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雏形评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雏形论文,成人教育论文,小康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03-0005-05
一、“脱贫致富”是小康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本土个性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成人教育模式,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酝酿、发展和向前推进的。这一时期全社会“脱贫——温饱——小康”三部曲式的奋斗历程,决定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雏形和本土个性。
众所周知,成人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话语,也是一个国际时尚话语。关于成人教育指标,我们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本期望是很高的。如《汉堡成人学习宣言》就从全球化的视野和人的未来全面发展的高度对成人教育寄以厚望。“成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它是通往21世纪的关键。它是人人争当积极公民的结果,又是充分参与社会的条件。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可以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民主、正义、性别平等以及科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建设一个用对话和基于公正的和平文化取代暴力冲突的世界。成人学习能够形成人的个性,赋予生活以意义。”[1]然而事实上各个国家实施的成人教育不可能和这种高规格的成人教育理念完全榫合。成人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知识起点,具有不同的实施重心。当我们把目光拉向处于小康前生存水平的我国农村,不难发现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实施的成人教育,其实并没有机械地套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标准,也没有头脑发热地去赶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套路,而是紧扣小康前社会我国农村成人对摆脱贫穷和急于富起来的强烈渴望,很实在很到位地提供着教育服务。
小康前这一社会历史阶段,虽然我们理论上倡导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但实际上全社会推进的聚焦点显然集中于物质层面。如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部门确定的16个评估小康的指标,只顾及了物质生活水平应达到的小康程度,在诸如关于人均住房、营养、寿命、教育娱乐支出、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卫生保健等方面都提出了确切的评估指标,尤其是国民生产总值2500元、农民纯收入1200元,更具有瓶颈的意味。农村地区所谓“奔小康”,基本上是能否赚到一定量的钱的同义语。的确,当我国农村很多地区还处于使出浑身解数挣脱贫穷的时代,人们很务实的思路自然是解决温饱的燃眉之急。既然脱贫、扶贫和致富是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数千万人口的脱贫,尤其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温饱致富成为我国社会进程中的重头戏,农民获得自我解决温饱问题的能力和尽快富起来的渴望空前变得强烈而紧迫,如何快捷获取脱贫致富的本事,理所当然是对成人教育的诉求,成人教育也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一时代使命。
我们看到,我国小康前社会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的主题,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一点:努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和媒体,展开了大规模的科技兴农教育,扶贫干部、农村科技人员纷纷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致富。各级农业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也大力普及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市场杠杆的作用力下,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农村地区一种自给自足的学习教育行动,令人眼花缭乱的裁剪、烹饪、装潢、电脑操作、家电维修、机动车辆修理、美容美发等技艺培训班遍布城镇乡村,成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通过不拘一格的脱贫致富教育,农民致富的能力迅速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从物质层面向小康生活水平大踏步迈进。
所以说,小康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脱贫致富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受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还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教育,一时还无暇顾及诸如“个性化生存”、“释放人的潜力”“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民主”等现代教育理想,也达不到瞄准小康的各项指标立体向前推进的水平。
二、“脱贫致富”作为农村地区教育行为的现代亮点
无可否认,以致富为目的的教育还属于初级的、粗放的教育。但笔者认为,小康前我国农村纷纭喧腾的致富教育,不仅仅只发挥了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功能。其意义也远不是农民口袋多赚了几个钱。由于这种教育不是按照某种教育模式设计运作的,而是受强烈的社会需求的刺激应运而生和开放自由地向前发展的,因而突破了我国传统教育和正规教育的樊篱。参照全球教育发展的眼光审视和回味,其初级的教育行为却也昭示出某些现代教育的端倪:
1 国际“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得到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演示。
也许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人,起初未必意识到从改革开放伊始就在农村火爆酝酿的的脱贫致富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数年以后,当成人教育研究人员从国际引进和传播“成人教育”、“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时,回首反刍,才感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关于“脱贫致富”的动员和努力,其实也属于名副其实的现代大众教育行动,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可以说把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理念贯彻得很到位。
由于农村成人围绕致富的学习及接受教育的热情骤然升温,致富教育伊始就大功率地启动和运转。
一方面,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政策、派各级干部去贫困地区扶贫)、媒体传播行为、学校行为等在开展农村致富教育中齐头并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农村致富教育的起点较低。在此之前实施的农村成人教育,主要围绕着“扫盲”进行,为了农村文盲的比率下降,平民教育家和新社会的政府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反复宣传和动员,但进展迟缓。直到今天,扫盲教育还在进行。改革开放时期的脱贫致富教育处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占42.1%。初中文化占38%。面对经济贫困、文化素质偏低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教育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超越基础文化知识的障碍,大批的农村科技人员、政府的扶贫干部、农广校的教育工作者等,表现出感人的埋头硬干的精神。在他们立“军令状”、分片包干、贷款垫资、培训示范和手把手的“传、帮、带”下终于迈开了教育学习的步履。可以说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挖空心思、拳打脚踢,把一切的资金、汗水和智慧都发掘出来了。农村地区形成独特的“学习化社会”氛围,快节奏地由扫盲教育跨入科技兴农和科技致富教育。
另一方面,农村致富教育的成效还依赖于“民间行为”和“市场行为”。如前所述,从令人目不暇接的致富信息传递、培训班,到木工作坊、编织、土木建筑等各种技艺行道的学徒、小工等,都可以说这是文化落后、经济贫困地区老百姓自给自救的教育大行动。我们知道,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技能的开发,远不如工厂、企业那么容易实施,在政府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对农村贫困地区都十分有限的特定历史时期,正是民间热情和市场力量的介入,才使农民从事第二行业的教育风起云涌、气象万千。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人谈致富,户自为战,村自为战,在向贫穷开战的过程期望抓住一切机遇学习和接受种种新的技术和行业手艺的教育。这样,建立学习化社会理念就在农村地区紧扣致富的目的得到大面积的传播和实践。
2 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观念、学习观念,初级的、具有原创意味的致富知识、技能的传授不拘一格、充满活力,具有教育的后现代气息。
致富教育真正体现了不受经院主义、本本主义等教育法则束缚的自由精神,学校的概念、教师的概念、学生的概念、教材的概念、课堂的概念等都被打破。也许持正统教育观念的人还在质疑这算不算是教育,但农村成人致富的渴望和行为已无所顾忌地解构了传统教育的规则。具体地说,教师不是一种职业或角色,除了扶贫干部和专职的农村科技人员之外,致富焕发的民间接受教育和学习的热情,把教育的形式、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知识的传授方式不是由职业教师在课堂讲授给学生的定向流动,凡有致富的一技之长都可为人师。教育行为以一种发散式思维,突破了校园、教室的围墙,向家庭院落、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扩散。学习,没有任何资格的设置和限制,为了适应社会和学会生存,有的带着疑难和失败的教训在教育媒体、科技读物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有的看到别人先富、“临渊羡鱼”并“退而结网”,进行模仿式学习;有的在网上汲取知识;更多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则是在他们的种植园和养殖场所互相效仿和互相切磋……;一切有关致富的技能和知识在那些被蔑称为“乡巴佬”、“泥腿子”之间快捷地传递和流动,具有辐射和扩散的高效率,个别人某些强项的致富思路和技术,往往会四面开花式地带动起一个区域,农村地区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这种学习和接受教育随着相关知识技术的发展滚动式向前推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有理由说,乡村致富学习和教育行动是中国农村本土化和农民式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
3 促成了“农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本,确立了“农村人”的尊严。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抑或普通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联手把把农家子弟变成“工人”、国家“干部”、“城里人”的教育。在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社会,在世俗的价值观念中,“农民”的地位是很低的,教育严重异化为“跳出农门”、挣脱黄土地的唯一通道。种种应试教育无法掩盖选拔农民子弟中的英才、把他们通过教育“渡金”转变成非农人口的事实。而被考试的刚性法则淘汰去当农民往往是被动无奈的选择,价值观念上更具有某种精神“流放”的酸涩意味,似乎一辈子呆在农村就低人一等和没有出路。世俗的等级和有限的教育不能提供均等的机会,导致了“农村人”主体生命精神的失落。农村致富教育,才真正为一切农村成人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机遇,尤其是为那些被关在普通高校门外的农村成人成就事业打开了一片开阔的远景。并对单一的“接受基础教育——上大学——脱离农村”的趋同观念起了分流的作用。我国农村致富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持续开发,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精彩:
其一,致富教育把市场意识和现代产业化经营规则引入传统的耕作文明,农民的精神地带出现了新的亮点。通过农村脱贫致富教育,一代农民程度不同地开始从事商品生产,生产收益不再是单一的用汗水在土地上去劳作和收获,而学会了在经营、流通中获取财富,率先涌现出一批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本质力量的农民企业家。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自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的时候起,人类历史便开始从“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的人的历史,从“民族历史”过渡到“世界历史”。我国小康前社会的致富教育,无疑拉开了把农民推向市场的序幕。虽然说农村家家谈论开门面做生意、人人想经商成为一种时尚失之偏颇,但这些现象却有着“前锋”的意义,昭示着古老的中国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庄稼汉”沉睡的主体精神的唤醒和张扬,遮射出传统的“农人”开始从最初的社会形态向经济的社会形态转型的信息。
其二,完成了对农民多元的创业精神的启蒙教育。在泥土里打滚的“庄稼人”,一旦获得教育机会,便从中涌现出即使用前卫的眼光看也毫不逊色的现代企业家。传统的农耕,决定了农村人生活空间一直狭小封闭,社会关系一直基于血缘和地缘,而非业缘。几千年单一的土地劳动又决定了农民的重复性思维。通过开放的脱贫致富教育,农民从人身到思维,都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和奴役,表现出自由多向的创新思维活力:从种粮食到多种经营、从农业到乡镇企业、从农村到城市……致富的成功和诱惑,使只知道在土地里刨食的小农意识基本解体,农村人的精神空间开始躁动着一种不安分,而农村成人教育又及时地为农村成人补进了现代人的“气脉”,竞争意识、拼抢意识、效益意识,敢为天下先、成就大事等生命元气在回升。群体化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调生存转化为自由丰富的个性化生存。由于致富过程需要不断借助科学技术和改变生产条件,一些农民创业者走出黄土地,跨地区、甚至跨国度,更大范围地参与合作及国际交往,锻炼了按国际规则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可见,农村成人教育真正稳固了农村的根基,表现出一种“农本教育”特点。脱贫致富愿望发动起来的学习热情和通过教育而增值的人力资本,大大长了农村人的精神,激发了一种很旺的人气。舒尔茨说,社会发展过程,“耕地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而人力资本的经济重要性在提高。”[2]我国农村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在土地,致富教育才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始真正浮出水面。通过农村致富教育,受教育者不再把教育当作为改变农村人身份的敲门砖,而是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生存能力,这不仅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在特定的农民低人一等的文化背景中,显示出现代人本教育的亮色。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审视农村脱贫致富教育
我国农村地区受一定社会阶段和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客观地说目前物质上的小康水平并不高,农民收入也不稳定,致富教育很可能是经济根基脆弱的农村一个恒久的课题。但现阶段农村的脱贫致富教育毕竟是适应小康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起来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审视,还属于一种教育雏形,有很多弱点和空白。
首先,从和谐整体的人的角度审视,致富教育暴露出技能单面发展的局限。
很显然,小康前社会,农村成人对富裕的追求是远甚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的。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便暴露出精神文化的相对贫困,甚至旁枝斜出。“有钱人”的精神症状尤其明显,诸如婚丧嫁娶中充满炫耀财富意味的铺张、排场,贫瘠的精神土壤只能自发地滋长封建陈腐气息浓厚的“富农意识”和“财主意识”;衣袋里鼓起来的钞票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刁蛮嚣张,有横行违法之事动辄想花钱去私了;至于饱暖思淫欲、嫖娼、变相纳妾、吸毒等丑陋现象往往伴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而发作……无雍讳言,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文明和富裕程度不但不成正比,相反,与富裕并发的精神文化症状却十分刺目。因此,如果把农村成人教育理解为一种生材之道的工具,受教育的农民意识中如果只有致富的一维膨胀,人的发展是不可能和谐地向现代化推进的。其实,收入水平仅仅是小康社会的硬件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社会资本,而非单纯的货币收入数字。世界银行系统1995年9月17日向全世界公布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时,就强调指出“这一新体制在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时,不是用‘收入’(incom)而是用‘财富’作为出发点。它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三维的主体方式,而不是过去一贯所用的有限和单要素的方式,去展现世界和各国的真正财富。”“真正财富”是综合有自然资本、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整体概念。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任务。所以农村成人教育者应保持清醒,明白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农民,而现代意义上的农民仅仅具备致富的本事是不够格的。况且,农村成人通过教育获得的致富技能大部分科技含量较低,或是养家糊口的手艺,或是精明的缺少诚信的小生意,或是开小门面、摆地摊式的小本买卖,或致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一哄而起的模仿……所以说在始于脱贫致富、滞于脱贫致富、教育学习囿于单纯的赚钱发财“封顶”的思维框架下,一户、一村乃至更大范围的农村人口的素质构成,是沿着某一方面能赚钱致富的技术、手艺向前发展的,这就限制和削弱了成人教育多方位的现代功能。如果说小康前社会农村成人教育首当其冲、倾其心力的使命是教给农民赚钱的本领的话,那么物质生活小康后农村成人如何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的新的诉求。
其次,从人类进步文化的角度审视,农村成人的文化人格构成仍有很多空白亟待填充。
应该认识到,随着经济收入方面“小康”程度的提高,农村成人的精神也面临着第二次发育。这种发育,应站在人类进步文化的高度汲取一切优秀成果,按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规格进行良好的培养和发育。而小康前农村人口的文化人格形成多处于散漫放任状态,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思路相对单一。一种思路是继承弘扬传统的文化资源,只重视去承传诸如勤劳、善良、纯朴等农耕文明的美德。另一种思路注重对农民实施基本的政治素质教育,如1995年,农业部曾编写了一本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当时强调对农民“在进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封建宗教活动的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等等。[3]而共时性的对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汲取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农村成人文化人格,更多地是在传统文化的陈陈相因、世俗文化的污染涂抹、政治文化的生硬灌输等作用力下积淀形成,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粗鄙文化的杂质往往混为一体,令人很难一言以蔽之。今天,人类生存方式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涌动下高速向前推进,以这种文化视野审视,我国农村成人文化人格潜流漫衍的自发生成方式已显得自足封闭。整体地说,在有钱的“农民”和公民之间、“农民”和现代人之间划等号是令人尴尬的,甚至一些有钱的农民只是粗鄙恶俗的财主富农的翻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民变成现代人,农村成人人格构成缺口较大,迫切需要现代优质文化的滋补。农村成人教育应担负起“创造民众”的使命,以人类先进文化为资源,对农民实施建构式教育,从零开始,种植新观念,“接种”先进文化。诸如生态环保教育,土地人口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共生共存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消费教育,艺术审美教育……只有对农民空白、缺席的先进文化有计划的输入,在我国小康社会推进的历史进程,有钱的农村成人才有可能被提升为现代人。
第三,从全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的角度审视,明显停滞于小康前的指标。
目前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全社会可以说都很重视,但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视,是从脱贫致富角度的重视,还达不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小康前以致富为核心话语的农村成人教育带有“重富轻人”的弱点,属于一种贫困时期应急性、当下性教育思路,缺少关于人的长远性、整体性的设计和构想,可以说是肩负不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的。在人们意识中,总以为农村成人教育,无非是扫扫盲,教农民识几个字罢了;或反反封建迷信,教育农民不再愚昧罢了……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脱贫致富教育,是不是也存在着下述潜意识:农民嘛,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农民有了致富的本事,温饱了,小康了,有了好过活,就意味着中国社会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农村成人教育从此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所谓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只是造造舆论,走走过场,凭农村工作干部开会说说而已,至于效果,是软的、有弹性的,不像经济收入有可资评估的硬指标……总之,农村成人思想文化教育毕竟不象脱贫致富教育那样“实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不能当饭吃”、和赚钱没多大关系的思想文化教育都缺少兴趣,很可能浅尝辄止,束之高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是重头戏。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大多数农民富了起来,才能说中国真正富了起来,只有农民的小康水准提高了,才能说中国的小康水准也提高了。”[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了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后指出:关键的问题是改造农民,让农民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掌握科技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形成开放心态,进而达到改造传统农业和整个农民阶级,从最根本的环节推动国家现代化。”[5]然而审视目前国内成人教育的发展格局,除了低层次的脱贫致富教育的话语和行为,没有谁为肩负起全面提高农村成人素质教育的使命挺身而出。农民有了致富的能力,扶贫的政府工作人员撤走了。农民有了种植、养殖的技术,农村科技人员的使命完成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小康前社会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了脱贫致富教育的努力之后,面对新的教育诉求,还未相应拿出得力的举措。
人的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增长会使收入增加,收入增加随之增加人们选择的范围,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人们如要有选择的自由,除了需要拥有生活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必须摆脱对自然、无知、他人、苦难、制度以及教条主义信念等的被奴役关系。人们自由选择的范围从生产、生活伸展到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6]通过小康前全社会数十年的奋斗,农村脱贫致富教育为奠定这种“物质条件”做出了贡献。随着农村物质的富裕和温饱、小康水平的提高,新的教育需求在滋长。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忽视这一历史机遇,教育思路应由小康前“富”的着眼点向“人”的着眼点转型,采撷现代人文精神和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砖瓦”,努力完成我国农村成人精神品格的“高层建筑”。
收稿日期 200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