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有制的定性规定_全民所有制论文

论公有制的定性规定_全民所有制论文

论公有制的质的规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定性论文,公有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看到这一题目,有些人可能就马上会说“老套了”,经济学现在应该是大讲量的分析的时候了,还谈什么质的规定性呢?传统经济理论的一大弊端确实是缺少量的分析,但是,任何量的分析都不能离开质的前提。当前,对公有制的分析,不仅要谈量,更需要谈质。

一、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涵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现象上看,是人占有生产资料或者说人与物的关系,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即通过人占有物的关系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什么是公有制?《共产党宣言》中有一个经典性的说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所谓消灭私有制,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

公有制是作为私有制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和对立物而出现的。公有制本质上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是对一切剥削的否定。近几年来,有些学者曾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一语,引申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必须以个人所有制和股份制为基础。这真有点望文生义了。《资本论》的原文是这么讲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②]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讲的。显然,作为否定之否定阶段的“个人所有制”,已不是原来的个人所有制的含义。原来的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否定的个人所有制,按马克思所说的,是“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而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物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则是建立在“协作劳动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即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可见,所谓“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首先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也是对包括传统的个人所有制即第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在内的一切私有制的否定。因而,绝不象现在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把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说成是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合理形式。

恩格斯曾经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一语解释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马克思的原话似乎比这一解释的含义远要深刻。

马克思在许多地方都是把公有制的实现与人的个性的充分解放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的,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奴役人或者说是过去支配现在的社会,是人们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人们的聪明才智难以得到充分施展的社会;公有制的社会则是人支配物或者说是现在支配过去的社会,是人们的个性和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公有制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了一切人和整个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的充分解放,个人才能的充分施展,或者说个人对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占有,这可能才是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

公有制的含义,不仅在于消灭剥削,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大的社会生产力总量,比私有制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一些生产力并不是最发达的地区首先建立的,因此公有制首先提供的只能是比资本主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社会主义传统公有制形式评析

应该说,肇始于苏联,后为东欧、我国等仿效的传统的公有制的模式,包括公民所有制或者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或者合作制等形式,都是根据马克思的基本意思而建立的。那种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讲过公有制或者说国家所有制”等说法,不免有点强词夺理。

传统的公有制形式曾经有过它的辉煌。在30年代,公有制的苏联经济发展已引起世人瞩目。在1929—1938年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3.77倍,而同期的美国工业产值只增长了12%,德国增长25%,日本增长65%,英、法、意等国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28%、30%和40%。我国在50年代,公有制经济同样取得了极其迅速的增长。在解放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农业以年均14.1%的速度增长,工业以年均39.8%的速度增长。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以年均18%、农业以年均4.5%速度增长,都是当时世界各国所罕见的。

传统的公有制形式为什么能有如此辉煌的一段历史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公有制形式中包含着公有制最本质的属性,即在否定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公有,使广大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奴役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出一种极其巨大的自觉劳动的热情。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或者说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就是在30年代的苏联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我国的郝建秀、王崇伦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也产生在50年代;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于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而难以自拔,从而,更显现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其宏观的计划调控的巨大优越性。

那么,传统的公有制形式的辉煌为什么只是持续了一段时期而难以长久呢?问题在于,包括苏联和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而相应地所形成的公有制形式却又完全遵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构想,基本上是要求尽快建成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于是,就必然会出现公有制形式和内容的矛盾,甚至是某些变形。

理论上和政策上要求全民所有制纯而又纯,而实际上全民所有制一开始建立时就不是纯粹的。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不存在整个社会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全民所有的状态,即除了归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归不同的小集体甚至个人所有。并且,社会的不同个人同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也不一样,如城市居民与全民财产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人进厂劳动,而农民与全民财产的关系相对疏远,一般无权进国有企业劳动。所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处在不纯粹、不完善即全民不全的状态。

明明是不完全不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却偏偏要采取完全的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方式,这更是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的矛盾所在。

作为全民所有制的运行方式,作为主人的劳动者当然是人人都得有劳动的权利,但是,落后的生产力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不足,在全民企业内必然出现,“三个人饭五个人吃”的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或者说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这不能不是长期来全民所有制经济范围内流行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民所有制的运行方式,物质激励事实上被否定了,精神激励成了唯一的激励方式。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不富裕,使劳动远没有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而首先仍是谋生的手段。如果说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初,劳动者翻身解放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热情能够成为当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时间一长,“大锅饭”的分配方式,特别是否定物质激励原则的单一的精神激励,最后必然会严重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并成为微观企业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民所有制的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运行原则被否定,代之以完全单一的计划体制。原以为高度的集中的计划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无政府的混乱,带来社会宏观经济的高效益,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生产力的多层次、落后和复杂性,由于受经济管理水平的制约,却不断发生计划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瞎指挥,并带来多次严重的“有计划的混乱”,造成宏观经济方面严重的低效益。

60年代以后,可以说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都陷于困境之中。而另一方面,从30年代大危机中复苏过来的资本主义世界却调整了自己的经济政策,即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政策转变为崇尚凯恩斯主义的有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加上充分利用当时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所以,五六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相应地更衬托出这段时期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中的问题。

从简短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历史上的一度辉煌,反映了公有制本质上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后来的问题反映出公有制经济本身的不完善,即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早在五六十年代,南斯拉夫、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公开提出经济改革的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几点要义

当前,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改革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环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一是社会生产力还并不发达,处处呈现出从自动化、机械化到手工畜力多层次性的特点;二是社会财富还不富裕,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不充分,大批劳动力还难以做到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三是劳动还不能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而首先仍是谋生的手段。在这样一种生产力或者说经济环境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必有它的一些特点。

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统括一切。与多层次社会生产力结构,特别是与生产资料严重不足这一特点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不能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一种多重结构,即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必然会有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不是纯而又纯的。它既有全民所有制经济,也有集体和合作经济。即使全民所有制经济,不仅可能与其他经济形式互相渗透联合,其本身由于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从而实际上也有中央政府或地方所辖的区别。

公有制的不完善和不纯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与此同时,千万不可忘记公有制该有的地位及其本质特征。

公有制占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包括其初级阶段经济在内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如果在国民经济中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了。所谓公有制占主体,首先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等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必须占绝对的优势。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全民所有制经济或者说国有经济占主导,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又一条根本原则,而且是更重要的原则。全民所有制或者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果说国有经济不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原则也就难以贯彻和实现了。所谓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经济必须掌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和重点产业;二是必须掌握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产业;三是必须参与市场广阔的竞争性产业;四是必须对其他经济形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支配性的影响。

在研究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时,有一个争论性的问题即国有经济活动范围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国有经济的活动范围应限于那些基础性的产业和公益性的产业,并迅速从竞争性的产业中退出来。这是一种危险的建议。如果真的这么做,那末我们的全民所有制和国有企业只能沦为给各类私营经济打工,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无异,而丧失了社会主义的应有特点。此类观点的一个前提是,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没有效益,从而还不如将竞争性行业拱手让出。这就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有没有出路,公有制是不是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了。由于篇幅所限,同时本文主要也不是从这方面加以展开,因此只想在这里讲几个基本观点:一是改革至今,已有相当一批企业,而且是在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生命力之旺盛、发展速度之快,绝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二是当前国有企业总体情况之欠佳,主要是由于与历史的重负和改革的不到位有关,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的长期滞后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从而,只要在改革中动真格的,包括政企分离、企业破产、干部体制改革真正加大力度,我们的国有经济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显得虎虎有生气。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所有制是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的根源,从而提出废除国有制而改革为社会所有制。这其实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相当陈旧的观点了。当年的南斯拉夫曾以社会所有制来替代国家所有制,但是这种社会所有制究竟是什么,尽管许多文章和书籍都作过不少解释,可是始终没有能说清楚,连南斯拉夫学者最后都讲不清楚。实际的情况是,在社会所有制的名义下,运行的是企业所有制和区域所有制的产权规范,这也是当年南斯拉夫中央缺少经济权威的主要原因。在国家还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国家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全民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除了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形式。至于国有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那是属于改革的问题和内容,而绝不可因噎废食。

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它对其他经济成分所产生的主导影响。就以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来说,尽管也是公有制的重要形式,但是却又处在极其复杂的状态之中,有的以股份合作之名,实际上却又是大量地雇佣其他劳动者的经济;有的虽也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农村区域性的集体经济形式,但已大量雇佣来自其他区域的劳动者,从而,雇佣劳动实际上已成为其收益的主要来源;不少小规模的合作经济已完全是按照市场原则来从事生产决策,并常常因此而陷于生产和流通上的盲目性。这就意味着,只有依靠占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正确引导,包括市场、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引导,才能确保众多的集体和合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它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至于全民所有制和国有经济对非公有制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那就显得更重要了。

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全体人民是社会也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

四、经济的高效率是公有制的本质反映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否定公有制特别是否定全民所有制的论点,其主要依据是认为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缺乏效率。这如果不是抱有成见,也必是一种出于近视的误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公有制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更是多次谈到,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是新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由于苏联以及以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太发展或者说社会生产力并不太高的国家中产生的,因此,首先提出的任务是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速度,再逐渐形成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无论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是现在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反映。

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效益?一是在公有制所包含的共同利益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经济的计划性。尽管传统计划体制是脱离社会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造成我国经济低效率的一大原因,但不能因此否定社会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当前,市场机制作用不足、计划机制影响乏力,宏观调节机制中某些真空,可能正是体制转轨时期的一个特点。因此特别需要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有机结合。二是公有制所拥有劳动者的主人翁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自觉劳动的积极性,并形成企业良好的微观经济效益。

前面已经谈到,由于公有制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这不能不是公有制经济本质作用的反映。以后的问题主要与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上的片面性有关,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都出现了相当的偏差。改革正是为了纠正和摆脱这一体制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在承认当前是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仍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领域开始出现了巨大变化,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效益。宏观领域由于市场机制的介入,其效益也开始有所提高。这些都显示了改革的市场效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其实质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并存。在两类所有制的并存中,究竟是公有制制约和影响私有制的发展,还是私有制制约和影响公有制的发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理论上,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和坚持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显示了私有制经济不断冲击和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事实,不仅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在缩小,公有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不断流向私有企业,而且,在企业运行机制中反映公有制本质属性的内容,在某些公有企业中已很难寻觅。

公有制的改革,包括全民企业的改革,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导向。市场机制使公有制企业开始自主和具有活力。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不仅公有制企业适用,更是私有制企业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天生的市场经济派,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公有制经济不能离开市场机制,但是也不能单靠市场机制。如果单靠市场机制,公有企业的效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作为天生市场经济派的私有企业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有企业必须构筑自己科学而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即有市场机制内容又有反映公有制本质要求的双重运行机制。当前,国有企业中的问题,既有市场机制运用不充分或者说改革不力,也有公有制本质机制的探索和运用不力的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普遍滞后、多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在发展市场机制的同时,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包括高扬社会主义的责任性和精神因素的力量,实是大量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重新振兴的重要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从领导到工人一定要有一点艰苦创业和奋发拼搏的精神。深信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必定能克服困难,向前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论公有制的定性规定_全民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