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我国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合作关系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产业集群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集群企业的成长路径受到了全球化的深刻影响,集群企业的本地网络逐渐嵌入全球网络,集群企业从全球网络中获取在本地网络中已经无法得到的资源,如稀缺的技术、信息、知识等[1]。与此同时,过度嵌入本地网络日渐成为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障碍[2]。但是,全球网络和本地网络只代表着两个端点[3],本地网络在全球化下仍将影响集群企业的成长[4]。因此,嵌入于全球网络中的集群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本地网络,同时从全球网络和本地网络中获取资源以支持企业持续成长[5]。于是,适度嵌入性被认为是全球化下集群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否则过度嵌入会产生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6-8]。
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企业、机构间的合作为基础的。因此,创新和优化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着眼点就在于集群企业如何构建起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合作体系。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组织优化等任务,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集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众多集群企业遭遇了集群化成长障碍[8],如何创新本地和国际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浙江省5个典型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为我国集群企业优化合作关系和实现持续成长提供经验参考。
1 调查与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来源于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间对浙江省海宁皮革、永康五金、台州家电、泵业及汽摩业这5个典型集群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这五个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产业。该样本数据采集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典型企业访谈阶段 (2004年6月—2004年7月),在海宁皮革集群内选择卡森、蒙努等典型企业,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重点了解现阶段企业在本地和国外开展的各种合作情况,为问卷设计做准备;问卷设计和试调查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设计出“集群企业合作情况”调查问卷,首先提交在校MBA学员填写,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后在海宁发放50份做小样本测试并做相应修改;问卷调查和补充访谈阶段(2004年9月—2005年3月),在海宁、永康和台州进行企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 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 86.8%。
本研究所采用的171家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是年龄在5年以上、雇员人数300人至2000人、传统制造产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15.8%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38.2%的企业是成品制造企业。此外,样本企业2002年至 2004年间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7.8%,表明这些企业总体上是成长型企业,构建的本地合作网络和全球合作网络总体上是有效的。69.9%的问卷回答者是样本企业的中层管理者,24.7%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这有助于保证问卷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表1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2 全球化下集群企业合作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2.1 合作对象的变化特征
产业集群是由一些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在特定地域上集聚形成的,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成功。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主要通过与本地的企业、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可以便利和廉价地获取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的资源。但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集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合作对象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调研发现,2002年,绝大多数集群企业与本地的供应商、采购商、同行企业、金融机构、会展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半数左右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销售代理商、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管理咨询公司建立着合作关系,其中,84.8%的集群企业与本地金融机构有融资业务关系,81.9%的集群企业与本地同行企业有正式的业务关系和非正式的交流互动关系,44.42%的集群企业通过本地销售代理商拓展市场,此时,只有9.9%的企业与本地的品牌大公司进行合作。2004年,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对象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多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供应商、销售代理商、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管理咨询公司、品牌大公司开展合作,如与本地供应商有业务协作关系的集群企业占全部集群企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78.9%上升到了89.5%,与本地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同行企业开展合作的集群企业比重比2002年有了显著的降低,与本地的产品采购商和会展机构进行合作的集群企业比重在近两年中没有实质性改变,如表2所示。这意味着集群企业在生产和市场方面依然高度依赖本地企业和其他机构,但对资金、技术的依赖逐渐非本地化。
表2 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对象变化
注:表中年份所在行的数字表示样本企业中与上述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比重,如2002年有78.9%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在本地合作对象发生变化的同时,集群企业不断创新和丰富国外合作伙伴。2002年,半数左右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产品采购商、销售代理商、会展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9.2%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同行企业有合作关系,近20%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行业协会、品牌大公司、管理咨询机构有合作关系,还有少数企业与国外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有合作关系。到2004年,更多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产品采购商、销售代理商、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品牌大公司、会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33.3%的集群企业与国外品牌大公司有业务协作关系,比2002年上升了15.2%;随着集群企业越来越依赖本地的原材料供应商,与国外原材料供应商合作的企业比重在近两年中有了显著下降;虽然有更多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管理咨询机构进行合作,但总体上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如表3所示。可见,集群企业的国外合作关系总体上处于增加态势。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集群企业正同时拓展与本地和国外企业、机构的合作关系,力争同时利用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资源。
表3 集群企业的外国合作对象变化
2.2 合作内容的变化特征
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以及企业步入新的成长阶段,集群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合作内容,以获取有价值的生产、市场、管理等资源和知识。调研结果显示,2002年绝大多数集群企业从本地企业处购买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或是与本地企业一起进行联合采购;半数以上的集群企业委托本地企业进行模具和生产工艺设计、借助本地企业的力量培训企业员工、由本地企业代理企业的产品运输,本地企业之间还经常借贷资金和购销产品;一些集群企业聘请本地成功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企业顾问,从本地大公司处引入新产品概念,本地企业之间还进行着业务外包、产品组装、贴牌生产、共同研发或委托研发、合资建立企业等合作;少数集群企业还委托本地大公司进行生产程序论证,以获取为其做配套的资格,企业之间还会通过相互参股以密切合作关系。
2004年,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较2002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群企业之间在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购买、模具和生产工艺设计、产品组装和企业参股等方面的合作比重有了显著降低,如 2002年有69.6%的集群企业委托本地企业进行模具和生产工艺设计,这一比例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 55.6%;与此相反,集群企业在培训工人、资金借贷、产品销售、业务外包、产品研发、生产程序论证方面与本地企业开展了更多的合作,如57.3%的集群企业将业务外包给本地企业或是承接本地企业的业务,这一比例在2002年则为44.4%;虽然近年来在本地购买原材料、代理物流、进行贴牌生产的集群企业比重有一定的增加,与本地企业合资建厂、从本地大公司处引入新产品概念的企业比重有所减少,但与2002年相比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如表4所示。
表4 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间的合作内容变化
本地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研发院校、中介服务组织等也是集群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持者,但随着经济、技术环境的迅速变化,这些本地组织所能够提供的资源数量和类型可能已经难以满足企业成长的全部需要,所以,创新合作内容成为集群企业的必然选择。2002年,70.2%的集群企业向本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51.5%的企业邀请本地咨询机构进行管理咨询,43.1%的企业向本地的科研院校、科技管理部门等寻求技术咨询,还有部分企业委托本地机构进行投资理财和产品研发,还聘请本地知名人士担任企业顾问。2004年集群企业与本地机构之间的合作内容侧重于资金和技术层面,更多的企业与本地金融发生了资金借贷关系,向本地机构进行技术咨询的企业比重增长很快,委托本地机构进行产品研发的企业比重也有了显著增加,邀请本地机构人员参与企业的重大活动和会议正成为集群企业密切本地关系的重要方式,如表5所示。
表5 集群企业与本地非企业机构间的合作内容变化
突破本地网络的界线寻求国际合作,是全球化背景下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但跨国合作的内容也会随着集群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2002年,集群企业主要在产品销售、机器设备购买、管理咨询、新产品概念引入等方面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业务外包、资金借贷、生产程序论证等方面的合作很少。2004年的国际合作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集群企业将产品销往国外、从国外大公司处引入新的产品概念、委托国外企业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论证生产程序,承接国外贴牌业务的集群企业比重也逐年增加,已经由2002年的11.7%快速增加到了2004年的36.3%。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集群企业纷纷将产品交由国外物流企业进行运输。与此同时,越来越少的集群企业从国外企业处购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与国外企业合资建厂的比重也有显著降低,委托国外公司培训企业工人的现象逐渐减少,如表6所示。
表6 集群企业与国外企业间的合作内容变化
2.3 合作强度的变化特征
调研发现,集群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拓展国外合作伙伴,丰富国外合作内容,国外的技术、市场等资源日益成为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动力来源。那么,集群企业是否开始弱化与本地企业、非企业机构的合作?正如国外学者指出的那样,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只是两个极端,代表着一个有机连续体的两个端点,本地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仍将发生重要作用[4]。浙江集群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该论断,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关系强度在全球化背景下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显著增强。2002年有 14.7%的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保持着很不紧密的关系,到2004年这一比例只有1.2%,46.8%的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集群企业与本地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度也有增强趋势, 2002年33.3%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1.5%,如表7所示。所以可以初步得到,国外合作关系和本地合作关系并不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在互补共存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2.4 合作方式的变化特征
血缘、地缘、学缘等都是集群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和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形成了典型的“熟人经济”,许多企业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企业进行合作,如承接外包业务、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共同研发产品等。由于本地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甚突出,地理邻近和重复交易使得集群企业十分重视自身的声誉,所以,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较高,通过口头协议进行合作的现象较为常见。但随着合作对象的多元化、合作内容的复杂化和合作标准的高级化,口头协议往往无法对合作要求进行明确和完善的规定,很容易导致合作双方对合作要求的理解不同,合作冲突随之产生。因此,近两年来集群企业进行本地合作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改进,2004年有83.6%的企业通过签订正式合同与本地企业进行各种合作,而2002年通过口头协作进行合作的比重高达26.9%,如表8所示。这表明,随着合作内容、标准等因素的变化,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方式逐渐规范化。
表7 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强度变化
注:表中的“综合值”是以3分制计算所得到的平均值(很不紧密=1,一般=2,很紧密=3),分值越小代表合作越不紧密。
表8 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方式变化
注:表中的“综合值”是以2分制计算所得到的平均值(口头协议=1,正式合同=2),分值越小代表合作方式越不正式。
2.5 合作意愿的变化特征
集群企业嵌入于本地网络,主要表现为经济性嵌入、体制性嵌入和社会性嵌入[7]。这种本地嵌入性成为集群企业形成信任和承诺的重要动力因素,因而成为本地企业之间开展重复交易的重要基础,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有些学者开始指出,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加深,过度嵌入本地网络不利于集群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和整合资源,很可能因被本地网络套牢而难以成长。因此,适度嵌入概念的提出受到了高度关注。对浙江集群企业的调研发现,2004年有79.5%的集群企业表示要与本地企业开展长期合作,而2002年有 35.1%的集群企业并不想和本地企业长期合作,本地企业只是作为一种短期的合作选择。本地长期合作意愿的增强,意味着更多的集群企业希望进一步增强本地嵌入性。这表明浙江集群企业目前总体上还没有面临过度嵌入本地网络的危险,通过适度增强本地嵌入性优化本地协作网络仍然是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任务。
表9 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意愿变化
注:表中“综合值”是以2分制计算所得到的平均值(短期合作=1,长期合作=2),分值越小代表合作越短期化。
3 全球化下集群企业合作关系演变的主要原因
从调研情况初步得到,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广大集群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巩固和创新合作伙伴,调整和丰富合作内容,提升本地合作强度,优化本地合作的方式,并坚定了与本地企业长远共同发展的意愿。集群企业在本地和国外进行合作是基于特定原因的。调研发现,集群企业开展本地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原因是有差异的。
本地合作成本较低是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机构进行合作的最主要原因,86.5%的集群企业将本地合作的原因归为成本低,因为一方面地理邻近可以减少各种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可以减少相互交流的障碍和增加彼此信任,可以减少合作一方因揣摩、防备对方而引起的心理成本。本地配套企业的响应能力强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也是促使集群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因为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化和社会分工深化,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环节,企业需要同时与许多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联合创新,形成了网络化创新模式,此时,灵活性被认为是复杂商业环境下集群企业的重要能力要求。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许多生产相同类型零部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为集群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得集群企业可以专注于某一领域,专业化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通过与本地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开展合作,还可以及时把握本产业的国外市场行情和技术创新趋势,因为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存在,汇聚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集群企业可以在本地合作中寻找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此外,本地企业诚信度高、企业力图快速发展、产品创新需要多种技术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有限等都是集群企业进行本地合作的原因,如表10所示。可见,低成本和灵活性是促使集群企业积极开展本地合作的重要原因,本地合作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生产环节。
表10 集群企业与本地组织(企业和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的主要原因
开拓国外市场是集群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最主要原因,84.8%的集群企业将打开国际市场当作国际合作的原因。因为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集群企业试图将产品销往国外,此时需要与国外的产品采购商、代理商、物流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与国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可以获取一些国外重要客户的信息资料,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必然要求集群企业提供质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为此,集群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在合作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打造品牌和力图快速发展也是集群企业积极从事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国际合作中不仅可以拓展产品市场、提升产品品质,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塑成。30%左右的集群企业将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专业化生产能力、产品创新需要多种技术以及国外合作程序规范视作进行国际合作的原因。由于低成本而进行国际合作的企业只占总数的22.8%,显然,低成本不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诱因。同样,本地因素也不是集群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原因,因为只有少数比例的集群企业将本地市场趋于饱和、本地配套企业跟不上、本地技术跟不上以及本地合作环境不好看作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可见,市场拓展和技术学习是集群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国际合作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市场和技术环节上。
表11 集群企业与国外组织(企业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的主要原因
4 结论及其启示
经济、技术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集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同时成为集群企业获取资源的两个重要途径。对浙江省171家集群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本地合作关系方面。集群企业在生产和市场方面依然高度依赖本地的企业和机构,但对资金、技术的本地依赖程度逐渐降低;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购买、生产工艺设计、产品组装和企业参股等方面的合作比重显著降低,工人培训、资金借贷、产品销售、业务外包、产品研发、生产程序论证方面的合作明显增加,与本地机构的合作侧重于资金和技术层面;近两年来集群企业本地合作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改进,本地长期合作意愿显著增强。
(2)国际合作关系方面。集群企业的国外合作关系近两年来日渐多样化,与国外企业开展产品销售、新产品概念引入、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和生产程序论证合作的集群企业比重逐年增加。
(3)本地合作与国际合作间的关系方面。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关系强度在全球化背景下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了显著增强,国外合作关系和本地合作关系完全可以在互补共存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4)合作关系演变原因方面。低成本和灵活性是促使集群企业积极开展本地合作的重要原因,本地合作的好处集中在生产环节;市场拓展和技术学习是集群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国际合作的好处集中在市场和技术环节。
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化下发生上述演变所带来的政策涵义在于:
(1)本地合作关系仍然是全球化下集群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继续充分利,用本地网络资源依然是我国广大集群企业的现实选择,本地网络可以为集群企业在生产环节提供有效的支持。
(2)积极参与市场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我国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必须选择,全球网络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集群企业本地合作和国际合作的重点应该实现动态调整,目前需要在工人培训、产品销售、业务外包等方面增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以增强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和灵活性,同时,应该在新产品概念引入、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程序论证等方面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以切实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集群企业应该努力实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良性共存,有效挖掘本地网络在生产环节的优势和全球网络在市场、技术环节的优势,实现两种网络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