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我国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相关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帮助肿瘤患者获得较好的恢复,同时具有较好的药物耐受性,因此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时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详情做出刍议。
【关键词】皮肤不良反应;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090-02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生活水平的上升同时对人们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产生了严重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1-2]。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新型手段,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良反应难以避免,故而本研究则主要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角度出发,分析其皮肤不良反应情况和处理措施。
1.包膜相关抑制剂
包膜相关抑制剂所包含的种类较多,有多靶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3],该类抑制剂均作用于患者的胞膜水平,但不良反应特点却存在差异,其详情如下。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关键通路,对于皮肤炎症的调节、屏障功能和固有免疫功能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则包括了帕尼单抗、西妥昔单抗、吉非替尼等多种药物,其皮肤不良反应十分常见,几乎60%以上的患者均会受到累及,表现为甲沟炎、丘疹脓疱性疹、皮肤瘙痒、干燥等情况[4];其处理办法即:指导痤疮轻症患者使用红霉素、弱效糖皮质激素干预,中重度患者则可使用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口服;甲沟炎出现后则指导患者使用抗菌肥皂进行清洗,外用糖皮质激素并进行局部热敷,严重患者则指导其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服用,如果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现象,则可合理根据其情况使用抗组胺药物,以期促进患者恢复[5]。
1.2 KTT、BCR-ABL抑制剂
常用的KTT、BCR-ABL抑制剂包括达沙替尼、伊马替尼等,该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麻疹样发疹、色素改变等;素色改变和麻疹多见于患者的躯干、手臂或面部,不良反应发生后可按照患者情况外用糖皮质激素,若患者症状较重可考虑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或给予抗组胺药物[6]。水肿的发生则应该指导患者保持低盐饮食,合理使用利尿剂,若患者眶周水肿严重则可以给予其去氧肾上腺素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血管生成抑制剂
常见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包括兰尼单抗、贝伐单抗等药物,该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同时会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或皮肤黏膜出血现象,此时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减药或停药,症状严重者应该给予患者对症处理[7]。
1.4 多靶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
多靶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1)角化过度性手足反应:轻者一般减药或停药即可缓解,中重度则应该在停药的基础上使用瑞巴普林等药物,且停药时间不低于1周[8];(2)口腔并发症: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中重度反应则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严重者则可给予抗菌剂或局部麻醉剂;(3)颜面红斑、毛发异常、皮肤色素异常:一般对患者去其他严重影响,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2.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
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好发于皮肤,其包括(1)发疹性皮损:轻度患者可给予润肤剂或局部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患者则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的系统性应用;(2)表皮新生物:不良反应发生后需对患者实施全身皮肤的检查,此后可外用氟胞嘧啶、咪喹莫特等药物,必要时可应用激光、手术切除等方法处理;(3)光敏性反应:指导患者避免日晒,常规使用防护服或防晒霜。其他不良反应则均给予对症处理。
3.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可导致患者出现色素减退、瘙痒等现象,一般不需停药,仅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则可得到缓解,若出现大面积皮损和异常,则应该及时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在对症处理过程中需对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期适时调整用药情况,达到科学处理的目的。
4.结束语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即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虽然能够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杀伤患者体内正常细胞,导致最终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故而近年来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对其应用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作出和刍议,希望可为有关工作提供初步参考和借鉴,以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夏蔚,朱岩岩.某院107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关因素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7,14(08):1529-1532.
[2]陈坤,曹雪玮,张琴,赵健,王富军.EGF类生长因子来源的新型靶向肽在抗肿瘤药物蛋白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37(03):1-9.
[3]王增,陈岷,苏晓华.循证药学在处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实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7,26(02):137-142.
[4]杨志宽,暴亚锋,牟汉川,刘静,张继虹.靶向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F复合体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肿瘤,2016,36(09):1050-1057.
[5]郏亚静,南文滨,秦靖雯,魏向娟,郭双,李武山,徐佳迪,解丽芹,陈红丽,冯志伟.普鲁兰多糖纳米粒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01):9-11+15.
[6]张洪敏,莫舒,刘晓谦,韩馥蔓,王锦玉,王智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50-3455.
[7]刘浩秋.靶向Pim蛋白激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设想[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8):191-193.
[8]朱迎迎,吴剑秋,汤唯艳,寇莹莹,李辰晨,冯继锋,汤依群.临床试验中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22(04):377-380.
论文作者:甘蓉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抑制剂论文; 靶向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抗肿瘤论文; 皮肤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