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业是后发展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可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要破解旅游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以实现中国旅游向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转变的“三步走”战略。
关键词: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 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7 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 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为实现四大目标(即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发展要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集约型的世界旅游强国转变的“三步走”战略,这是基于对国内旅游业现状作出的精准决策。本文认为“三步走”战略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破解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发展瓶颈,而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回顾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不难发现,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一直在相互交织:从重商主义所认同的需求管理政策,到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推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再到萨伊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极致供给管理思想。 “凯恩斯革命”曾因成功挽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而名声大噪,而当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宣告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失灵之时,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强调供给管理政策的供给学派等相关理论开始兴起,相应的人口变迁、资本累积 、人力资本、技能进步、知识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转移等“供给侧”因素成为学者及政府管理关注的重要内容。
供给学派主张“四减四促”,即减税(含减支)、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旨在调动市场积极性,促进生产供给,促进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和智力资本投资。 应该说我国现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借鉴了供给学派的一些思想,如减税、“放、管、服”、垄断行业改革、价格制度改革、创新驱动等等。
不同于需求管理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市场。前者主张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后者更认同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强调效率。前者支持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后者强调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立足长远。前者主要关注解决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而后者更看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四是重视制度。前者坚持政府政策的作用,常运用财税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来管理经济,而后者主张制度更有利化解深层次矛盾。
2 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旅游业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是可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的分类,旅游要素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个方面。作为经济体系中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业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法律、历史等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决胜阶段,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产业链将获得更大的延伸空间,旅游对于经济结构的价值重构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旅游局“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既是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些学者从供给侧的角度,指出了我国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供给在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与旅游需求不匹配;二是旅游供给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与旅游需求不匹配;三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与旅游需求不匹配;四是旅游供给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组合及其质量等与旅游需求不匹配,同质化严重;五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供给及其协调状况与旅游需求不匹配;六是旅游集散功能不强;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旅游市场活力释放不够;七是旅游相关制度供给与旅游需求不匹配,新目标旧体制间存在一定干扰,等等。
3 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所以必须对成本和收益、长期还是短期、治标还是治本等进行综合考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着眼长远、从深层次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本文认为,“不管长期”的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当前中国国情,“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实用主义的误区,掩盖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直接导致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瓶颈也是一种问题的折射,鉴于此,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也应遵循这一思路。
3.1调动市场积极性,多元化提供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市场机制作用。以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为例,应该打破传统上政府主导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的做法,采取多元化的提供方式,比如政府和私人合作的方式、社会组织自愿的供给模式和私人生产但政府购买的方式等。
3.2以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合理整合资源。在旅游消费和供给的新常态下,任何资源都可以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当前,全域旅游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也掀起了一股发展全域旅游的热潮,涌现出以城市全域辐射、全域景区发展、特色资源驱动、产业深度融合、旅游功能区支撑等为代表的省、市、县多层级全域旅游推进新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全域旅游,也应立足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游禀赋,来整合资源,避免攀比和“千城一面”。 可探索发展“旅游+”的跨界整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如“旅游+体育服务”、“旅游+养老服务”、“旅游+文化服务”等都能成为新的有效供给。
3.3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注重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近期与远期结合的方针,坚持有序利用、持续发展。一是高水平的规划先行,避免盲动。要充分考虑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比例和完善程度、旅游可进入性(Tourist Accessibility)、当地旅游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受力。二是赋予规划的权威性,避免随意。要以法律、法规为保障,规划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更改;三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避免盲目。要增强旅游管理者的规划意识和理念,规范其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
3.4改革相关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应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增强其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等能力;加快落实旅游用地政策,引导土地要素切实流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和新产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创新改革节假日制度,倡导错峰休假、弹性作息等理念,引导合理出行;及时制定和出台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标准等,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投融资、入境签证、通关程序、考核奖惩、区域竞争和合作等各方面,构建完善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佐军.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几个基本知识点[N],北京日报,2016 年/2 月/15 日/第014 版
[2]郝悦行.旅游供给侧改革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 2017年 6月第 3期,P90~91
[3]邓小艳、邓 毅.大众旅游背景下旅游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年6月(上)1~2
[4]王可林,骆 培,包欣鑫.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巫山旅游业发展探析[J]. 中国市场 2017年第 17期
论文作者:侯祖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旅游论文; 旅游业论文; 需求论文; 政策论文; 制度论文; 凯恩斯论文; 结构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