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成为今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国家在进行文化发展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新兴战略,使其成为中国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而翻译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成为这一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的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从翻译视角出发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新时代翻译人才能力;文本筛选;翻译策略;文化素养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来,中国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间开放合作与交流。而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或目前较为热门的“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尽如人意。(Nye, Jr.,2012) 可以说,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实力与其经济政治强国身份不够完全匹配。
二、文化“走出去”现状
在文化交流中,翻译对于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翻译难度较高,文化“走出去”状况并不理想。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熊猫”丛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标志性事件(胡安江,2010:10),但只有少量的译本引起了英美读者的注意,一些读者表示出阅读的兴趣,而多数译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接受效果。(马祖毅,任荣珍,2007)
中国文学若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必须整合跨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应该充分考虑原文的选择、译者的挑选、文字的转换、译本的传播和消费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观察,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绝非纯粹的语言翻译问题。(耿强,2013:88)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清楚了解新时代翻译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
三、构建翻译人才能力
1.文本甄选能力
翻译大师葛浩文曾指出:“我认为一个做翻译的,责任可大了,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读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季进,2009:46),作为译者选择文本时一定要考虑读者的想法,要有读者意识。带着读者意识进行文本的选择,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作品,否则连译者都不喜欢的作品又怎能指望读者喜欢呢?这样不仅对不起作者与读者,更是对作品的极大浪费。在选择作品时,除了个人喜爱程度,也要充分考虑市场规律。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逆势而行,则事倍功半。要想中国文化“走出去”,光靠自己往外输送是远远不够的,要尽量吸引别人主动伸手来拿。所以要通过对之前各类译本在国外的接受程度来影响自己挑选译本的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学者也指出,要选择既具普世性又有异质性的高质量作品,同时所选作品不应与译入语传统发生正面冲突,选择作品应该基于古典而侧重现代。(鲍晓英,2014:95-98)
2.翻译策略的选择
谈及翻译策略,素来有归化与异化两大派别,究竟选择哪一种翻译策略这与译者的文化立场有很大的关系。探寻中国翻译历史长河,初期大多数译者会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后随着文学翻译慢慢成熟,异化策略也渐渐被译者所接受。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框架下,具体选择哪一翻译策略,恐怕还是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立场和阅读习惯来决定。“熊猫丛书”给我们的启发在于:以跨文化为传播目的的主动译出虽然以本土文化为导向,但译本的接受却受到目标语文化系统的制约。译本完成后在接收方的地理与文化空间内流转,此时译本已经脱离了原文语境而在目标语语境中求生存,它要面对复杂多变的读者和很多意想不到的变数。目标语文化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一套文化规范和阅读惯例对译本进行阐释,然而一旦源语文化规范和阅读惯例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对文学翻译的阐释就不是单纯的审美或诗学因素能解释的。(同上:88)
3.文化素养培养
讲中国故事容易,但想把中国故事讲好难。译者不仅要具有语言知识及选择能力,还需要极高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领域知识,二是百科书般的人文基础性知识。而大多译者在进行翻译学习的时候,只注重语篇、词句等基本转换技能,无法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远度需求。这就需要译者本身进行跨学科、多领域有深度的学习,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四、结语
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关键还是在于翻译的质量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否能培养出足够多高素质译者。本文阐释了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译者所需基本能力,这是“走出去”战略中微小却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具体联系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积极调整思路,力争构建多层面、多要素的翻译能力体系,为我国成为文化强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
[2] 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3] 耿强.“熊猫丛书”英译本的跨文化传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4]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
[5]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J].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4-95-98.
[6] Joseph S. nye Jr.. Why China is Weak on Soft Power. http://www.nytimes.com/2012/01/18/opinion/Why-China-is-weak-on-soft-power.html,2012.
作者简介:颜丽幸(1995.2—),女,汉,山东威海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笔译。
论文作者:颜丽幸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走出去论文; 文化论文; 译者论文; 译本论文; 读者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