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选择论文_孙玉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选择论文_孙玉珍

黄丽洁 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 325200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与社会课以情感、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新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历史与社会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那么如何破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本文试从现代教学手段入手,破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谈谈我教学中的实践。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1.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

2.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待拓宽

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必须要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借助各种资源,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来加以开展。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远不是仅仅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和学校本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3.理解、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很容易导致评价的不可通约性

《历史与社会》课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要求教师评价,也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还要求家长评价等,这样,评价的主体也多样化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是否会引发评价的不可通约性,也就是说是否会引起相对主义问题?无疑,现实的教学评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合理性怎样解决?形成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如何定位?这一系列问题,无疑会给《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带来相当的难度。

4.传统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对新课程起着制约作用

目前,考试选拔制度仍是教育评价制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在理论上对考试选拔的功能作怎样的弱化处理,但现实中,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考试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如果中止或弱化标准化考试,那么面对多样化的答案评卷者应如何把握?如果对同一问题鼓励多样化的观点,那么评卷者最后能否做到多样性的判决呢?这是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新课程所体现的新理念就难以实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二、现代教学手段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1.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使教学活动更加有趣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集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等有很大作用,但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单调枯燥,如果不注意,教师讲起来会平淡无奇,学生也打不起精神来学,并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激发学生创造火花的殿堂,是每一个历史与社会老师应思索的问题。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尤其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活动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玩”。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气象学、体育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在本案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事先较科学地综合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如结合我们瑞安的地理位置(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准确定位瑞安的经纬位置,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现正确使用地球仪的目的。

2.提供有效的交互,使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美国学者柯尔拉汉研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创造性教学原则,即“重视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有可能就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视听。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了教学方式的新途径。经过精心设计的媒体材料是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丰富资源的整合,使用媒体可以克服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带来的教学信息的不一致,使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标准的、优化的教学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七年级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3.促进学生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有问”、“敢问”、“会问”。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认识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达到和掌握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发掘各自的学习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既强调参与“操作”的活动和机会,更强调体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可以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效地体现“综合”的意义,既保持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和联系,又避免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化倾向;可以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便于不同的地区、学校自定不同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材。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因而需要借助更多形式的现代教学手段。

2.依据教学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性质决定,所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别于其他学科,而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我在上《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时,讲授前先放一段情景录像:秦岭南北的不同风光。秦岭南坡已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而秦岭北坡却是春寒料峭、初春乍到。视频改变和增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信号,依托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征,产生一种探求和向往的激情。为什么秦岭南北景色迥异呢?为什么要将秦岭——淮河作为南北方的分界线呢?使调动情绪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只提供了一张《中国政区图》和一张《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由于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反而难以把握。这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相关有价值的材料信息,制作一个课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我专门制作一个Flash动画,将各省的地理位置和轮廓以及简介有机地组织起来,分层展示。学生在学习中就自然而然地开放了视野,较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融汇贯通,不仅掌握了各省区的名称,还了解了各省区的轮廓特征及地理位置,提炼出各省区之最,使知识得到升华。

3.根据学生变量

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七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加了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理性认知的分量,重点应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策略

随着人们对现代教学手段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现代教学手段也必将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也必须认识到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手段,它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内容,不分形式,不分场合,不分环节一味强调现代教学手段,那么不但达不到它应起的作用,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1.要注意现代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不要设计过于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采用卡片式、积件式的课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而学生活动的结果是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预料之中的,过分系统完整的课件是无法适应课程的活动要求的。如果课件过于完整,当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时,教师就会经常中断学生的活动而用讲授的方式来继续原定的链接,这样就违背了新课程注重在活动中探究的目标。

2.要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新发展。但是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其实作用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殊作用。

3.注意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

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不应单纯片面追求画面内容的趣味性,而应摆好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关系,要按照“科学性是基础,思想性是灵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则进行选材。要针对教学的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以适当选材运用。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观察力的发展和思维积极化。

总之,随着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推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的运用会进一步推广,也会凸现其独特的魅力。但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应注意课堂节奏和教学效果,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它可以代替老师重复费力的的工作,却不能取代老师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巧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好教学,又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使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论文作者:孙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选择论文_孙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