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热点扫描_音乐论文

1996年热点扫描_音乐论文

九六歌坛热点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歌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度专稿

大陆流行歌坛经过九二年的起步,九三年的加速,九四年的辉煌,九五年的沉寂,九六年进入相对平静的一年。既没有如先前人们预料的那样火爆起来,也没有出现非常大的落差。但好歌不多,能够传唱的更少之又少。这是非常平庸的一年,但平静之中也有许多热点,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回顾。

一、“中生代”歌手独领风骚

所谓“中生代”歌手,就是原本在八十年代早已成名却又沉默多年的歌手。他们在冷眼旁观多时之后终于重返歌坛,毫不客气地夺回了曾经属于他们的音像市场,重新奠定了他们在歌坛的地位。田震复出后的首张专辑《野花》获得了传媒和听众的一致好评,在各地排行榜和销量榜上居高不下,不仅“畅销”,而且“常销”,据说销量直逼40万盒,成为九六年为数不多的畅销专辑。屠洪刚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霸王别姬》,让人耳目一新。景岗山复出较早,但一直不愠不火,九六年一曲《我的眼里只有你》博得好评。此外还有吴涤青、张蕾、郭峰、程琳、廖百威、臧天朔、孙国庆等,他们的实力对新生代歌手构成极大威胁,形成卷土重来之势,成为九六年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二、新人层出不穷,难以火爆

九六年京沪穗三个流行音乐重镇推出了大量新人,好不热闹,北京推出了于凤翔、文峰、李慧珍、黄鹤翔、金山……,上海推出了方远、晓蕾、上海劲舞娃娃、甄凌、石云岚、许曼筠、丰玄、张耀光……,广东方面则推出了潘晓峰、宋雪莱、金学峰、张浩、幸运男孩……,让人目不暇接。然而能真正走红歌坛的实在太少,往往一曲唱红,后继乏力。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蕴藏着很大的隐患,满目新人固然可喜,不过,歌坛除了新面孔更需要的是实力与风格,新人欠缺的就是这些,实力有限,风格单一、雷同,使得他(她)们难以压得过歌坛的老大哥、老大姐们。

三、唱片公司运转不畅,音乐工作室风行

96年各大唱片公司周转不灵,别说赢利,保本就不错了,再加上船大掉头难,不适应市场变化形势,于是“音乐工作室”出现了,对唱片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如上海的红太阳音乐工作室,北京的领先音乐工作室、风行音乐工作室、麦田音乐工作室、三雄音乐工作室以及李春波工作室。广州则打破了原本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广州中唱“四大天王”一统天下的局面,朱德荣成立了唱将音乐工作室,陈珞、李海鹰成立了天地人音乐工作室,以及李广平的白金音乐工作室,颂今音乐工作室,张萌萌音乐工作室、陈小奇的太平洋工作室、陈梓秋的陈氏音乐工作室……。音乐工作室的特点是规模小,适应市场能力强,能及时推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因而大行其道。当然音乐工作室这种模式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目前还是一个疑问。

四、歌坛掀起纪念与回顾热

一九九六年可以称得上流行歌坛的“回顾年”。在这一年中老将纷纷出山,老歌重又流行,并且对新时期以来的歌坛历程进行纪念与回顾,持续了整整一年,波及全国各地。6月份南京举办了“当代中国歌坛10年经典回顾展”活动,这是对10年来流行歌曲及一部分民歌的回顾。11月“中国流行歌坛十年回顾”活动在北京全面展开,包括全国50家电台流行音乐联合展播,中国流行歌坛10年成就颁奖仪式,以及分成A、B两场的大型回顾演唱会,有多达700人的歌手、制作人、词曲作者、记者获奖。年底北京首都体育馆又举办了“中国歌坛辉煌20年”优秀歌曲演唱会。此外《百老汇》、《音像世界》、《北京青年报》、《信息时报》等报刊杂志也开辟专栏,对歌坛10年来的得失进行总结。同时,一本名为《中国流行歌坛十年纪事》的书也正式面市。也有人对这场热热闹闹的回顾提出异议,认为流行歌坛从来没有真正辉煌过,所谓的回顾不过是对时下不景气的流行歌坛所打的一针“强心剂”而已,不踏踏实实地做一点实际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一团美丽的泡沫。

五、歌手不爱唱歌爱“触电”,流行乐坛“联姻”影视

风水轮流转,以前是“演而优者歌”、“导而优者歌”,现在则是“歌而优者演”,其中缘由颇令人玩味。尹相杰参演了《活着就得折腾》、《小姐,别敲门》、《大魔方》、《减肥旅行团》,谢东走进了《临时家庭》、《懒得结婚》、《北京,晴间多云》、《浪漫街头》,黄格选在古装戏《孟姜女》中出演万喜良,腾格尔走进了《黑骏马》,孙悦即将出演《亚布力之恋》,张林也开始《走进阳光》,总之,越来越多的歌手涉足影视圈。然而让人称道认可的并不多,成功的很少,这可能与歌手本身素质有关,演技有限,带有玩票性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歌坛清淡,演出市场萧条,这成为歌手寻求发展、公司维持生计的一个权宜之计,也算是一种宣传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各唱片公司纷纷为电视剧配唱歌曲。像大地公司以电视连续剧《新书剑恩仇录》歌曲为主打歌曲推出了《红花红颜》合辑,以阳春白雪、恬静典雅风格闻名的正大国际也为电视剧《无悔追踪》、《情殇》、《泯灭》制作主题歌和插曲。这既是唱片公司无奈的选择,也不失为发展的一条捷径,借船出海。

六、歌坛盛行“炒作”风

96年歌坛炒作大行其道,为了捧红歌手或歌曲,挖空心思地编造故事,以其吸引歌迷的注意力,为歌手罩上一层美丽诱人的光环,使你不能不为之感动,可是感动的不是歌曲,而是故事。事实胜于雄辩,沸沸扬扬寻找《九妹》作者的新闻就是一个例证。此外,为推出潘劲东的《你的明天会很美》,便宣传他与“正大国际”的合同纠纷,上海劲舞娃娃被称为国内第一个少女歌舞组合,朱豆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个签约的幼儿歌手,周艳泓的专辑则被宣传为京、广、沪三地音乐人大联手,为了力捧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掀起了所谓“老歌手复出现象”的高潮。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然而一首歌曲重在创作及内在质量,如果以为写些卿卿我我、风花雪月或者无病呻呤的歌单靠炒作、宣传就能够流行,那是大错特错了。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不深入生活,永远也写不出受人民大众欢迎的东西。

七、原始专辑不受欢迎,精选合辑受宠

96年唱片销售市场原创专辑备受冷遇,前几年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盛况见不到了。据来自上海的一组数据,去年畅销的专辑不多,田震的《野花》销量达到40万盘,罗中旭的《星光灿烂》30万盘,郭锋的《移情别恋》25万盘,景岗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25万盘,零点乐队的《别误会》25万盘,臧天朔的《心还在等待》20万盘,高晓松的《青春无悔》20万盘,余下的原创个人专辑多的也就10万盘,大多只能卖3、4万盘,惨的只有1万盘。95年开始原创专辑前景就不妙,唱片公司为走出困境,推出了单曲唱片,由于价钱不合理歌曲又少,市场反应冷淡。96年唱片公司再次改变策略,纷纷推出合辑,就是把本公司旗下的歌手的主打歌拼凑在一起,集中出击。红星生产社接连推出了“红星1号”、“红星2号”、“红星3号”三张合辑,正大国际出版了“白金精选”,大地出版了“红花红颜”,北京京文则推出了“英雄有情”、“佳人有约”两张合辑。这些合辑推出之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唱片公司的元气。但是不能不指出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作法,无异于饮鸠止渴,长期靠这样的手段度日等于慢性自杀。

八、歌手道德素质令人不敢恭维

这一年对歌手来说好消息不多,坏消息却不少,不少地方对所谓的“歌星”、“大腕”亮起了“红灯”。要高价、偷漏税、假唱、违规、迷信……,使我们看到了某些歌星自身道德水平的不足。也难怪,我们以前太宠爱他(她)们了,使他(她)们的资本高涨,无所顾忌。从年初毛阿敏在浙江缙云索要高价出场费到下半年涉嫌巨额偷漏税,不利的消息总是跟着她。韦唯的“横店点钱风波”,使我们不敢相信她就是那位演唱《爱的奉献》并和刘欢一起发起过为灾区人民募捐演唱会的那位歌手。还有李谷一的淮南假唱,9月份高枫潍坊假唱,都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发了一场对“假唱”的大讨论。迷信之风也越刮越烈,一些女歌星演出要翻“皇历”选“黄道吉日”,上飞机要翻钢崩儿确定航班,坐车非尾号为“8”不坐,有的还住进佛寺,请“神灵”为她“指点迷津”。还有些歌手不遵守规则,随意解约、违规、毁约,破坏唱片业的正常运转。对歌手的不道德表现群众早就有意见,却没有办法来管一管。说是要联合“封杀”,由于制度不完善,行动不一致,结果却是越封越红,为他(她)们免费做了宣传。现在全国都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少了他(她)们一份。

九、乐评人受到批评

在流行音乐的起步阶段,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的主持人、编辑、记者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通过他们创作性的工作,才使千千万万的歌迷对我们的歌曲、歌手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支持。然而传播毕竟是传播,不能替代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评论。目前的乐评人大多是编辑、记者改行,还有的就是大中学生加超级歌迷,算不上真正的乐评人。他们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按个人爱好评判歌手,一是恶贬,一是硬捧,没有对歌坛起到促进作用。流行歌坛的发展需要有一支既有较厚的音乐理论基础,又能理解绝大多数歌迷的欣赏、审美要求,同时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乐评人”队伍。而目前,这样的“乐评”和“乐评人”实在是太少了。

此外还有许多热点,像自费歌手盛行,香港题材热,伪民谣及音乐组合流行,和欧美引进版热……,不再一一详述。明眼人可以看得出,96年歌坛的这么多热点中真正关于歌曲本身的很少,这是我们歌坛的悲哀!

展望1997年,我们仍不能抱太大的奢望,因为流行歌坛经过87年和93年的辉煌之后,现在仍处在调整期,真正走出低谷应该在98年或99年,让我们耐心等待!

标签:;  ;  ;  

1996年热点扫描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