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导入;直观;任务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渐显现了出来,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看作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因此,为使高中地理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首当其冲地便是要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转而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传统地理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及全员参与性,从而促进高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问题是驱使学生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在结合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恰当创设情境,并以此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节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以《狼图腾》作为开场,其中讲述了知青陈阵在内蒙古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也写了人类不恰当的放牧、农耕和狩猎导致草原荒漠化的故事。为了找到新的草场,陈阵多次跟随牧民一同迁徙。离开的草场因为已经没有了草,只剩下沙子而被荒废了。这时,我告诉学生内蒙古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人们的治理下逐年减少了。之后,我向学生问道:“你认为荒漠化的成因和荒漠化面积减少是因为什么?”这样,通过以《狼图腾》这一故事为契机导入新课,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荒漠化”一词有了更为深层次地理解,这便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
二、直观呈现,实现教学难点突破
现代教育手段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转变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其凭借自身强大的影音功能,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和积极推崇且日益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新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能将其有效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的生机活力,而且还能够将地理知识转化得更具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
由于《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涉及到的空间概念较多,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是运用flash演示了地球的运动,形象地再现了地理事物。之后,在再次演示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剖析了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了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了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并引导学生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以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三、任务驱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了课堂教学之中。所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布置一些任务来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有效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有利于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区的计算”时,我先是向学生问道:“哈尔滨的王明在网上结交了一位新疆的网友张鹏,他们相约晚上八点进行视频聊天。同学们,你认为他们能够按时‘见面’吗?”之后,我据此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1.全球如果以跨越15°为一个时区,可以划分为几个时区?2.两地相差1°,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3.两地相差一个时区,地方时相差几个小时?待学生交流讨论完毕,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各小组可以进行争论。这样一来,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获取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时时反思教学行为,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学习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平衡,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弄璋.新课改中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158.
[2]孙兴杰.谈如何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235.
论文作者:胡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高效论文; 课堂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这一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