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金
(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河南 辉县 453600)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病患72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复合组,每组均为36例。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纯全麻方式,对复合组病患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结果:复合组病患的麻醉效果明显比常规组病患要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病患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减少麻药用量及手术时间,促使病患术后较快恢复意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全切;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195-02
为了探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病患7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72例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病患。依照随机方式对72例病患进行分组,即常规组与复合组,每组均为36例。36例常规组病患年龄范围为25~51岁,平均29.3±8.6岁。36例复合组病患年龄范围为23~50岁,平均28.6±8.3岁。
1.2 方法
对两组病患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应用苯巴比妥钠及阿托品,用量分别为0.1g及0.5mg。在麻醉前,对病患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开放静脉通道。
1.2.1常规组麻醉方式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纯全麻方式,对其应用2.0mg/kg的丙泊酚,0.1mg/kg维库溴铵及1.0μg/kg的瑞芬太尼。对病患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处理[1]。与此同时,对病患采用微量泵输方式输入维库溴铵、丙泊酚及安氟醚,用药方式为3~4mg/h、3~4mg/(kg?h)、0.6%~1.3%。
1.2.2复合组麻醉方式 对复合组病患采用如同常规组一般的全麻方式,与此同时,在单纯全麻基础上复合应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病患经硬膜外导管实行麻醉,每隔2~3h对病患实行间断给药处理,具体用药为:0.375%丁哌卡因,用药量为5~7ml;维库溴铵,用药量为2~3mg/h;丙泊酚,用药量为1mg/(kg?h);0.4%~0.6%吸入安氟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全麻用药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
两组病患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状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发现,复合组病患各阶段的全麻用药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由此表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较好,促使病患尽快恢复。
3.讨论
由于受到环境因素、日常饮食结构因素的影响,妇科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子宫肌瘤越发常见于临床妇科疾病中。通常状况下,对于此疾病的治疗应采用子宫全切术[2]。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即是指,借助腹腔镜帮助,切断病患子宫周边的韧带、血管等,促使子宫器官完全处于游离状态,将其切除取出。
由于在腹腔镜手术中,考量到气腹建立、截石体位因素对病患呼吸功能的影响,传统应用全麻方式。但全麻方式的应用会使得病患气道阻力进一步加大,血液流动不畅,延长麻醉及病患身体恢复时间[3]。而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则可帮助对交感神经兴奋予以有效抑制,减少气腹建立造成的循环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此种复合麻醉方式,还可帮助维持机体中的麻药浓度,促使神经阻滞良好,避免出现反复用药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状况。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复合组病患各阶段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指标数值波动较小,且数值均要低于常规组。另外,复合组病患的全麻用药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也要低于常规组,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
【参考文献】
[1]吴剑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2):69-71.
[2]黄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运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5,(23):44.
[3]陈镇国,王晓秋,陈秀清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2,(12):14-15.
论文作者:赵海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1
标签:病患论文; 全麻论文; 方式论文; 腹腔论文; 子宫论文; 常规论文; 硬膜外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