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实践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实践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党论文,英国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做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053-04

英国工党继1997年5月战后第15次大选获得胜利后,又在2005年5月5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第三次击溃保守党,实现三连任。在三个任期内,工党在政治上锐意改革与创新,着力于改造工党的核心价值观、调整政治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创新思想理论和组织体系,加强自身建设,百年老党再现生机,在欧洲社会民主党阵营中独树一帜。深入思考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对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启示。

一、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在20世纪久坐冷板凳的百年老党,能连续执政三个任期,其秘诀就在于改革创新。布莱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工党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社会已经变了,而工党却未能与之一起变化。党必须适应英国社会现实,从根本上扭转工党游离于英国主流社会的现状。正如他在2003年7月4日在“我们的使命:为了长久的进步而加以治理”的讲话中说道: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工党不仅仅要赢得大选,而且要为了进步的目的而加以治理。不仅要进行几年的改革,而且要为下一代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当代英国工党的改革创新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工党的核心价值观。工党的章程产生于1917年并在1918年的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其中该章程的第四条集中体现了工党的宗旨,即以实现公有制社会为奋斗目标,同时它也是工党推行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二战结束后不久,工党曾根据党章第四条大张旗鼓地推行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坚持公有制为理想的工党连续几次在大选中失利,取消或修改党章第四条逐渐成为工党关注和斗争的焦点。工党绝大多数党员认为,公有制条款是团结全党的基本纽带,没有它,工党也就不成其为工党。然而,布莱尔执政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从修改党章第四条着手,统一全党的认识,向主流社会靠拢。党章第四条的修改,是工党改革的一个重大体现,是工党执政的前奏。正是对党章第四条的修改,取消了有关生产资料国有化的含义,扔掉了长达数10年的关于生产资料国有化争论的包袱,统一了工党的思想认识,奠定了共同的价值观基础。1997年,面目一新的工党轻装上阵,在大选中获胜,结束在野18年的历史,重新执政。

改革政治制度和调整国家结构形式。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以来进行了横向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纵向的国家结构形式调整。改革的目标是“分散权力,开放政府、改革议会及增加个人权利。”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及协调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地方自治使其承担更大责任,从而维系社会团结;通过加强议会、司法权力以及开放政府、给予公众以更大的信息自由权等对行政权进行有效制衡,并推动民主制度的民主化进程;通过政府自身的现代化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1](P80)。仅以政治制度改革为例。工党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包括议会制度改革、司法权的强化、政府现代化以及加强公众监督的信息自由化等。议会制度的改革由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下院现代化和上院改革三部分组成。工党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把比例代表制引进了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大伦敦的议会选举中,改变了英国议会选举一直沿用简单多数制的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党的活动力和影响力,改变了大党独霸天下的局面。为此,工党政府建立了皇家委员会专门负责改革事宜[1](P77-78)。根据1999年10月上院通过改革上院的议案,在2002年下届议会选举前,750名世袭贵族的议员被取消在上院中的参政权和投票权,92名世袭议员在过渡期内保留议席并参政。这意味着维持800多年的“世袭议员制”被彻底清除。

改革创新思想理论和组织体系。执政创新的程度如何,对于一个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不同政治制度的执政党几乎都关切执政创新问题。英国工党也不例外。自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执政以来,在思想理论、组织体系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第三条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英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仅仅依赖工人阶级而忽略一些中产阶级的力量,工党是不可能取得政权的。中产阶级一般不会产生极端保守和极端自由的政治倾向。这样的社会阶级基础促使靠多数选票才能执政的工党必须选择“中间路线”,放弃从前比较极端的左翼政策。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模糊的政党政治理论。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产生的政治纲领应具备这样的特质:它既能摆脱过时的意识形态,拉住原有的支持力量,又能最大可能地吸引中产阶级的选票。这就是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根本目的和意图。的确,“第三条道路”是布莱尔帮助英国工党从在野党走向执政党的竞选纲领,也是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改革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其结果是使工党在失去执政地位整整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的胜利,重新执政。而在2001年、2005年的大选中,工党又击败保守党。这无疑是对布莱尔不断改革,注重进行理论和模式创新所取得成果的最有说服力的论证。

在组织体系创新方面,使工党组织体系现代化。工党组织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党内决策的民主化,政党资源的社会化,选举运动的专业化和中央化。选举运动的专业化和中央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务工作者的“专业化”,二是组织机构的“中央化”[2](p19)。组织机构的中央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机构中央化反映在中央机构工作人员的增加上。另一方面,机构的中央化还反映在竞选时强化高层领导圈的作用上。议员候选人、党的发言人和选区党组织的活动、言论必须受党中央及领袖的指导和监督,不可胡言乱语,否则会受到中央党部的纪律处分[2](p20)。通过这些规定,中央党部和领袖的权限得到加强,基层组织,包括工会等团体和选区党组织的权限受到削弱。1997年以来的三次大选表明,工党把力量集中在关键岗位,选举的针对性强,资源和竞选战略得到了有效利用,组织体系的创新是成功的。

改革完善工党自身建设。首先表现在理顺工党和工会的关系上。长期以来,“老工党”被工会所操纵,而“新工党”则通过一系列内部改革削弱了工会对工党的控制,基本取消了工会在工党中享有的特权。布莱尔曾说,在工党中工会没有特殊地位,他们同工党的关系与英国其他利益集团同工党的关系一样,我们将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我们是按照英国的利益而不是其他集团的利益来管理英国的[3](p151)。他认为,工党与工会由于历史的原因保持一种联系是正常的,但时代变了,这种关系的性质也应该变化,工党与工会不应仅仅是一种组织的联系,而且应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过去工党与工会那种特殊的紧密关系对双方都不利;工会应在一个健康的、民主的社会中找准它的位置,工会应作为工人的广泛代言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党的代言人而出现。1995年9月12日,在英国职工大会年会上,布莱尔毫不客气地向工会代表说:对工党的决策,工会可以进行说服,但决策权必须由工党来掌握,工党要管理整个国家,不允许某个既得利益集团在内部支配它[4](p139)。

其次,注意吸纳、体现、扩大民主。英国工党一向被认为在党内生活中倾向于集中。然而在现实党的生活中,工党也比较注意发展党内民主。民主建党,民主执政的意念比较明显[5](P145)。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工党议员候选人的筛选过程中体现民主。二是在党员参与党内生活中体现民主。三是在采纳党内合理化建议中体现民主。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注意采纳党内合理化建议,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四是改革决策体制,在原有的决策框架内,在中央建立全国政策论坛、政策委员会和联合政策委员会以及前瞻性政策研究中心这样一些新的机构,切实解决党员和地方党组织的声音很少有机会在工党年会之外被听到的问题,使所有党员都有机会参与决策,建言献策,同时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并维持党员的人数。

再次,重视加强党的纪律,惯常以强硬的集中手段推行执政意图。在国会的重要投票中,工党要求其党员作为一个集团按照党的意图投票。在对工党议员个体控制上,采取严厉政策,通过纪律处分例如开除工党议员党籍等手段控制工党议员。

二、当代英国工党力促政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原因

英国政坛素以保守、传统而著称。英国工党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政治改革与创新,除非有特别重要的因由促使,否则是很难进行的。英国工党力促政治改革与创新,重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国际共运低潮的冲击。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一股政治思潮,深刻地影响着英国工党,致使英国工党长期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现实同样冲击了英国工党。此时,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论调充斥欧洲各地:一切类型的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欧洲左翼政党处境艰难,在选举中屡遭失败。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后,面对欧洲“左派”政治低迷的状况,促使工党率先反思、检讨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特别是从理论上深刻思考“社会主义”、“国有化”、“公有制”等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信条的时代含义,并采取务实的态度,忍痛割爱地从自己长期奉行的理论信条中剔除已被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的瓦解所证明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抛弃关于公有和私有、国家与市场的争论,从“纲领党”转变为“选举党”,走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强烈的执政动机驱使。英国工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取代自由党而成为在英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工党在全英建立了一整套福利制度,至今还影响着英国民众。然而,从1979年起,工党连续4次在大选中失败。1983年工党通过了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的竞选宣言。宣言不顾英国的社会客观现实,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如扩大国有化,增加公共开支等,结果在大选中遭到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1983年工党领袖金诺克在努力恢复党的团结的同时,摒弃了党内不实际的路线。但由于金诺克还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没有在政策调整上有新的举措,1987年的大选再度失败。此后,工党党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政策反思,逐步认识到传统的纲领信条已不适应英国的社会现实,然而,由于各种局限,在1992年的大选中又遭到失利。1994年7月,托尼·布莱尔被选为工党领袖后,针对工党的现实状况,痛定思痛,指出:不进行改革的政党必将死亡,工党应当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而非一座历史纪念碑。于是提出建设“新工党”的口号,对工党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终于在1997年5月于英国战后进行的第15次大选中获胜。

布莱尔的个人魅力。改革或者是创新,对于英国这个具有根深蒂固的保守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何等的不易。然而,二战后出生的布莱尔,充满改革锐气,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布莱尔成长为工党领袖不是偶然的。具有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布莱尔思想开放,不为工党左的教条和陈规陋习所束缚。他热爱工党,他曾说过,“我不是生来就是工党党员,是我选择了它。我从来没有加入过其他党,我信任它,我非常高兴作这个党的领袖,我将生活在这个党中,也将死在这个党内”。布莱尔在这里表达了他永不叛党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党在经历了4次大选的失败之后,最终选择了布莱尔,并认可了他对工党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是很必然的事情。

三、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对我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任何政党,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就必然落伍甚至被时代淘汰。英国工党的政治改革与创新启示我们,我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是一项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p48) 对党的建设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前提下,重点对以下四个关键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改革创新党的理论武装,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理论武装与时代发展相比,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危害极大,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会影响到党的建设,进而影响到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要重点改革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内容,确保理论联系实际,使党员干部听得准确、看得明白、想得透彻,思维得以训练、观念得以更新、方法得以借鉴、心灵得以净化,突出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马列经典著作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篇目,认真组织,在精选、精讲、精读上下工夫。坚持把深入学习理论同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和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党员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改革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着力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执政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解决这些不适应,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改革和创新党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机制;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是改革创新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革创新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在坚持扩大民主、依法执政、科学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下,积极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理顺党内权力关系、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等问题,发挥新体制的优势。要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党委决策议事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等。

四是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和形式,着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和形式,对于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组织建设上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扩大党员的民主参与,保证选举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

收稿日期:2008-07-25

标签:;  ;  ;  ;  ;  ;  ;  ;  ;  ;  

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实践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