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发展观概述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图书馆学发展观概述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图书馆学发展观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学的发展观,就是关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不仅涉及到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和命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观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研究,以推动图书馆学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思维观〔1〕

“思维观”在此是指对图书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看法、评价。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观,即发散性思维观与收敛性思维观。

发散性思维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研究者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是一种灵活、开放的求异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灵活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

收敛性思维是指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思维主体从各个方面把思维成果集中起来,寻求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法的一种求同思维过程。其特点是:同一性、综合性、一维性、单向性、稳定性、规范性、比较性和批判性。

图书馆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观。发散性思维观认为,图书馆学要发展,思维要开放,要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寻求图书馆学诸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而不能死抱住一种观点不放,沿着一条道路走到黑。认为,解决一个问题不只是一种方法和一种答案,它很可能是多种的。这种灵活、开放的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出去,与旧观点碰撞,发生多方向的火花,创造出丰富生动的“意识产品”,结果形成了图书馆学的多元化格局。收敛性思维观认为,图书馆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把思维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和选择,寻找出符合科学的、规范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收敛性思维本身并不创新,但对已经设计出来的方案,它会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其规范化的理论。因此它又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过程。这种求同式的思维,产生标准化、规范化的“意识产品”。结果会形成图书馆学的一元化格局。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思维观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图书馆学是在研究者的两种思维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发散性思维要以收敛性思维为基础,因为思维如果离开了共同基础,就会成为无方向的运动。发散的思维过程是以历史上已取得的思维成果(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观点:“社会装置论”、“社会认识论”、“认识基础论”、“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等)为基础的〔2〕〔3〕,是在历史上已取得的思维成果的前提下前进的(如80年代以来研究对象取得的新成果:“知识交流说”、“文献交流说”、“文献信息说”、“资源说”等)。要把这些成果程序化、规范化,倘若没有收敛性思维的集中过程,思维的发散也只是一句空话,结果会陷入无序状态,成为混乱性思维。反过来讲,收敛性思维要以发散性思维为前导,因为只强调思维的收敛过程,而无(或忽视)发散过程,思维的收敛也就成为无对象的收敛。排除了发散思维,只会形成传统的、习惯性思维,使思维陷入封闭、保守、呆板之中,不利于图书馆学思维全面发展,会扼杀图书馆学思维的活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要注意把握思维发散和收敛辩证转换,即思维每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然后又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其次,发散与收敛在图书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前科学阶段,要侧重发散性思维(后期则要以收敛思维为主);在常规科学阶段,侧重收敛性思维。一句话,在图书馆学发展中,也要“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4〕。

2 研究观

“研究观”在此是指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研究方式的看法、评价。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观,即建设式研究观与批判式研究观。

建设式研究是指用创造性思维活动为某学科增加新理论、新成果的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研究方式〔5〕。 图书馆学中的建设式研究是一种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等特点。

批判式研究是指以收敛性思维活动为主为某学科评价、选择和规范理论的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研究方式〔6〕。 图书馆学中的批判式研究是一种单一性、静态性、收敛性思维活动,具有单一性、评价性、程序性、规范性、排它性等特点。

图书馆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研究观。建设式研究观认为,图书馆学的发展应由建设式研究来完成。研究者都应该为图书馆学发展添“砖”加“瓦”,有“建设新理论的责任感”,要“绕开一些一时争论不清的概念,用理论建设的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7〕。 这种研究观还认为,要建设图书馆学就要鼓励多出学派〔8〕, “通过学派建设来发展理论”〔9〕,建设式研究使图书学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 形成了多元化理论格局。批判式研究观则认为,图书馆学的发展应由批判式研究来完成。图书馆学的成熟要靠批判式研究来催化它。图书馆学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名正言顺地立于科学之林,更要批判式研究来抚育它、规范它。研究者应通过百家争鸣,经过批评、评价和选择,将众说纷纭的观点、理论、学派学说在最优化氛围中进行规范,逐步扩大共识,最终形成为图书馆学家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批判式研究观认为,批判也是一种规范性建设、标准化建设。要提倡建设性批判〔10〕。批判式研究使图书馆学理论形成一元化格局。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观也是对立统一的。图书馆学既要靠建设式研究来发展,又要靠批判式研究来完成;既要用发散性思维促进建设式研究,又要用收敛性思维推动批判式研究;既要在“建设中坚持批判”,又要在批判中促进建设。倘若在建设中忽视批判,就会造成无目标的“乱建”;反之,倘若在批判中忽视建设,也会造成无目的的“乱批”。这两种不良倾向都同样会阻碍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建设式研究与批判式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只是在图书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罢了。在前科学阶段,应侧重建设式研究(但到后期则应转向批判式研究),而在常规科学阶段,则要侧重批判式研究。一句话,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也仍要在批判式研究与建设式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这里,需要纠正一种偏差和误解,即由于中国80年代以前的批判式研究处在极“左”的社会氛围中,使得批判式研究给人一种恐惧感,因而造成反感,对“批判”产生厌恶,认为“批判”不如“建设”好,只有“建设”才能发展图书馆学〔11〕〔12〕〔13〕。产生这种认识是自然的。因为那种环境、那种批判方式,确实给人们留下了坏的印象。然而,“批判式研究”本质是好的,我们不能因为在中国那种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使“批判”遭到歪曲和污染,就一口否定“批判”,厌恶“批判”。应为“批判”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彻底肃清错误观念,大力推进批判式研究,发挥批判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3 理论观

“理论观”在此是指对图书馆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格局的看法、评价。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观,即一元化理论观和多元化理论观。

“一元化”意指“由多样向单一发展:由分散向统一发展”〔14〕。图书馆学的一元化是指图书馆学理论呈一元化状态,形成一元化格局。图书馆学的一元化理论格局表现为:有统一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等,这些理论为图书馆学家普遍接受。其特点是:同一性、规范性、批判性、统一性、单一性。图书馆学的一元化理论格局是研究者以收敛式思维为主,以批判式研究为主,通过学术争鸣、评论与评价和选择而形成统一理论规范的一种理论表象、理论形态。图书馆学的一元化是图书馆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常规科学的主要特征〔15〕〔16〕。

“多元化”是与“一元化”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是指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发展。图书馆学的多元化理论格局表现为:理论形态、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方法论体系等多元并存〔17〕〔18〕〔19〕〔20〕〔21〕〔22〕,多学派多学说并存(如有人认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至少有四大学派)等〔23〕。其特点是:发散性、多维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丰富性等。图书馆学的多元化理论格局是研究者以发散式思维为主,以建设式研究为主,通过百家争鸣、思想碰撞而形成的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百花齐放的理论局面、理论形态。图书馆学的多元化是图书馆学倘未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前科学的主要特征。

图书馆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理论观。多元化理论观认为,当代的科学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因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的潮流是多元化。而且人们相信,通向真理的道路不会只有一条。在大科学时代人们认识真理的艰巨性迫使人们由一个学派孤军作战转向多个学派协同作战〔24〕。研究者由于所受教育不同、理解问题角度不同等原因而形成认识差异,最终演生成不同观点不同理论体系〔25〕,从而出现多理论观点并存、多学派多学说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多元化理论观还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多元化是发展学术的必由之路,“是学科基本问题的本质尚未显露时期必然出现的格局”〔26〕。多元化格局为图书馆学理论界走出封闭式研究圈子提供了思路〔27〕。一元化理论观认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统一的理论规范。图书馆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统一的、规范化的。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只能是一个,只有一个理论基础,一种理论体系结构,一套方法论体系,其学科性质当然只有一种观点。这种理论观还认为,一元化理论格局的形成标志着该门学科已经成熟,是图书馆学处于常规科学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该门学科得到社会承认的首要条件。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理论观都是科学的理论观、发展观,对推动图书馆学朝健康方向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它们是对图书馆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理论格局的不同理论发展观,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过分强调多元化理论对图书馆学发展的作用,甚至把多元化看作是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呈现的状态”〔28〕,“是中国图书馆学走向明天的必然归宿”〔29〕,都是违背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因而是错误的。因为众说纷纭的多元化理论格局不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相反它正是前科学的主要特征。把多元化看作是走向明天的归宿,就意味着图书馆学永远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永远也不会成为一门常规科学,一门几代人为之奋斗并望其立于大科学之林的图书馆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一元化理论对图书馆学发展的作用,因为它同多元化理论格局一样,也是图书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将一元化“化”到底,图书馆学的发展就会只收敛不发散,只批判不建设,同样会阻碍图书馆学的发展。所以,无论过分强调哪一种理论观,对图书馆学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4 整体发展观

4.1 图书馆学发展的阶段性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是动态的,是发展着的,而且具有阶段性。图书馆学也不例外,尽管它还未走完第一个循环过程。图书馆学的发展同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轨迹: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30〕。这种轨迹表明了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那么,图书馆学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哪个阶段呢?这还得从每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分析入手。前科学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诸学峰起,百家争鸣。因为前科学多数属于表象理论,它是科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观察,用不同思路、方法研究某一事物而形成的种种认识结论,而学科基本问题的本质尚未完全揭示出来。尽管如此,这些表象理论概念十分确定而非常坚韧,以致它在百家争鸣中,批评与反驳各有其理由,各有其事实根据,见仁见智。前科学时期的争论,无论如何激烈,但是谁也不能取代谁。前科学时期的理论(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又常常表现为不确定性,即今日是这种观点(尽管此观点很明确),明日是那种观点,摇摆不定。如学科性质,今日这个人说是属于社会科学,明日那个人说是属于综合性学科,而且不稳、易变。没有形成被广大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理论规范。这是前科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回头再看图书馆学,它正如上述,目前已形成了多元化理论格局,尽管是诸学峰起,众说纷纭,但谁也不能取代谁,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规范。这种特征正是前科学阶段的理论特征。因此,我们赞同将目前图书馆学界定为仍处于前科学阶段的观点。〔31〕〔32〕〔33〕〔34〕〔35〕〔36〕〔37〕〔38〕〔39〕〔40〕

我们再分析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常规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的理论是一元化的,即有统一的理论规范,其研究对象是唯一的,其学科性质也是唯一的,其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等也都是统一的。此阶段的理论极少有创新,且很稳定,很确定。它是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对照前述图书馆学的多元化格局,图书馆学还未达到常规科学阶段。即目前图书馆学还不是常规科学。

再分析科学发展的第三至第五阶段,即“反常”、“危机”、“革命”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个前提,即都是在“常规科学阶段”之后产生的。由于图书馆学目前仍未形成常规科学,所以,尽管如某些学者所说图书馆学出现过“反常”,形成了“危机”,正进行着“革命”(所谓“由革命形成了多元化格局”)〔41〕〔42〕〔43〕〔44〕〔45〕,但透过本质看,根据这三段的前提,这些所谓“反常”、“危机”、“革命”,仍属于前科学阶段的变化。

最后分析“新的常规科学阶段”。这也有个前提,即是在“旧的”常规科学之后形成的图书馆学发展第一个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对照图书馆学目前的发展、变革,由于它根本就没有形成过常规科学,所以,目前的变化仍属于前科学阶段。但图书馆学总是要发展的,它总要向常规科学前进的,迟早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的。我们坚信,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图书馆学终究会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图书馆学家的初衷定会实现!

4.2 图书馆学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转化机制

图书馆学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历来是图书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一些文章所谈论的大都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46〕〔47〕〔48〕〔49〕〔50〕,却忽视了其外部动力机制。众所周知,任何事物(包括科学)的发展都必然有其内因和外因,因而就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之分。图书馆学的发展只靠内部动力是不能实现的,还必须靠外部动力来推动,尽管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动力要通过内部动力起作用,我们仍须特别关注外部动力。因为有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外部动力比内部动力还重要,如在中国十年动乱时期那样的社会氛围中,能发展图书馆学吗?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其外部发展动力。

图书馆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图书馆学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2)开展学术争鸣;(3)推进建设式研究和批判式研究;(4)图书馆学权威(专家)的评价活动;(5)图书馆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有科学的思维观——在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有科学的研究观——在建设式研究与批判式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有科学的理论观——在多元化理论格局与一元化理论格局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其外部动力应包括:(1 )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2)图书馆法规及其他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3)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政治的繁荣与稳定发展;(4 )社会的大力支持:需求大;予以认可;财力、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5 )学会及其他有关管理机构、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与有效组织;(6 )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与正确引导等。这样,既有外部动力推动,又有内部动力发动,两力成合力,必将促进图书馆学迅猛健康地发展。

如上所述,图书馆学目前仍处在前科学阶段,它必然要向常规科学转化。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转化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认真探讨其转化机制,以促进其加速转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它发展近两个世纪而仍处于前科学阶段,由此而产生的危机感,促使我们把研究其转化机制当做当务之急,因而责任重大。研究其转化机制,应当从上述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中寻找。实际上,通过前述,我们认为,其转化机制就是上述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前述正确、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学术争鸣、评论,经过权威认可,按照评价标准,在学会及有关管理机构支持、帮助和组织下,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宽松和宽容的研究氛围中,寻找出理论规范(范式),为图书馆学家们共同接受(认可)。这就是前科学向常规科学的转化机制和途径。

收稿日期:1998.8.7

标签:;  ;  ;  ;  

图书馆学发展观概述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