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外教育,教师,基本素质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在对青少年儿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外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校外教育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与学校教育一起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它们同属基础教育范畴,但又有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强调共性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以满足兴趣为培养目标,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发挥不同的功
能,促成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是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
由于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此明显,营地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崇高的品德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校外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先锋作用,教师只有高尚的师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点就是,校外教育教师没有固定学生,每天接触到的可能都是全新的面孔,因此作为教师更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让每一堂课都能打动学生,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树立全新的育人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看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教师要善于称赞学生,鼓励学生,真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插上理想的翅膀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飞翔。
二、专业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方面的素质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挤时间加强专业性知识学习,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苦练专业知识基本功,使自己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多种学科多方面知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工作的特殊要求。营地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点就是课程的丰富性,营地设立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程,例如救护课、拓展课、国防课程等,这就要求营地校外教育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对校外教师的要求。教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它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太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对于营地校外教育教师而言,进行教科研的最好办法就是课题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申报要坚持从营地校外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方面的素质
活动是营地教育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营地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每周都会有不同的学生入营接受国防素质教育,营地不仅要承担国防素质教育,而且要承担夏令营、成人仪式、研学实践等众多活动,学生流量大,任务多,如研学实践,孩子们离开相对封闭的家庭,离开朝夕相处,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父母,与其他营员一起吃住、活动,所以一定要引导儿童情感的独立性、增强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同时,研学实践让孩子们在游玩时启发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营地校外教育教师也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以及与社会其他组织的沟通协调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沟通交流,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四、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营地校外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在室外开展,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教师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营地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同时还要面对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保持一种“乐观、自信、坚强、耐心”的心态,这是新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现 代 校 外 教 育 论[M]. 中 国 少 年 儿 童 出 版社,2001
[2]王雅铭.浅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3]韩丽. 浅谈校外教育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J]. 中国校外教 育旬刊, 2017
[4]戴凌云.少年宫校外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9
论文作者:王伟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校外论文; 教师论文; 营地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学校论文; 素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