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行业与技术跨越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优势论文,制造业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我国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04)03-0001-16
加入WTO后,我国工业部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这要求我们弄清哪些行业和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从而实行有重点的、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而在我国逐步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明确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拟把研究范围限制在国际技术差距和竞争特点比较突出的制造业部门,在系统分析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制造业行业和领域,及其技术创新特点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来探讨制造业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可能性和发展重点。
一、制造业中的技术优势行业
技术优势行业主要是指技术发展具有较强基础和较大潜力的行业。制造业行业的技术优势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技术投入角度考察,主要衡量指标是行业的R&D规模和密度、技术人才数量和密度;二是从技术产出的角度考察,主要衡量指标是行业的申请专利、新产品的数量和比重。由于在制造业的不同行业中,技术产出的指标不完全可比,同时,我们要研究的是技术优势与技术跨越战略的关系,技术投入的指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主要运用技术投入指标来进行分析。
1.R&D经费规模和技术人才数量的比较
在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中,R&D经费支出(包括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其中内部支出为行业R&D经费的主体)规模最大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最多的,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制品、普通机械、医药和专用设备等7个行业。这些行业中绝大多数的R&D经费规模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都排在前7位(见表1),而且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其中前7位行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占整个制造业的70.1%,R&D经费外部支出占整个制造业的79.6%,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占整个制造业的61.4%;而只是在后两个方面,专用设备和医药两个行业的排名分别落到第9位和第8位。
表1 制造业中R&D经费规模和技术人才数量最大的10个行业
序号 R&D经费内部支出 R&D经费外部支出工程技术人员
1 电子及通信设备
电子及通信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
2 交通运输设备医药
化学原料及制品
3 电气机械及器材
电气机械及器材 电子及通信设备
4 化学原料及制品交通运输设备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5普通机械 化学原料及制品
普通机械
6 医药石油加工及炼焦电气机械及器材
7专用设备 普通机械 专用设备
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非金属矿物制品 医药
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专用设备
非金属矿物制品
10 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纺织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R&D资料清查工业资料汇编》(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计算整理。
当然,R&D经费规模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既反映了行业的技术优势,也受到了行业经济规模大小的影响。
2.R&D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的比较
关于行业R&D经费密集度(也称为R&D投入强度),这里采用了两项指标:一是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主体)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二是行业R&D经费内、外部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行业技术人才密集度是工程技术人员与全部从业人数之比。R&D经费和技术人才的密集度指标,能够比规模和数量指标更好地反映行业的技术优势。
我国制造业中R&D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最高的10个行业,主要是机电工业和化学工业行业,其中大多数与上述R&D经费规模最大和技术人才数量最多的行业相同,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行业属于R&D经费和技术人才规模不大而密集度高的行业;同时,塑料制品业的R&D密集度也较高,而普通机械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密集度则落到前10之外(排名为第14位)。
表2 制造业中R&D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最高的10个行业
序号
R&D经费密集度1①R&D经费密集度2②技术人才密集度3③
1 电子及通信设备
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
2仪器仪表
医药
医药
3普通机械 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
4专用设备 普通机械石油加工及炼焦
5 医药
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
6 电气机械及器材
电气机械及器材 电气机械及器材
7塑料制品
交通运输设备 烟草加工
8 交通运输设备
塑料制品 印刷及记录媒介的复制
9 化学原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
专用设备
10金属制品
化学原料及制品 交通运输设备
注:①为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②为行业R&D经费内、外部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③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
资料来源:同表1。
3.制造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根据以上对行业R&D经费规模和密集度、技术人才数量和密集度的比较分析,以密集度指标为主,规模或数量指标为辅来进行判断,我国制造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和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个对“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我们以往从其他方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需要说明的是,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是反映行业技术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由于这项指标的行业比较分析只能从技术装备的价值量角度进行,而这受到行业资本密集度差别的影响,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分析结果基本上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对行业R&D经费密集度做了国际比较,但可想而知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差距相对较小,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差距则相对较大;因为前一类产业不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重点,而后一类产业却是我国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我们没有将这些方面的分析结果作为判断我国技术优势行业的指标。
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特点
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可以从其科技经费和技术人才密集度的变动、各种技术发展投入的增长速度、以及新产品和申请专利增长速度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这里使用的是大中型企业在1993至2001年期间的统计数据。
1.科技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的变动
科技经费密集度是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这个口径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口径略有不同)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2001年,8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科技经费密集度都较大幅度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中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普通机械、专业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但与1993年相比,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有两个行业的科技经费密集度下降,有两个行业的升幅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的密集度升幅较大。将两者结合起来看,科技投入密度大且发展势头好的行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普通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见表3)。
表3 技术密集型产业: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变动%
行业
科技经费密集度①技术人才密集度②
1993 2001 变动幅度
1998 2001变动幅度
全部工业 1.26 1.67 0.41 8.8910.91 2.0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1.52 1.79 0.27 10.4712.93 2.46
医药制造业0.47 2.47 2.00 15.1016.34 1.24
普通机械制造业 2.54 2.94 0.40 9.8311.24 1.41
专用设备制造业 3.44 2.88 -0.56 8.9511.30 2.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1 2.47 0.86 10.8512.00 1.1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4 3.39 2.05 10.7212.32 1.6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45 2.78 1.33 15.7716.46 0.6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3.68 2.02 -1.66 11.5912.54 0.94
注:①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②为工程技术人员与全部从业人数之比(1998年之前为职工人数,与从业人数的口径不可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有关年份资料计算整理。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人才密集度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01年与1998年相比均有所上升(1998年以前因统计口径不同而不可比)。其中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仪器仪表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升幅较大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制品、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普通机械和医药制造业(见表3)。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科技经费和技术人才投入优势,并且发展趋势较好的行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等3个行业。
2.各种技术发展投入的增长速度
制造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各种投入,主要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等方面。1993至2001年期间,这几个方面的投入增长速度,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差别很大(见表4)。
表4 技术密集型产业:大中型企业技术发展投入的增长速度(2001比1993)%
引进技术资料购买国内
行业 技术改造经费
技术引进经费
及关键设备支出消化吸收经费 技术经费
全部工业 103.61 79.53 1214.30 214.93 670.10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188.78 1.10 239.52 660.46 688.01
医药制造业 198.60212.63 792.38 261.712863.83
普通机械制造业
-16.58-56.25 134.99
-9.29 163.30
专用设备制造业 -23.59 13.47 384.54
43.44 918.9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2.91185.56 1579.30 299.126125.2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21.98653.21 6491.20 775.99 491.7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11.84184.71 366.79 -39.92 174.84
资料来源:同表3。
从技术改造经费看,增长速度高于全部工业的依次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而专用设备、普通机械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投入则出现负增长。
从技术引进经费看,增长速度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这5个行业的经费投入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增长率高达6.5倍),而其他3个行业则技术引进经费的增长率很低或负增长。其中,引进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支出的增长速度,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只有3个,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增长幅度高达64.9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其他5个行业的增长率都较低。
从消化吸收经费看,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其余3个行业有两个消化吸收经费出现负增长,一个行业增长率较低。
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看,增长率较高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专用设备和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其中前两个行业的增长幅度很大,远远超过工业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则很低(8年之间只增长了1.7%)。
综合起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发展投入增长快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医药制造业等3个行业。
3.新产品和申请专利的增长速度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产品和申请专利的增长,是科技经费密集度和技术人才密集度提高、以及各种技术发展投入增长的主要结果。在1993到2001年期间,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行业(除了仪器仪表行业外)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都超过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而增长速度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和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利润增长率高于全部工业水平的依次为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
专利申请的增长,增速超过工业平均水平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以及仪器仪表行业,其中前两个行业的增幅很大,分别高达20.1倍和11.5倍,远远高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数和其他行业的水平。
概括起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新产品和专利申请增长快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医药制造业。
表5 技术密集型产业: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和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2001比1993)%
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 产品销售利润 #新产品 专利申请
全部工业206.71 332.45 310.58 262.50
366.94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212.01 447.22 209.86 304.63
342.05
医药制造业47.29 437.97 542.31 487.43
488.00
普通机械制造业 97.50 156.31 160.66 161.78
25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118.74 162.42 108.48 127.36
186.5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41.19 323.99 313.70 325.68
170.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0.83 446.79 278.10 291.91 1150.4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92.79 922.85 681.26 458.08 2006.6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245.05
94.05 249.85 99.67
388.10
资料来源:同表3。
4.科技投入增长快与技术产出增长快的行业是一致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经费和技术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与各种技术发展投入增长快的行业基本上是一致的,科技投入增长快的行业与技术产出增长快的行业也是一致的,都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医药制造业等3个行业。
因此,这三个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
三、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R&D格局
1.不同类型企业的R&D经费结构
分析各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R&D经费结构,目的是考察不同的结构特点与行业科技投入增长的关系,以及对行业技术产出增长的作用机制。
在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R&D经费构成主要有两种特点:
一是R&D经费的分布相对集中于某种类型企业。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普通机械、仪器仪表和化学原料及制品等5个行业,R&D经费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其占行业R&D经费的比重分别达到55.5%、54.2%、49.9%、46.7%和40.9%,而其他四种类型企业的比重均明显较低。
二是R&D经费在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分布比较均衡。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主要分布在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种类型企业的比重比较接近;医药制造业中,R&D经费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三类企业的比重差别不大;而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股份公司和集体企业的R&D经费比重虽明显较高,但其他3种类型企业均占有10%以上的比重(见表6)。
表6 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R&D经费构成(2000年)%
行业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40.93
11.31 25.75 14.63
7.37
医药制造业
32.229.05 26.99 24.19
7.55
普通机械制造业 49.869.90 20.95 15.16
4.11
专用设备制造业 54.15
11.50 18.39 11.53
4.4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5.524.51 9.87 23.77
6.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10
24.33 36.98 14.15 10.4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5.751.28 21.21 29.23 22.5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46.68
14.69 7.57 23.62
7.45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2000)计算整理。
将R&D经费的构成特点与上面的分析结果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发现,R&D经费相对集中于某类企业的行业,科技经费和各种技术发展投入的增长受到了一定影响,行业技术产出的增长率相对较低;而R&D经费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分布较为均衡的行业,科技经费和各种技术发展投入的增长较快,行业技术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明显较高。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关系和由此引起的市场调节程度有关。
2.不同类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结构
在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构成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从5种类型企业的构成看,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在专用设备、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以及仪器仪表等5个行业中都占有最大比重,分别达到38.8%~29.3%;集体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最大比重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35.2%;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申请数占最大比重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高达44.8%;港澳台投资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最大比重的行业是电气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达到38%;而外商投资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则在哪个行业都不占最大比重,其专利申请在 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比重在11.4%~19.7%之间(见表7)。
表7 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构成(2000)年%
行业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34.414.0 13.5 19.518.5
医药制造业22.012.7 44.8 11.8 8.7
普通机械制造业 36.824.2 22.7 11.4 4.8
专用设备制造业 38.817.8 19.7 12.21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5.313.8 10.1 16.624.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335.2 27.0 12.718.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4.8 4.3 18.6 14.438.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29.325.9 9.6 19.715.5
资料来源:同表6。
如果将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由二者构成的外资企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仪器仪表等4个行业中的专利申请数都占最大比重,分别达到52.4%、40.9%、38%和35.2%;而国有企业在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仪器仪表等3个行业的相应比重则下降为第二位。但是,国有企业专利申请数在专用设备和普通机械两个行业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分别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变化。
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3个行业看,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中,专利申请数量多的为港澳台企业和国有企业,两者之和占总数的62.8%,如加上外商投资企业,比重高达77.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专利申请数比重高的为集体企业和股份公司,二者的比重之和为62.2%;医药制造业中,专利申请数比重高的为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两者之和为66.8%。可以说,外资企业对前一个行业的技术产出起着着重要作用,而内资企业则对后两个行业的技术产出起着主要作用。
3.不同类型企业专利申请数结构与R&D经费结构的偏离
一个行业的专利申请数是该行业R&D经费投入的主要产出。不同类型企业专利申请数结构与R&D经费结构的偏离,表现为两个指标:一是比重偏离数,为某种类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比重减去R&D经费比重之差,反映了不同类型企业R&D经费投入与产出的主要关系;二是结构偏离值,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比重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反映了行业中R&D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
从比重偏离数看,在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偏离数均为负数,偏离数合计为-91.6;而港澳台投资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比重偏离数则均为正数,偏离数合计分别为70.1和61.3;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偏离数介于两者之间,在不同行业的比重偏离数有正有负,偏离数合计分别为-1.9和-38(见表8)。这些数据表明,在5种类型企业的R&D资源配置中,国有企业的投入产出效果相对最差,港澳台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投入产出效果相对最好,股份公司的投入产出效果接近于相对平均水平(即比重偏离数合计为零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效果相对较差。
表8 不同类型企业专利申请数结构与R&D经费结构的偏离
行业 比重偏离数①%
结构偏离值②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6.5 2.7
-12.34.9
11.137.5
医药制造业 -10.2 3.617.8 -12.41.145.1
普通机械制造业
-13.1 14.3 1.7
-3.80.73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15.4 6.3 1.30.77.230.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0.2 9.3 0.2
-7.2
18.054.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7.8 10.9
-10.0
-1.58.538.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 3.0-2.6 -14.8
15.536.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17.4 11.2 2.0
-3.98.042.5
比重偏离数合计 -91.6 61.3-1.9 -38.0
70.1
注:①比重偏离数为某种类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比重减去R&D经费比重之差。
②结构偏离值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比重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
资料来源:根据表6和表7的数据计算。
从不同类型企业在各个行业的R&D资源配置效果看,国有企业在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配置效果最好(相对于自身最好)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体企业配置效果最好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股份公司效果最好的是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效果最好的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港澳台企业效果最好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然,5种类型企业中R&D资源配置效果最好的行业均不同。
从结构偏离值看,一个行业的结构偏离值越小,说明不同类型企业的R&D资源配置格局越均衡;相反,一个行业的结构偏离值越大,说明不同类型企业的R&D资源配置格局越失衡。从表8可以看到,结构偏离值较小的三个行业依次为专用设备、普通机械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结构偏离值较大的三个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和仪器仪表;也就是说,前三个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R&D资源配置格局比较均衡,而后三个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R&D资源配置格局则相对失衡。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技术差距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技术差距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主要从R&D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两方面来进行国际比较。
1.技术密集型产业R&D能力的国际差距
(1)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
与欧盟和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资料相比,我国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2000年数据)存在着很大差距(见表9)。其中差距最大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密集度仅为欧盟和OECD国家的20%~30%;其次是仪器仪表、化学原料及制品、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R&D经费密集度为欧盟和OECD国家的30%~50%;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的国际差距相对较小,R&D经费密集度与欧盟和OECD国家之比分别为50%~70%和90%。
表9 技术密集型产业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
行业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比较
中国与欧盟之比① 中国与OECD之比②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0.4
0.4
医药制造业
0.2
普通机械制造业 0.9
0.9
专用设备制造业 0.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7
0.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5
0.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3
0.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0.4
0.3
注:①为R&D经费与销售额之比。②为R&D经费与产值之比。
资料来源:根据杨起全、高昌林等:《国外对我国创新的评价与我们的战略建议》,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8月;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研究课题组:《企业技术创新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2000);等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表9的数据表明,越是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我国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越大。原因在于,我国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之间的R&D经费密集度差别很小,而欧盟和OECD国家则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如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R&D经费密集度只比机械行业高出10%~15%,医药制造业与机械行业的相应差别更小甚至不明显(如R&D经费与产值之比);而在欧盟和OECD国家中,医药行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R&D经费密集度要比机械行业高出3~5倍之多。
与上述现象相联系,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更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可分为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非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包括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上就是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从表10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6个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R&D经费/工业增加值)为19.1%~27.9%,是制造业相应密集度的2.4~7.8倍;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1999年)为3.6%,只比制造业的平均水平高5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密集度只有以上6个发达国家的12.9%~18.8%。
表10 高技术产业R&D经费密集度①的国际比较%
中国1999
美国1996
日本1996
法国1996
意大利1997
英国1997
加拿大1997
全部制造业 2.38.97.86.6 2.8 5.5 3.7
高技术产业 3.6
27.9
19.1
27.821.820.025.5
航空航天制造业
9.4
38.7
21.2
32.225.118.120.2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 3.2
43.1
27.49.712.514.826.6
电子与通讯设备
3.6
21.3
15.5
32.125.513.733.3
医药制造业 2.2
21.1
21.2
28.619.332.517.1
注:①为R&D经费与工业增加值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2)。
在高技术产业中,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经费密集度为发达国家的24.3%~51.9%,计算机与办公设备为了7.4%~33%,电子与通讯设备为10.8%~26.3%,医药制造业为7.7%~12.9%。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医药行业,其次就是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中R&D投入上的国际差距,导致了R&D范围、R&D设施建设、R&D人员结构、R&D管理、以及R&D水平等方面的国际差距。
(2)专利技术方面的国际差距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最新技术成果的90%~95%,首先在专利技术中表现出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反映在R&D能力和成果上,就是专利申请和技术发明方面的较大差距。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在发明专利申请的前10名企业中,国内企业共申请2743件,而国外企业共5947件,为国内企业的2.17倍。2001年外企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和第十的分别是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1256件)和韩国LG电子株式会社(345件),国内企业排名第一和第十的分别是上海博道基因开发有限公司(677件)和方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86件);国内排名第一和第十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分别是国外相应排名企业的53.9%和24.9%。
在高技术产业中,松下、NEC、IBM、三星、现代等大型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技术市场。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这些公司就掌握着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79.9%。2000年,仅IBM就获得美国专利2922项,累计拥有专利34000项;而我国汇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同年只获得发明专利464项,仅为IBM当年美国专利申请的15.9%。
2.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国际差距
(1)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很大差距(见表11)。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化学工业,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日、德、韩的1.7%~3.7%;差距较小的是电气机械,我国与以上四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5%~8.9%。在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的6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大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有化学、医药、非电气机械、以及运输设备等4个行业;国际差距小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为电气机械、专业和科学设备两个行业。
表11 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①
行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占以下国家的比重%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制造业3.7 3.54.26.2
化学工业
1.7 1.43.33.7
医药工业
2.4 1.5
5.9
非电气机械 2.7 2.33.15.1
电气机械
5.0 6.16.88.9
运输设备
3.5 3.04.96.0
专业和科学设备2.8 4.14.99.4
注:①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增加值除以从业人数,均以当年汇率(年末中间价)换算为美元。中国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年份为1998年;其他国家为1993~1995年的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引自郭克莎等著:《加入WTO后的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电气机械行业按我国的统计口径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两个行业。国际比较表明,这两个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明显小于其他行业。
(2)增加值率的国际差距
工业增加值率也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美、日、德、韩等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率也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大多数行业(除了运输设备行业之外)的国际差距都大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见表12)。其中差距较大的是专业和科学设备、医药和电气机械等3个行业,差距较小的是运输设备行业。
表12 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①
行业
工业增加值率%中国与四国的差别幅度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制造业
25.6 47.7 40.8 46.3
43.3 -22.1~-15.2
化学工业 25.2 54.6 54.7 52.7
42.1 -29.5~-16.9
医药工业 34.4 71.8 69.8 60.1 -37.4~-25.7
非电气机械 26.3 49.6 41.3 52.2
41.1 -25.9~-14.8
电气机械 23.5 57.7 39.8 54.8
46.5 -34.2~-16.3
运输设备 25.7 37.6 29.2 38.9
38.4 -13.2~-3.5
专业和科学设备 24.3 66.2 42.4 55.8
43.8 -41.9~-18.1
注:①增加值率为工业增加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中国为1998年数据,其他国家为1993~1995年数据。
资料来源:同表11。
从表1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行业增加值率的国际差距与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增加值率的国际差距明显较大(如专业和科学设备、医药和电气机械);而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则增加值率的国际差距明显较小(如运输设备和非电气机械)。这种情况,与行业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是相同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增加值率差别较小,而发达国家则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之间的增加值率差别较大。同时,行业R&D经费密集度的国际差距,也对行业增加值率的国际差距产生了一定影响。
(3)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国际差距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也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医药制造业中,我国每年实际生产的化学药品制剂只有4000余种,而美国生产的制剂品种达15万个,德国的制剂品种为6万个,日本的制剂品种为4.4万个;我国一种原料药一般只生产3种制剂,而国外一般可达8~10种制剂;制剂剂型方面,复方制剂的品种和质量的国际差距更大。从医疗器械看,国产医疗器械与国际水平的质量差距,主要表现为高技术产品和高档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质量稳定性较差,如手术器械、医用X线机、X-CT装置、MRI系统、医用光学仪器、医用检验与生化分析仪器等,国产品在质量、品种和技术水平上与国外产品相比都有明显差距。
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内外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表现在巨大的差别上。根据 1997年的统计数据,交换机进口平均价为出口平均价的16.6倍,电话机进口和出口的平均价格比是15.6倍,彩色电视机的平均价格比是3.4倍,移动通信设备的平均价格比是16.6倍。
在汽车制造业中,国产车在可靠性、油耗、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环保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同类车相比都存在着质量差距,这种质量差距在中、高档轿车、大型客车和卡车方面尤其突出。并且,由于国外汽车工业广泛应用高科技、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汽车产品尤其是轿车的技术性能和整体质量不断提高,而国内汽车工业的技术开发和改进能力差,产品更新周期长,使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五、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为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表示产品或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或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表示产品或产业的贸易或出口竞争力较弱。
2001年,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行业,较弱的行业,依次是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见表13)。与1991年相比,我国大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是上升的,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略微下降。贸易竞争力指数升幅较大的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机械工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
表13 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变动(1991~2001)
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①
1991年 2001年1991~2001年变动幅度
化学原料及制品 -0.336 -0.191
0.145
医药制造业 0.205 0.238
0.033
机械工业(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0.770 -0.401
0.369
交通运输设备 -0.489 -0.050
0.439
电气机械及器材 -0.221 -0.226 -0.005
电子及通信设备 -0.017 0.282
0.29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0.275 0.160
0.435
注:①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大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看,2001年,大多数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依次为无机化学品、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等产品;贸易竞争力明显较弱的主要为金工机械、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制成肥料等产品。在1991~2001年期间,18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有11种,占61.1%,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的有7种,占38.9%(见表14)。也就是说,大部分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是增强的。
表14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1991~2001)
贸易竞争力指数①
产品 1991年2001年
1991~2001年变动幅度
有机化学品 -0.348-0.438 -0.09
无机化学品
0.627 0.474 -0.153
染料、鞣料及着色料 -0.013-0.202 -0.188
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
0.257 0.104 -0.153
制成肥料
-0.985-0.609 0.376
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 -0.367 -0.26 0.107
医药品 0.205 0.238 0.033
动力机械及设备-0.637 -0.26 0.377
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887-0.684 0.203
金工机械-0.559-0.687 -0.128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0.4-0.149 0.251
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0.017 0.282 0.299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0.221-0.226 -0.005
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0.371 0.191 0.562
其他运输设备
-0.65 -0.39 0.259
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0.337 0.301 0.639
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 -0.609-0.412 0.197
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0.162 0.126 -0.036
注:①同表13。
资料来源:同表13。
2.高技术行业和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和产品,其出口结构和增长速度反映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17个高技术行业和产品的出口数据中(见表15),2001年出口份额最高的行业是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计算机整机等,这5个行业的出口额占整个高技术产品出口的75.92%,是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体现。2001年与1995年相比,出口增长最快的行业为办公设备、生物制品、电子计算机整机、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广播电视设备,这6个行业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达到47.8%~33.5%,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上升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表15 高技术行业出口构成和增长速度
行业出口份额 出口增长 行业出口份额
出口增长
(2001年)%(2001比1995)倍数 (2001年)% (2001比1995)倍数
化学药品制造 3.50 0.36电子元件制造
17.25 2.76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0.35 0.45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14.91 1.44
生物制品制造 0.29 6.38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2.23 1.29
飞机制造及修理1.40 2.93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10.77 5.13
航天器制造0.09 2.46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 17.31 4.74
通信设备制造 15.68 4.77办公设备制造3.55 9.41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0.15 2.86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1.53 1.89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36 4.65仪器仪表制造2.07 2.24
电子器件制造 8.40 2.93合计
10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计算整理。
但是,化学药品、中药材及中成药两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相对较低,1995~2001年只增长了36%和45%,年均出口增长率只为5.3%和6.4%,说明这两个行业出口竞争力增强的速度相对缓慢。
从高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看,2002年,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为678.7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5.72倍,年平均增长31.3%;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99,虽然仍小于0,但与1995年相比,上升幅度达0.269;这表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力和贸易竞争力在1995至2002年期间大幅度提高。
在9个高技术领域中,2002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两个领域,其他7个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比1995年上升的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3个领域,其他6个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有所下降。这说明贸易竞争力较强和上升的还只是少数技术领域,而多数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仍较弱和不稳定(见表16)。
表16 高技术领域贸易竞争力的变动(2002比1995)
1995年2002年 2002比1995
技术领域 出口
进口 贸易竞 出口 进口 贸易竞 贸易竞争力
(百万元) (百万元) 争力指数 (百万元)(百万元) 争力指数
指数变动幅度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6082
8375 -0.15954533 28269 0.3170.476
生命科学技术990
1094 -0.050 2030 2333 -0.069
-0.019
电子技术 1394
3755 -0.459 7917 35332 -0.634
-0.175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416
6390 -0.878 704 8257 -0.8430.035
航空航天技术158
1504 -0.810 738 4965 -0.7410.069
光电技术
575277
0.350 1268 1477 -0.076
-0.426
生物技术51 12
0.619 166
108 0.212
-0.407
材料技术51208 -0.606 227 1600 -0.752
-0.146
其他技术
376212
0.279 284
504 -0.279
-0.558
全部高技术10093 21827 -0.36867869 82845 -0.0990.269
资料来源:同表15。
值得注意的是,有4个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还很弱。这几个领域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2002年它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843、-0.752、-0.741和-0.634,与1995年相比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不大。
从国际贸易形式看,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形式转变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负的行业间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于-1;二是负的行业内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5~0之间;三是正的行业内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0.5之间;四是正的行业间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于1。贸易形式的转变反映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根据表13和表14的数据,我国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形式从整体上已经进入第二至第三个阶段,即负的行业内贸易和正的行业内贸易阶段;18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中,也只有制成化肥、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等3种产品的贸易形式仍处于第一阶段(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609、-0.684和-0.687),即负的行业间贸易阶段。而在作为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9个高技术领域中,以上4个技术领域仍停留于负的行业间贸易阶段,而且有3个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接近于-1,这说明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贸易竞争力还相当低。
但是,有一个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并对整个高技术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这就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2002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出口高达545.3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7.97倍,年平均增长36.8%;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80.4%,比1995年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317,比1995年上升了0.476。可以说,这个领域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中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并且对整个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很大带动作用的技术领域。
六、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跨越战略
1.技术跨越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推行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跨越式发展主要发生在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层次;二是产业层次;三是国家层次。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技术跨越则是制造业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跨越一定的发展阶段,即跳跃式发展;另一种是缩短某些阶段的发展时间,即追赶型发展。两者都属于超常规的、赶超型的发展方式,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跨越战略,要根据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特点,选择可行的跨越式发展路径。
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后发优势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表现在许多方面。对于我国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跨越战略来说,可以运用的后发优势主要是:技术引进和创新优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势;制度变革与创新优势。
2.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主要行业和领域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制造业中具有相对技术优势和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行业,主要是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技术优势明显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和医药制造业。与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这3个行业不仅R&D密集度和人才密集度高,而且各种技术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快。
从国际竞争力看,8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3个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282、0.238和0.161),其他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较弱。9个高技术领域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两个领域(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317和0.212),其他领域的贸易竞争力较弱;在贸易竞争力弱的技术领域中,有两个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高,为生命科学技术和光电技术领域(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069和-0.076)。
从R&D经费在不同类型企业的配置格局看,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中,占行业R&D经费比重最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占29.2%),其次是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分别占25.8%和22.5%);医药制造行业中,占行业R&D经费比重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占32.2%),其次为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27%和24.2%);电气机械及器材行业中,占行业R&D经费比重最高的是股份公司(占37%),其次是集体企业(为24.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行业中,占行业R&D经费比重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占46.7%),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显然,在以上几个行业的R&D经费配置中,不同类型企业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包括内资企业与外资(包括港澳台资)企业的竞争关系,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关系,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这是有利于行业R&D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不同类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构成看,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中,占行业专利申请数比重最高的是港澳台企业(占38%),其次为国有企业(为24.8%);医药行业中,占行业专利申请数比重最高的是股份公司(占44.8%),其次为国有企业(为22%);电气机械及器材行业中,占行业专利申请数比重最高的是集体企业(占35.2%),其次为股份公司(为2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行业中,占行业专利申请数比重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占29.3%),其次为集体企业(为25.9%)。专利申请数作为R&D资源投入的主要产出,在以上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也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这也是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一个有利条件。
从R&D经费中政府资金的投入比例看,在28个制造业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政府资金投入居第2位,电气机械及器材行业居第7位,医药行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分别居第10和第11位。后两个行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排名相对较低,主要是受行业经济规模较小的影响。总的看来,这4个行业都是政府R&D经费投入较多的行业。这对于借助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推进技术跨越战略,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因此,制造业中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重点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4个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重点领域,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和光电技术4个领域。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两个行业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两个领域,可努力实施跳跃式即跨越一定发展阶段的技术跨越战略;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两个行业和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两个领域,应主要实施追赶型即缩短阶段发展时间的技术跨越战略。
3.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条件与措施
制造业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不仅要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基础,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竞争性的大环境,而且需要从宏观、市场和企业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必要的条件,特别是需要政府推行正确而有效的战略和政策措施。这些条件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政府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制造业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跨越战略,是一种利用后发优势的战略,不同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不能完全顺应和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必须实施正确的战略导向和有效的支持政策。亚洲四小龙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成功,证明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一些逆比较优势的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推动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具有技术跨越条件的主要行业和领域,尤其是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两个行业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两个领域,要实施必要的技术发展倾斜政策。
第二,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跨越战略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行业技术跨越战略的主体,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依靠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跨越来实现,应当由企业来选择技术跨越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政府只给予必要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而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规则和机制,使市场调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跨越形成压力和动力,推动企业之间R&D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R&D水平的提高。
第三,要加强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作用。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我国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根本保障。美国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兴衰历程,表明了制度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的重大影响。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的过程中,我国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在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有企业不仅依然是重要的企业主体,而且影响着非国有企业的竞争行为和战略取向。只有加快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重点行业技术跨越战略的发展。
第四,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主要是大力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低和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为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创造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为产业技术链条的循环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要加快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发挥其对整个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而新兴主导产业大多数具有技术密集度和生产率上升率高,增长潜力、带动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性强的特点,这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技术跨越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第五,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战略。产业技术跨越要以企业技术进步为基础,而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主要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经济规模;二是互补性投入。互补性投入是指企业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之后,需要相应更新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特别是要增加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行人才战略,对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快科教事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发展;要广泛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经验,积极吸引和利用国际上的各种产业技术人才。
第六,要更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将扩大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这是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其中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的有利条件。在全方位扩大开放的环境下,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用外资企业之间竞争程度上升的趋势,促进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让,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优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全面推动企业R&D活动的发展,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重点行业加速提高R&D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