研究中,理论研究较重理论体系的演绎(从管理学、工程学出发)或归纳(从实践经验出发),用以解释或说明班级管理工作,尚缺乏深入的理解,尤其缺乏介入式的理解;实践研究较重原始经验的整理,主要是直接描述和初步提炼。这使得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明显距离。应该注意到:一方面,教育管理“这个专业领域里的学术知识必须服务于学校管理和领导的实践”;另一方面,它“应当着眼于教育的背景”,而不是别的背景(16)。这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可选择“事理研究”(探究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思路(17),由此更多开展介入实践的研究,以便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在研究目标和领域上,从关注“成事”转向关注“成人”(育人)。随着班级管理工作性质的转变,至少可着眼于学生成长的目标、拓展如下研究领域:①个体在班级中的发展机制。这是与学生在其他群体中的发展、在学科知识学习中的发展有所不同的方面,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②研究班级形态和班级发展机制。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工作方法不同,实际的班级形态往往也就形成多种情形(18),相应的发展机制也会存在差异。③将学生发展需要、班级教育改革与学校系统变革结合起来,将班级教育的微观研究置于学校系统变革和更大范围的教育改革、社会转型的宏观场景之中。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在如何让学生获得更优质的学校教育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注释:
①卜玉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班级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4,(2).
②参阅龚浩然,黄秀兰著.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唐云增主编.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A].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李炳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D].扬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梁东标,汤礼深主编.班级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③李炳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D].扬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21~25.
④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16.
⑤刘根平,刘道溶著.班级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⑥吴清山等著.班级经营[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7、9~12.
⑦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 t=msg&th=4057&prevloaded=1&rid=0&start=45.
⑧卜玉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班级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4,(2);[美]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21.
⑨参阅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刘根平,刘道溶著.班级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唐迅著.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朱文雄著.班级经营[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5;[美]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Pam Pointon,Ruth Kershner( 2000) .Making decisions about organizing the primary classroom environment as a context for learning:the views of three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their pupil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6( 2000) .pp.117~127.
⑩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58.
(11)赵学华,徐凤云著.学校班级成功教育管理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55~56.
(12)唐云增主编.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A].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3.
(13)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通信工程师和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它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参阅http://www.bast.cn.net/kxmc/b20904-04.htm。
(14)杨天平.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反思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15)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4~28.
(16)冯大鸣主编.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7)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2.
(18)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标签:课堂管理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