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症结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贪多求全、空洞外,被动教育替代了主动教育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被动教育就是当学生已经违背了道德准则,教师才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教育。这种教育虽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其效果却远远低于主动教育的效果。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成年人的阶段,是自尊心增强的阶段。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真正的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必须积极探究,不断改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克制。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
一、教师要深入学生中。教师一方面多看、多听、多了解学生中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广泛收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出现的,且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经常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警示教育。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并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惑和道德难题。
二、现在的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他们社会责任感不强,但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传统的伦理教育的精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逐步学会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思考自我道德的选择与完善。
三、各学科教学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师应把学生中现有的或可能产生的思想道德倾向,适当地、巧妙地与各学科内容和其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教育的效果远远优于被动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集体的熔炉里,学生不仅自觉地认识、审视了自己的言行,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这样,学生就在对照、体验中不断成熟。
四、作为家长,应该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的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这样的心境下,我们的内心才不会有“火”。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内疚和痛苦。大人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脾气不好”的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出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再者,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每个学生在他即将走进一所学校时,脑海中就在想象、勾画未见面的老师的模样和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从他第一次见到老师开始,就把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就连老师的每一次装扮,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学生甚至在观察的同时也会细心地模仿。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一个教师的品行、风度、学识、人格和工作精神达到甚至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想象时,学生对该教师的敬重、信服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楷模,更为日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奠定了基础。反之,当一个教师的种种形象达不到学生所想象的标准时,学生对该教师的信誉度随即降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那么学生在该教师面前将会表现得更放肆、自负。这样,今后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师生之间就很难达成共识,容易给思想教育带来障碍,不仅难以达到满意的思想教育效果,甚至还会使师生关系由淡薄逐步变得紧张,甚至形成对立。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状况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接受不同老师教育的态度和效果各不相同。其原因虽有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不能排除学生对老师信任和敬重的程度不同。这就是信任与敬重带来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蒋爱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效果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