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爆炸”的是与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是论文,与非论文,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对有关“情报爆炸”的文献作了综述评析。回顾了这一术语的提出及其基本论据,归纳了论争双方的主要观点,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情报爆炸 学术争论 述评
“情报爆炸”或称“知识爆炸”、“情报危机”,是国外科技情报界在本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种说法[1],在70年代末传入我国并广为流传,在80年代出版的情报学著作中也被认作一种规范术语来使用。但是,不同观点的文章随即频频出现,回驳的文章也有所见。这场论争进行了10多年,仍没有一致的认识。为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查寻了有关文献,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情报爆炸”的提出
美国情报学家J.贝克1973年所著《The First Book of InformationScience》一书在1979年被译成中文版本《情报学浅说》[2]。书中把“情报爆炸”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了论述。它指出了被称作为“情报爆炸”的诸现象:多年以前,世界上可以利用的情报总量是容易管理的,情报增长和使用的速度是从容不迫的,但自从1950年以来,这种局面已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口爆炸的原因,情报正由比以往更多的人、更快地生产出来,而且,专门课题的数量也正在迅速增加;情报增长的速度似乎还在惊人地提高;各种不同类型情报的骤增使任何一个人都已不再有可能学习和记住他要了解的所有知识。书末给出了“情报爆炸”的定义:“各种形式的情报在增长速度和多样化方面的爆炸性增加。”很明显,贝克所说的情报爆炸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报的激增和多样化。
在引进J.贝克一书后的第二年,国内又翻译出版了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专著《科学交流与情报学》[3]。该书的第一章就讨论了“现代科学中的情报危机”问题。它说,为数众多的、由日益现代化仪器装备起来的职业大军的形成,导致了他们所得到的科学情报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急剧增加;近25年来科学情报数量的迅速增加,有时甚至引起情报膨胀。这和贝克关于“情报爆炸”的发生时间和特征是一致的。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科学的特点,必然会对科学的社会结构的有机部分——科学交流系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并且是产生和扩大情报危机的真正原因”。书中列出了情报危机的7点外在表现,其主要内容是:①科学论文数量迅速增加;②科学期刊数量不断增加,有效性不断降低;③不发表的科技文献(总结、报告、记录)比重增加;④一般不包括在现有科学交流系统作用范围内的情报(磁带、缩微胶片、记录等)的数量迅速增加;⑤科学家用于科学情报活动上的工作时间增加;⑥科学家的专业化越来越窄,这是他们无力应付科学情报涌流的对策;⑦在越来越浩瀚的科技文献海洋中查找必要文献的困难增加。米哈依洛夫的这7点内容,可以说是“情报爆炸论”的基本论据。
2 不同观点的反驳
在图书情报界,很多人对“情报爆炸”持不同观点,他们对“情报爆炸”提出质疑、反驳。这些不同意见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针锋相对地全面进行论辨。文献[4]是根据俄文文献Научно—Техничс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ерия 1,1979,4“К Вопросу об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йКризисс”编写的。文章针对“情报危机论”者提出的情报危机的6种表现,一一作了辩驳。其主要论点是:①科学工作者人数的增长超过了科学论文的增长;②科技期刊增加,情报变得分散,可以利用二次文献和情报咨询工作来解决;③非正式出版物数量大大增加是科学工作者人数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它们是正式出版物的基础,并能使其更加完善;④虽然录制在磁带、缩微平片等载体上的情报数量急剧增加,但问题不在录制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所录制的资料是否有用;⑤把情报数量增长看作是形成专业分工愈来愈细的主要原因,是本末倒置,恰恰相反,加强专业化才使得情报越来越多。而专业分工并不能构成情报危机,正像生产专业化并不能构成经济和社会危机一样;⑥加强科技情报工作正是解决查找文献困难,节约学者花费在科学情报活动上的工作时间的有效措施。这些论辩虽然比较全面,且有针对性,但辩驳得还不够有力,像③④两点,并没有否定情报激增的这两点表现。
第二种情况是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否定“情报爆炸论”。文献[5]指出:“最近10年,虽然在科学和技术的许多领域中确定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技术方面尤为突出,但就技术成就而论,70年代实质上也不过是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继续,而没有出现过像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这类革命性的突破。而在基础科学文献,这10年不仅没有出现像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样伟大的新理论,就连70年代最活跃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也没有出现象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那样的重大突破。尽管这10年所发表的论文和所获得的专利在数量上超过以往任何年代,但没有一项可以称得上关系全局、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可是在20世纪开头的60年,这种成就接踵而至,数量上何止3~5个。因此,我们可以说,最近1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根本不能同20世纪前60年相比,更谈不上超过全部历史的总和。”作者从探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史中得出明确结论,认为把最近1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说成是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成就的总和,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三种情况是用定量方法对“情报爆炸论”的论点进行了分析,其代表性文章是引文[1]。作者从3方面作了数量分析并提出不同看法:①当代科技文献的数量增大和产生文献的速度加快确实是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随着学科的细分,分布在每一学科的科技文献并非“浩如烟海”,也没有发生“爆炸”,对于某一专业或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有能力阅读其所需的文献从而获得情报的。如据《数学评论》和《物理文摘》报道,1979年“积分方程”方面的文献为118篇,“超导电性”方面的文献不过1000篇。②“情报爆炸论”者看到了文献数量猛增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科技人员也在成倍增长的一面。科技人员成倍增长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所谓“剪刀差”(即情报产生量大大超过社会消化量)的观点。③科技人员掌握核心期刊,就能够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本情况,没有“望洋兴叹”的问题。
第四种情况是从宏观理论方面对“情报爆炸论”进行批驳。文献[6]从两个大的方面作了这一工作。首先指出“情报爆炸”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因为人类社会的“智能”无穷无尽,同样人类社会“发生”和“接收”情报的能力也无穷无尽。虽然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展,情报量在增加,情报流在汇大,但更重要的是人类愈来愈聪明了,设备愈来愈先进了,方法和手段愈来愈现代化了,“水涨而船高”。所以,在人类面前,“情报”是永远不会“爆炸”的。其次,认为“知识爆炸”论违反科学。作者从多方面论证了这个问题:如果今天的“知识”爆炸了,将来怎样?是停滞不前,还是向超级“爆炸”发展?不管怎样,都走不出死胡同:知识必然走向末日。书刊增长不等于知识增长。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知识”永不会“爆炸”,“爆炸”只是理论上的虚构而已。“知识更新”论是对“知识爆炸”论的有力否定。既有“更新”,又何谈“爆炸”?“知识”是长寿的,“情报”是短命的,“知识”尚且不存在“爆炸”,“情报爆炸”就更大谬大悖了。
第五种情况是从术语的科学性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献[7]指出,“爆炸”一词是与物体突然破裂联系在一起的,而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原有知识被“炸毁”而无用了。“爆炸”也可用来说明物质发生的速度不断急剧增加的现象,新知识的增多,也不可能如物质爆炸那样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放出大量能量来。因此,作者对“知识爆炸”一词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建议不再使用这一术语,而采用知识激增或知识不断增长的提法。
除这些比较典型的不同观点外,还有从别的方面提出不同看法的。如对“知识翻番”的说法就提出能否找到一种计算知识量的标准?认为作为精神产品的知识是很难用一种数量来计算的[8];只以科技文献量为指标来衡量知识的增长是不合理的,因为科技文献中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和价值不大的[7],而且,科技论文的质量有高低,价值有所不同[8]。
3 “情报爆炸论”者的反应
对上述不同观点文章的反应总的说是不强烈的。现有的反应有如下3种情况。
一是重复强调原来的论据,缺乏新的更充分的论证。文献[9]有这样一段论述:如果说,衡量一门科学正在迅速发展的标志是有关该学科文献资料的大量涌现,那么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文献资料增长的态势就可想而知了,并且随着科学呈几何级数增长,文献资料的增长趋势必然还要相应地加快,倍增的周期也在缩短,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文献知识量10年翻番、5年翻番、3年翻番之说就不象有的文章所认为的那样是“无稽之谈”。人们用“资料爆炸”、“情报危机”来描述文献数量的惊人增长与用户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笔者觉得像这样仍然建立在假定基础上的论争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是在术语上作解释。文献[10]认为“情报爆炸”译自英文Information Explosion,可转意为“情报激增”,但英文原意是用“情报爆炸”来形容“情报激增”,是一种形象化夸张用法,它包含着使用该词者对当今社会存在着情报的整序、传递和利用赶不上情报增长的忧虑,用此表述当代情报工作面临的矛盾比后者更形象和更贴切。作者承认情报手段的改进和完善将会使信息污染得到治理,但又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情报激增与情报利用的矛盾将始终存在。文献[11]认为,许多词语的产生是约定俗成的,词义和词面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人们承认就行,如“救火”一词。何况,“知识爆炸”一词,并没有违背语法的一般规则,而是一种极正常的语法现象——词的比喻义。还有文章指出,explosion国外用来描述情报、知识、人口等增长状况,是一种语言风格,译成“激增”有“貌合神离”之感,没有把它的确切含义及感情色彩生动地表达出来,倒不如“洋人穿洋装”直译成“爆炸”以达到“形似中的神似”之效果[9]。
三是对“情报爆炸”产生的机理、本质及其出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献[12]认为,情报爆炸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可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情报系统以推迟情报爆炸的时间,减少情报爆炸的能量,避免“情报危机”的发生。作者从情报爆炸的现状出发,深入讨论了文献增长的实质和文献增长的趋势,指出文献中的信息冗余现象是导致情报爆炸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文献增长呈多层次逻辑增长规律,情报爆炸周期性发生等观点以及建立超级仿生情报系统以克服情报危机的设想。
4 几点看法
10多年的争论是有益的。尽管目前认识还不统一,但通过讨论,已使我们对“情报爆炸”的涵义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4.1 “情报爆炸”并非图新鲜、赶时髦而虚构出来的观点,而是根据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的特有现象和事实提出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这对强化人们情报意识,促进科技情报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
4.2 “情报爆炸”是一个缺乏规范的概念。它只能使人们模糊地意识到情报量增长得非常快,但究竟是怎么快速增长?快速增长到何种程度谓之“爆炸”?“爆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一时的还是永久性的?它的适用范围如何?等等。诸多问题在“情报爆炸论”者来说也说法不一。
4.3 “情报爆炸”的提出有事实根据,但理论根据是不充分的。在事实上,它是基于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在理论上,它片面地套用了指数增长规律。实际上,文献的增长是一个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等多因素有关的复杂过程。在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变革过程中,它的文献数量一般来说要经过缓慢增长、指数增长、稳定增长和衰减增长这样几个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学科也不一定都处于同一个文献增长阶段。所以,不能不加分析地说科技文献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同样,不分场合地到处滥用“情报爆炸”这一术语,就会造成误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
4.4 “情报爆炸”与“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文献爆炸”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因为作为情报学的基本术语情报、信息、知识、文献4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按笔者对这4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用欧拉图来表示。
图1 信息、情报、知识、文献关系图
除了内涵与外延上的这种关系外,它们在其他属性方面也有不同,如情报有时效性,而知识具有长效性。同样,4个“爆炸”也有相应的区别。我们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4.5 “情报爆炸”和情报工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在某一段时间,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出现文献因按指数规律增长而过剩现象,会给人们带来冲击,情报工作会一时跟不上这种形势,但经过努力会克服这种困难,使矛盾得到解决。
4.6 在关于“情报爆炸”问题的讨论中,注意寻求引起“情报爆炸”的原因及其克服办法是一个好的方向,图书情报界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