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测试论文,启示论文,理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文理“综合科目”已于今年7 月在浙江、江苏等省试行。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尝试打破传统的封闭学科观念,融合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三科的内容,着力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这些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在形式、内容上体现新的改革要求,同时立足中学实际,稳中求进,为全面推进“3+X”高考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命题思想和试题内容等方面均有其特点。笔者在参加今年全省阅卷评价的工作的基础上试做如下分析,以期为高中理科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测试的特点
1.突出基础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试题立足对理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遗传、光合作用、同分异构、电化学腐蚀、衰变、电势差、动能、势能等)和基本原理的运用(如元素周期律、电解原理、欧姆定律、透镜成像原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牛顿第二定理、动量守恒定理、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等),问题的复杂性和计算要求明显下降。如28题是试卷中主要的化学—物理计算题,由3 个小题构成,满分17分,涉及的理化原理和数学运算简单直观,500 份试卷抽样统计得该题平均分为14.25分,得分率高达84%。
试题中有不少“考点”直接源于教材。如第7 题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15题关于α,β,γ射线的性质,24题中的矿物元素,27题涉及的酯化反应和ATP等内容。从化学试题的分布看, 绝大部分为教师观念中的“偏易题”。如认识钢铁腐蚀的负极反应,推断元素周期表中ⅡA 元素镭的性质,识别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通过简单计算求化合物的分子式和产物的质量等。基础性还体现在低分数段的考生比例较往年有较明显的下降。
不可否认,试题的基础与平实使埋于“题海”的一部分师生深感“不适应”和“无用武之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的教训应当吸取。值得欣喜的是,高考理科综合测试揭下了神秘的“面纱”,以大众化的“面孔”呈现在人们面前,减轻了广大师生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题量训练的高中理科复习模式,为高中理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重视能力
在强化基础的同时,试卷在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较好地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核。
第14题涉及的是“溴苯中除溴”这样一个常见的知识点,但赋予试题以设计“产物精制”实验操作顺序的新要求,从而使试题在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上给人以新的启迪。
第29题是涉及洛仑兹力、磁感应强度、静电力、力的平衡、电势差、电流等多种物理学知识的综合题,取材新颖,学生必须通过“现场自学”提取关键信息,考查了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识分析物理现象并正确推理论证的能力。
第25题推出血液中的Ca[2+]遇C[,2]O[2-][,4]表现出抗凝性这一生物学情境,构造了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题。解决该题涉及生物学和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核。
第24题涵盖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两大部分内容,因影响光合作用的矿物元素有十多种,在光合作用中表现出的功能也各异,这给学生出色的开放性解答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理科综合卷所涉及的多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出“以能力立意”的综合题命题思想。这对改变中学理科教学“重知识点教学”、“重形式化训练”的现状,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3.体现综合
综合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本卷较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对理、化、生三门学科的得分点作粗略统计,物理约占105分,化学约占100分,生物约占55分,各科的分数分配中以学科内综合的比例居多;以跨学科综合形态出现的试题约54分,约占全卷的21%。因此,学科内综合题构成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主体。
试卷中学科内知识综合的实例不少。如30题综合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电学的诸多知识,如电势、电势能、电场力作功、库仑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统计表明,该题难度适宜(难度值0.57),区分度较好。
学科间综合是最为人关注的“热点”,本卷作了积极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例如,第8题设置了一个综合理、化、 生三门学科基础知识的新情景,要求考生联系动物的生命活动、酸碱反应和压强原理解决问题,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又如,第26题以放射性元素[60]Co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为背景,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知识较好地联系在一起;第27题以酯化反应为核心,从化学向生物的自然过渡,使学科间综合得以实现。
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本质,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克服了以高考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的倾向,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步改变高考复习中的“题海战术”。
二、若干启示
1.重新认识“回归基础”的重要性
从阅卷情况看,许多考生对一些难题可以从容地应对,但在一些基础考点上却易出差错。如第28题是一个涉及煅烧2.5t石灰石(假设为纯净物)求产物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和气体压强转换的基础题,但考生在运算过程和单位换算(如质量单位、压强单位等)方面出现的失误不少,其中3小题抽样所得的满分人数比例仅为45.8%。27题的纤维素硝化反应直接取自教材,但得分率只有49.3%,主要的错误集中在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上。
第26题要求写出熔融盐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不少考生未能很好地把握CO作为燃气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反应式中出现了H[,2]O,H[+],OH[-]等常识性错误,甚至加上了“电解”、 “通电”等条件,导致该题的得分率偏低(48.3%),其中26(1 )的电极反应得分更低,抽样知该问的0分人数比例高达约42%。虽然, 教师对今年的综合卷普遍评价“太易”,但从卷Ⅱ得分统计情况看,考生的平均分并不高。这切中了当前中学理科教学普遍存在拔高知识起点、忽视基础的弊端。
试题的基础性为今后的中学理科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导向。它再一次提醒我们:“回归基础”不是一句口号,应落实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基础要以教材为本,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精选难度适宜的习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不可步入近年来出现的以追求“新题型、宽范围、高起点”的综合题为主要训练目标的新的应试误区。
2.立足于搞好本学科的教学
从试题内容看,今年的综合能力测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命题要求,从而给教师的启示是:必须转变“知识点到位”的传统教学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应将精力放在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学科思想和知识和相互联系上,突出主干,克服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产生的不良影响,将学生从过难、过量的习题演练中解脱出来。
立足学科要求“举一反三”,不仅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处理好“立足化学”与“跨学科综合”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引起读者重视的问题。在实践中应避免将综合能力视为多学科知识的“堆积”:从大气层到岩石圈、从火星到地球、从大陆到海洋、从生命起源到基因工程……离开教材去刻意寻找所谓的“普适性”知识或“交叉性”试题,使知识容量不断增加,师生不堪重负。实践证明,立足化学教材,从学科思想和方法论上去综合贯通,是综合能力测试背景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今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问题设计上体现了探究的特征,特别是引入了若干过程和结论开放的试题(如第25题、31题等),对考生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具体的要求。阅卷统计表明,考生对这类试题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第25题的难度值为0.59,但满分(10分)者仅占8.6%,5分~7分的人数比例高达54.6%,在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失误较多,缺乏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
值得指出,理科探究学习必须依赖于认识问题、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实验设计等多种能力和分类、比较、类比、演绎、假说、模型化等一系列方法。因此,在落实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力求揭示化学教材中隐含的方法因素,“放慢”知识形成的过程;研究“开放性”的教学要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曲折,获取成功的体验,从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探究学习的策略。
4.加强与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
综合能力试题取材广泛,不少试题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最新发展为背景。如第1题涉及西部开发中的农业与生态环境问题;第23 题取材于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其中23(4 )题体现了新能源的应用;26题涉及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航天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燃料电池;28题则围绕工业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而展开。
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强调“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今年的综合测试卷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目标。因此,教师应重视课本资源与课外资源的结合,收集与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有关的素材,结合教学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关注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诚然,作为一项新的尝试,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评价目前尚有争议,在试题内容、能力要求、题型题量、难度调适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作者认为,21世纪中学理科教学将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发展的趋势,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优秀的理科人才能在较宽松的环境中得以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