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一体化课程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孙丽华 王天斌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摘 要】 本文针对技工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一体化课程,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和组内讨论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完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修正完善和权重分配,构建科学有效并适合课程特点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技工院校深入推进微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课程;评价指标;传感器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步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程的研究热情。 微课程资源建设虽然层现迭出, 但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微课程合理化评价指标, 导致微课程的优势很难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 作为技工院校的一线教师, 面临着如何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微课程标准的重要问题。
江南地区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繁荣,自古就以“江南水乡”之称闻名。沪宁杭地区则属于江南地区的重要构成区域,是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部分,有着极为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其大致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以南京、上海、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形。而气候,则是一种大气物理特征的平均状态,体现出一定的长期性和区域性。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相应的区域特征。
本文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基于研究现状分析, 结合文献研究法和组内讨论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应用德尔菲法 (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完成评价维度和指标的完善和权重检验, 形成科学有效适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技工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建设。
1 研究现状分析
1.1 微课程评价
微课程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使用灵便等特点在教育领域全面展开。 根据文献研究, 目前对微课程的评价研究相对于微课程的开发、 制作和应用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研究数量上相对较少。 (2)微课程评价标准多以比赛为导向, 并未充分凸显师生个性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微课程建设。 (3)部分学校所制定出的微课程评价标准存在评价维度单一,创新缺乏等不足。 (4)各门学科特点和内容不同, 但微课程评价对象界定较为宽泛, 评价指标的普适性无法全面、 具体地评价某一具体学科的微课作品。 (5)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传感器微课评价”,未搜索到相关的研究文献。
1.2 课程教学
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不高,视觉停留时间较短,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具有专业知识内容深而广, 技能操作性强等特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测量电路等都存有差异, 课堂资源及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反复理解并掌握重难点及技能点。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结合微课程的优点,前课题已对本课程进行了五个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施SPOC混合教学模式时, 应用了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及评价,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所设计的微课程评价标准存在以下不足:(1) 评价标准只是经过文献调查和师生教学实践总结而出, 并未通过专家、 教师和学生对各项指标进行合理分析、 权重分配和一致性验证,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 (2)评价标准没有体现多级指标性。 (3)评价标准并未充分体现技工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
黎家厚教授曾提出:“微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应该是并行的,不能够分离”。 为了保证微课程评价指标的科学有效,建构指标之前必须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和微课程内容做深入全面的分析。 本文基于前课题所研制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对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构建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修正完善和权重分配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组内讨论法, 后两阶段分别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2 设计研究过程
所以,结合微课程评价和教学研究现状,作为技工院校一线教师, 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 设计出较为科学有效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以规范技工院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建设,开发制作出更高质量、合理有效的系列微课, 发挥出微课程优势, 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1 微课程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2.1.1 文献研究法获取评价维度和指标
结合SPOC 混合教学模式下,应用微课程对技工院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辅助教学的特点以及微课程开发设计课题的研究现状,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微课程及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筛选、提炼、总结,调整原有单一的微课程评价标准,获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评价维度和指标如下:一级指标包括选题设计A1、内容设计A2、教学设计A3、交互设计A4、技术设计A5、 艺术设计A6、效果设计A7 共7 个维度,以及33 个二级指标。
纹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在稻秆与稻叶中,早期症状是稻秆及稻叶上有圆形斑点,中后期圆形斑点不断增大并伴有白色菌丝,随着会病情加重会逐渐变为褐色菌斑。发生纹枯病的主要原因是在进行水稻种植时没有根据栽种标准进行栽培,导致养分不足或者过量,为此纹枯病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应严格进行田间管理,科学提供养分与灌溉,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真菌的侵袭;2.适量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杀灭有害菌,可以使用井冈美素A可湿粉剂进行喷洒治疗,对治疗纹枯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1.2 组内讨论法初步拟定评价指标
为了保证专家成员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通过EMAIL、QQ 和电话邀请到8 位对微课程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国内高校或中职院校学者专家、以及14 位具有微课程开发应用和信息化一体化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作为德尔菲专家小组的成员。
第二轮德尔菲问卷通过E-MAIL 和QQ 的形式发放22 份,回收有效问卷22 份,回收率100%。 将回收的数据计算显示,各指标的平均值M >4、标准差Std <1、变异系数CV <0.3,各专家集中和协调程度相对一致, 但对部分指标的名称、 内涵表述方面还有修改完善意见。 所以, 根据第二轮专家意见对各指标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动机设计是激发学习者兴趣, 顺利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内容的策划,微课程教学的核心; 交互设计体现师生或生生间不受时空限制深度交流互动、 反馈评价的过程; 技术设计体现微课程运行状态和效果; 艺术设计则反映微课程界面、 媒体等的设计效果; 效果设计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成效反馈。
2.2 微课程评价指标的修正完善
2.2.1 组建德尔菲专家小组
当前我国反腐败过程中存在的法制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立法跟不上国内外反腐的实际客观需要。二是执法困难与执法不严成为反腐法制建设不相协调的又一症结所在,如刑法中的有关反腐法条规定往往偏松偏宽,未能充分发挥出刑法的应有反腐效用。三是一方面反腐立法上难以满足反腐司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司法领域又未能用足已有的立法资源,长期存在立法难、执法难、督法松等操作性的法制不协调问题。对此,有必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国内反腐法律与国际先进的法治反腐理论不相协调。
所获取的微课程评价指标经过组内讨论后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为了突显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兴趣,将一级指标中的选题设计与教学设计的二级指标教学目标合并为动机设计, 内容设计放在教学设计中, 并将二级指标中归类不当、 内涵重复或表述不清的进行重新调整,突出技能点,初步拟定动机设计A1、教学设计A2、交互设计A3、技术设计A4、艺术设计A5、效果设计A6 共6 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以及31 个二级指标。
2.2.4 第三轮德尔菲问卷征询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征询目的是征求专家小组对初步拟定的微课程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合理度(Line ~5 分制)进行评价,若不合理则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专家评价意见的集中程度通过平均值M 反映,离散程度通过标准差Std 反映,协调程度通过变异系数CV 反映。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通过E-MAIL 和QQ 的形式发放22 份,回收率95%,将回收的21 份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满足删除或调整条件的指标, 组内做进一步的讨论确定,指标大调整如下:动机设计A1 把选题小而精B1 和类型明确B2 合并为选题精确, 删除目标相关B5,合并重难点突出B6、技能点突出B7。 教学设计A2删除练习巩固B13,教师语言B14。 将一级指标的技术设计A4、艺术设计A5 合为规范设计,并将规范设计和效果设计中的14 个二级指标增减调整为9 个。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运营过程中,若想保证网络账号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在合法的前提下享受网络信息服务,要做好与电子邮件信息用户的沟通,为其提供更为便捷的网络服务,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并加强管理与监督工作。
2.2.3 第二轮德尔菲问卷征询
沿海地区盾构下穿孤石群及基岩凸起地层施工技术措施…………………………………………………… 彭明刚(11-166)
表1
2.2.2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征询
通过E-MAIL 和QQ 形式发放第三轮德尔菲问卷22 份,回收22 份,回收率100%。 将回收的数据计算显示,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数值更优于第二轮征询结果, 而且没有调整意见, 说明各专家评价意见已经趋于一致,可结束德尔菲问卷征询。
最终生成由5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相比于初稿, 新指标体系解决了指标内涵交叉、 不当或描述模糊的问题,结构更合理,维度较均匀,更符合SPOC 微课程教学特点。
2.3 微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权重直接体现了各指标重要性, 权重合理性也关系着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利用yaahp10.5 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具体如下:
(1) 对修正完善好的微课程评价指标进行层次结构建模。 目标层A 设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评价指标,准则层为一级指标的5 个维度,方案层为21 个二级指标。
He didn’t ask for a meal, but a drink of water. She could see he was hungry.Soon she brought him a large glass of milk, “How much do I 2)owe you?” he asked.
(2)生成AHP 专家调查表,并邀请参与三轮德尔菲问卷征询的8 位专家进行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比较结果导入软件后,利用yaahp10.5 的群决策功能自动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8 位专家的平均权重计算。
(3) 对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的自动调整修复, 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从而生成最终完整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旅游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嵩山文化产业园有着以“少林功夫”为核心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少林景区独特的文旅演艺节目,以实景演出的形式将禅武文化、少林功夫、自然景观资源融合在一起,展现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属于当地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
3 结论
本文基于微课程评价指标和技工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组内讨论法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实一体化课程初步拟定微课程评价指标, 其次应用三轮德尔菲问卷法修正完善微课程评价维度和指标, 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和一致性检验, 最终形成5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的科学有效且适用于本课程教学特点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技工院校深入规范《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泽颖,赵启斯.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16,15(07):65-67.
[2]王雅婷.小学语文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3]童小素,贾小军,宣军英.基于德尔菲法的微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4):40-45+50.
中图分类号: TP212-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1-0108-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51
标签:微课程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 传感器论文;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