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决定性战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机专题报道_民族工业论文

世纪末的决定性战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机专题报道_民族工业论文

决战在世纪末——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机的特别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中国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决战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已过上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奢华的日子。在国泰民安中,有多少人考虑过,中国的民族工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许有人说,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谈危机是杞人忧天,也许还有人说,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谈“危机”是危言耸听。

然而,我们要说,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实在谈不上国力的增强,甚至连民族生存的保障都无从谈起。君不见近代烽烟百年,“洋人”为什么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又为什么从公开的武装掠夺演变成洋货大倾销?烽烟百年,我们实际上是工业贫弱的受难者。可以说,没有民族工业,无以强国!

一、忧思篇——外商垄断市场 不是天边神话

多年以前,我们曾经高歌: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多年以后,我们开始感叹: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了。

是的,帝国主义不但回来了,而且还以经济战争的铁律和经济动物的本能,蚕食着中国这个世界最后一块大市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跨国大公司、财团和外国垄断资本进入我国,其竞争目标主要是集中在我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我国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领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战略,并通过如低价销售、先送后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等方式促销,使竞争处于优势地位。我们有些国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有的已被打败,由外商收购或取而代之;有的与外商合作,由外商控股,生产外国产品;有的仍在苦苦支撑,但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照相机业,几乎全军履没。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进口照相机和大量“水货”的涌入,国产照相机行业几乎全军履没,1990年行业全面亏损,产品积压100多万架,1991年产量继续下跌, 降幅居全国耐用消费品之首。而“理光”、“美能达”、“柯尼卡”、“奥林巴斯”等日本品牌的新型相机在我国相机市场上成了当家商品。反而观之,我国的照相机尽管镜头不错,但整机几十年未走出仿外国的老产品的圈子。国产相机与进口相机摆在一起,且不说内在功能的差别,外观上不少国产相机就显得灰头土脸,给人“伤、黑、粗”的印象。目前,尚在生产照相机的国有企业已由原来的30多家减少到不足10家,能够支撑的仅剩“海鸥”、“凤凰”、“红梅”等寥寥几个品牌。

洗化市场,被蚕食近半。近日报刊披露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外国四大洗化公司把中国洗衣粉市场蚕食近半,这四大公司是:美国宝洁公司、英国利华公司、日本花王公司和德国汉高公司。我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已有三个被外商“吃”掉, 它们是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剩下的一家南京加佳洗衣粉厂也即将被“吃掉”(合资)。另外,我国一批中型洗衣粉厂如上海(白猫)、张家口、合肥、长沙等地洗衣粉厂已经或正在被外国公司收购。

国产钢笔,沦为配角。无论你身在何处,大型商场店铺柜台上陈列得最多而且位置最醒目的是进口名牌钢笔,而国产钢笔只是充当一个陪衬的角色。据一些商家反映,大致上进口钢笔比国产钢笔好销,高档笔比低档笔好销,进口笔与国产笔的动销比率在6:4至7:3之间。时下,很多男士都把钢笔、手表、皮带、打火机等作为一种显示个人身分、气派、品位的饰物,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更看重其装饰性。国产钢笔虽内在质量尚好,其外观仍停留在档次不高、款式不新、品种不多、做工不精的老路子上。

化妆产品,纷披洋装。早在八十年代的最后一个夏季,全国653 家危机深重的化妆品厂就不得不联合起来大声疾呼:“救救国货!”而至今境况未转变。中国化妆品在日本的爱姿、英国的夏士莲系列、泰国的爱求、貂蝉、法国的迪奥小姐、女战神、罗莎夫人、科隆香水等洋货的冲击下,被迫“缴械”,披上洋装。

机床市场,丢失过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加工机床市场之一,也曾是生产大国,光是机床厂就有数千家。但近几年在机床使用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1991年为67 %, 1992年为60%,1993年降至44%,1994年仅37%。这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既反映了进口机床的大量增加,还意味着我们的国内市场正逐步丢失。而进口机床则从1991年5.11亿美元激增到1994年的20.61亿美元。

甚至连当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轿子——彩电业,也受到了强大的挑战,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在北京诸多大商场,买国产彩电的人只有两成左右。最近又从山东、上海、江苏、天津纷纷传出有关彩电的合资消息,形势十分严峻。有家外国公司甚至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挤跨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长虹。有人发问:几年之后长虹、熊猫、北京、牡丹、康佳等中国品牌会不会不复存在?

最近,还有一组统计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国外生产的传真机和摄像机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8%和99%。市场占有率在50—80%的国外机电产品则有:移动电话机(80%),大中小型计算机(75%),微型计算机(60%),录像机(60%),电子元件(70%),轿车(70%),感光材料胶卷的大部分市场也早已丢失,食品医药行业,洋货也已占领了30—40%的市场。

在强大对手的凌厉攻势下,中国一些企业深感英雄气短。早些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培全还雄心勃勃地宣布过,要与“洋可乐”一争高低。当时,“天府”集团的天时地利都占了,他们不仅在全国设有108个分厂,年产饮料20多万吨, 而且国家对“洋可乐”的进口与灌装厂的设立都是限制的。可曾几何时,“天府可乐”一败涂地。“洋可乐”先是将“天府可乐”挤出市场,接着又吞并“天府”集团,最后是取消了“天府可乐”的注册牌号。“天府可乐”从此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外商利用地方政府引资心切之机,非但压价收购,还普遍要求控股。即使一下子控不了股,在合资经营后,也设法把企业投资规模搞大,使中方很难在规定时间注入大笔资金,从而相应降低中方所持股份,取得控股权。

部分外商还在不同地方收购中国同一企业或精品品牌,以达到控制中国某一市场的目的。

许多经营得不错的国有企业和国货名品牌,都在合资、被收购中换上了洋招牌,被洋人抢走了市场。

这一切,犹如声声惊雷,昭告国人,民族工业危机四起,已绝不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外商垄断市场,更不是天边神话!已经是此城危及存亡之秋也。

二、反思篇——国货的腰杆为什么这样软?

当外商开动拖拉机,在我们这块被誉为国际市场最后一块“处女地”上纵横驰聘时,我们为什么不举起自己的锄头?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已打开的门重新关上,只能越敞越开,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历史的必然。大多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将越来越实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购物时绝不会将是否“国货”作为条件。撇开“崇洋”的心态,国人与洋人一样,只会把质量、价格、合潮流等作为购物的主要条件。

而我们的大多民族工业,恰恰是在最紧要的质量上挺不直腰杆。更有那铺天盖地、仿佛永无禁绝之日的假冒伪劣产品,不知令多少国人视购国货为畏途。

这究竟是为什么?

是的,我们有诸多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但最应反思的还是我们国人自己。

这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近几年,全国每年生产劣质产品造成的损失竟达2000亿!相当于每两年半就闹了一场“十年动乱”!全国共计损失约5000亿。

还记得热水器烧死人的惨剧吗?还记得商业部长换皮鞋的故事吗?还记得啤酒瓶爆炸的威力吗?还记得你三番五次买到低劣国货的感觉吗?林林总总,说来多么地让人对国货怒其不争。

蒙事的产品可能会一时得逞,但最终结果是毁了企业,假如这类企业多了,我们的民族工业又谈何出路?

与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我们的确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赶上的,但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在一些我们原来不落后,甚至在世界上享有美誉的领域也出现了问题:景德镇的瓷器、青岛的葡萄酒、古老的造纸术……这些能用“技术落后于世界水平”解释吗?

不客气地说,将我们的民族工业推向生死边缘的正是我们自己。

一年365天,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天都可以举起投诉的利剑; 作为国货的生产者,我们是否每一天都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

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所说:“如果我们再不把自己的质量搞上去,企业低负荷生产,亏损严重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

三、奋争篇——把握世纪末的最后契机

明智之士深知,面对洋货的冲击与挑战,搞“国货运动”或“贸易壁垒”均非良策,亦不可能了。出路只有一条:抓住二十世纪末最后一次机遇,振兴国货,焕发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舍此,别无他途!

形势在审时度势的明白人眼中是这样的清楚不过。二十世纪的最后五年中,无论如何,中国一定要迈进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一旦迈入这个门槛,中国的民族工业除“幼稚工业”还有极短时间的保护期外,其余将全部被毫不留情地推向国际市场, 与全球企业平等一争高下。 而1996年以30%的幅度降低关税的税率,则是中国加入“世贸”、同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一步,也是给民族工业的一个适应期。民族工业适应了这一步竞争,能再抓住中国加入“世贸”前和加入“世贸”后的保护期这段时间,夯实基础,作为准备,才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雄踞国产彩电头把交椅的企业——长虹的代表在去年中国名牌大会暨驰名商标保护第四届年会发言的最后,慷慨陈词:我们理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创造世界名牌、振经济、强国威的重任。

做中国人!创世界名牌!产业报国!振奋国威!长虹为此继续在把蛋糕做大,上项目,上规模,增强竞争力。

在茶都杭州,拉开了“国茶保卫战”。近年来,洋茶大举进攻中国市场,致使全国茶叶连续4年减产,茶业大省浙江因此有2/3以上茶叶企业陷入困境,连“龙井”这样的国茶极品也出现了销售不畅的现象。为此,杭城人誓与洋人茶见高低。近两年,杭城先后出现20多家袋泡茶企业,开始携手与洋茶在口味、品质、促销上一一过招,抗衡较量,收回了部分“失地”。

全国许多地方开始实施“创国产名牌,保国货名牌”战略。

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也纷纷献计献策:一是要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运用国际经济通用规则,合理、适应保护国内市场,限制高档消费品的进口,特别是严格限制国内已能生产的大众消费品和机械设备(性能与外国产品差不多)的进口;三是尽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四是一些重点行业应严格限制外商通过收购、兼并国有骨干企业进行控股;五是大力扶持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内名牌产品,使之尽快开展壮大起来,参与国际竞争;六是大力宣传国货名牌产品,正确引导消费,逐步形成以使用国货为荣的社会风尚。

标签:;  

世纪末的决定性战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机专题报道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