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参与促进有效交流初探——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策略研究论文_张志平

身体参与促进有效交流初探——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策略研究论文_张志平

◆ 张志平 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 山西 太原 030027

摘 要:核新素养下的课堂,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下的积极思维中交流为主的课堂。而有效的交流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关注也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表面的互动。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课堂,学生身体的参与将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和表层的交流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流动和有效交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尝试中,对提高交流效果提出了一些实用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身体参与 有效交流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最普遍的一种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却较为常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探究中,努力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当具身认知的理论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我对学生体验的,更主要是当下的身体带入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结合课堂教学对促进有效交流进行了思考、实践。

一、当前语文课堂中交流的困境

1.少数人参与的“师生交流”。我们努力地改变着“一言堂”的局面,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课堂讨论。但是,课堂交流的主体,常常被班里反应快,擅长表达的孩子们霸占,更多的孩子只能在他们的侃侃而谈,积极参与的表达中静坐。慢慢的好多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反正有人会说,我也就不用着急思考了,于是课堂由“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即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些,经常去引导多数同学积极发言,等待更多的孩子举手,能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的孩子也达不到一半,更多的依然处于被动接受。

2.看起来热闹的“小组交流”。那通过“小组交流”是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呢?当然效果会好很多。对于我们的大班容量,四人一个小组,一般会分为十二个左右。当遇到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开始讨论,教室里看起来的确十分热闹。但当我们走近听,依然会存在各说各话的现象,在最终汇报时依然是少数孩子的思想代表了小组孩子的想法。而且,这样的小组学习也不能一直在课堂中使用,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每个人都作为主体参与课堂的。

二、身体参与促进有效交流的理论基础——身体、思维及语言的关系

反思我们的课堂,受传统课堂的影响极为深刻。一直以来,插秧式的座位排列,高一级的讲台、讲桌的设置,呈现在我们头脑中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作为“脑部人”的学习为主。虽然,教改多年,我们也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变革,也在努力改变座位的摆放,但是一直缺乏对学生身体在课堂交流中作用的认知,也即“离身的教学方式”注定了学生“离身的学习方式”。

作为具身思想开创者的海洛·庞蒂认为,身体分为两类:客观身体和现象身体。客观身体是指生理上存在的身体;现象身体指的是经历过社会的经验的身体,这两种身体都是不可复制的,是需相互作用方能更好地认知事物的。而我们的课堂中,需要看重这两者的结合,受到重视的应该是当下的身体。

从心理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具身思想可追溯至杜威和詹姆斯的机能主义。杜威指出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更是直接提出了身体在心智形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环境对身体的刺激,生理上才会发生反应,从而达到情绪的体验;此外,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着重分析了人质和其他高级心理机能对外部活动的依赖性,这些观点都促进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的形成。思维的产生,一定会在身体活动的背景之下产生,课堂中的思维活动也同样依赖身体的活动。

近些年,具身认知这门科学已经证明了头脑的运作和身体的感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门科学为我们进一步阐述了身体对于我们的头脑造成的强大影响。脖子以下进行的动作会对脖子以上进行的思考及表达造成强烈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身体和头脑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个过程,是从思维到语言和从语言到思维的连续往复运动,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身体的参与。语言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还是身体的参与,身体在语言的表述中始终处于“动起来”的状态。比如面对一个陌生的词语——“面面相觑”,如果我们只是概念的直接讲授,孩子们的接受会是被动甚至无效的;如果加入身体的感知,在一个情境的描述中,他们互相无知地看看。这样的一个行为记忆就会留存在他们的大脑中,然后作用于语言,表述出来。同样,阅读一段文字,如果只是静坐朗读,他们的思维也会是停滞的,没有形成思维流动,语言的传递也是生涩的,无法形成主动的思考。如果能加入恰当的表情、动作的就会刺激他们的思维及语言的运动。正如一个孩子对于看图演戏的反应早于对物件叙述的反应一般,而且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中,对他的对话者不感兴趣,不期望任何回答,而且甚至往往不关心是否有人在听他讲话,身体的运用才能促进形成社会化的语言形式。

语言理解为一种动作在精神上的模拟,使用的工具就是负责我们真实行动和观察世界的大脑系统,这也就意味着词语能唤起动作,与此同时,执行相应的动作。当学生把文章中的人或者物的身体“嫁接”到自己的身体上,思维及完成转化,然后再去进行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活动,他们就会在当下的交流情境中完成倾听、思维、语言的表述等活动。而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会在轻松的情境中,完成交流的碰撞,从而形成有效的交流。

也就是说,如果把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能够将学生的身体与思维的流动及语言的表达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促进有效交流。

三、身体参与促进有效交流的课堂实践——具身认知理论在课堂中的运用

1.结合教学目标、情境相融的身体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倾听”。有人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节优质课是由多向的、多方式的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构成的。有效地倾听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小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据有关研究统计,5-7岁的孩子持续注意的时间平均为10分钟左右;7-10岁的孩子经过较为科学的训练能提高到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孩子能保持在2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要想营造有效交流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整课堂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倾听十分重要。

脑科学的理论也强调,20分钟静坐不动,大脑就会慢性缺氧,孩子们尤其需要给大脑补充氧气。于是在课堂教学到20分钟左右时,我们尝试加入课中操,让孩子们动起来。

一年级刚入学三个月的孩子,在接受过一定“坐如钟”的训练后,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做好听课持续20分钟左右了,但是在课上到23分钟时,有实在难耐的部分孩子开始扭动身体,左顾右盼。识字、读文的环节也基本进行过后,教师开启了课中操。

案例一:《明天要远足》部编版教材第一册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远足?生(异口同声):想!师:那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去远足!(多媒体播放《郊游》音乐和海边美景图片)我们手拉手,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生一边拉手,一边随意观看。师:(音乐结束)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试着用“那地方的***,真的像***说的,那么***吗?”大部分孩子的身体又重新坐直,眼睛也投到大屏幕上,开始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从随后的回答中我们却发现,刚才的环节,孩子们的身体活动了,但是对“对象”的关注不足,所以PPT图片的切换播放并没有刺激到孩子的大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们对刚才的课中操做了调整:师(PPT播放,音乐响起):我们一起去远足!仔细欣赏,一会儿我们要交流,谁最会捕捉美景。生:(双臂有力地摆动,眼睛随着老师的指点,同学的交流关注大屏幕)师:现在你们最想和小伙伴说你看到的什么美景呢?出示句式“那地方的***,真的像***说的,那么***吗?”孩子们的交流就出现了热烈的状态。

对比调整前后的课例片段,我们发现,将学生“当下的身体”带入课堂,如果只是单纯地活动生理的身体,并不一定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无效的活动,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指向活跃,却无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与教学目标、情境相融,身体参与的课堂活动、全体学生“真实身体参与”的活动合理运用,能达到调整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以保证有效的倾听,并以此作为有效交流的前提。

2.身体参与促进有效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表达。思维是语言的再现,没有思维的言语不是言语,没有言语的思维也不存在。课堂中的学生,本身就被限制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如果不关注他们身体的当下,那他们的思维也会受限,语言的交流也就不会真正形成。以“生”为主的课堂需要将“学”放在首位,“学”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大脑的参与,还应该有身体的参与才是完整有效的。

(1)情感词体态语展示提升理解表达。久坐无创新,动起来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有益于解决问题,甚至还能增加思维力,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运动的不仅仅是头脑,还有身体。课堂教学中适时解放孩子们的身体,而不是要求始终端坐。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部编版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要认读、理解并运用一组ABB的词语。读熟之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选择几个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制造词语所表现的情境,“静悄悄”,全班孩子集体禁声,身体微缩;“兴冲冲”,孩子们站起来仰着头大踏步向前;“懒洋洋”,瞬间躺在椅子后背,一副树懒的样子;“乱糟糟”,甚至有孩子把桌子上的东西马上胡乱摆放。然后在说一说的环节,孩子们就完全能够自如地运用了,并且因为刚才的共同经历,每个孩子的身体都具有相同的“情境性”身体,身体成为学习的工具,这时适时引导孩子们结合刚才的体验来进行小组交流,自然会形成真实有效的交流。

(2)身体参与情景再现提高表达。解放身体真的就在解放思维。习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们努力创设一些静态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寻经验的身体,然后再拉回写作的现场。孩子们在这样的转化中,有一部分能够建立联系,但是依然会有一部分孩子说:“我还是什么也想不出来。”同样在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件高兴的事情。其实每个孩子一定会有高兴的经历,但是过去的身体无法马上与现时的大脑对接。于是我设计了一起玩个好玩的游戏的环节,所有孩子参与“掰手腕”的游戏,两两对决后选出两名孩子在全班孩子面前比赛,随时请孩子们说一说他们看到的比赛选手的状态。孩子们的身体有的趴在桌上,有的站起来,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那种高兴溢于言表。接着,他们互相讲述,限时完成习作。除去一部分孩子依然愿意写他们曾经的经历(大部分是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另外大部分愿意将刚才的经历和描述写出来。

(3)身体参与情境模拟提高表达。阿特·格伦伯格一生都致力于理解学习的精神原理,他认识到交互阅读课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在学习《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我创设了多层次讲述故事的教学活动。讲故事一定要站到讲台上,第一个孩子拿着书顺利地讲完了故事;第二次讲述孩子们自然地加入了动作和自己的想象,尤其是当讲到小刺猬偷枣后,“它从树上重重地摔下,屁股都快裂开了,不过看这满地的‘猎物’不管了……”他边说边拍拍屁股,加入“归拢”“就地打了个滚儿”等动作,孩子们哈哈大笑,所有的词语和句子都理解了,并能熟练运用。格伦伯格在他的实验中演出句子会让孩子对于故事的理解提高50%以上,而且会记住更多的细节。因为这样的经历促使孩子的大脑像富有经验的读着那样模仿,表演出阅读课上的内容会帮助孩子把词语和他们周围的世界相联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运用交流,活动的创设更多会调动孩子们身体的参与,孩子们会乐于参与,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教学目标。

(4)身体参与情境创设提高交流。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建议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身体参与,在第五册《掌声》一课课后第三题,是这样要求的: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么讲?这时,其实就是用学生自己的身体代替英子的“身体”,借助全身心的移情,实现理解、运用语文的目的。第二题是理解英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们交流到“为什么英子会眼圈红红的?”“为什么英子要留下眼泪?”好多孩子似懂非懂,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这时,我想如果孩子们真的走进了英子的内心,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于是,请他们再默读课文,然后跳过所有的表象交流,直接把自己当做英子讲一讲这一个故事。

师:现在请“英子”来讲故事,然后你们可以提问。生:我叫英子,因为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所以腿脚落下了毛病……当她讲到自己的犹豫时,自然讲述着:“我害怕同学们嘲笑我,可是我又是多么渴望友谊,多么希望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同学们点着头,继续专注地倾听。生:“当我终于站定,教室里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教室里也想起了同样的掌声。师:“英子,你为什么流下了眼泪?”全部孩子们齐声回答:“是感动的!”问题根本不用纠结,他们自然理解了。生:第二次掌声响起,我想同学们不仅没有嘲笑我,还给了我赞扬,给了我勇气,我深深地向他们鞠躬。

这个环节的交流完全是孩子们自发的,走进了英子的内心,运用了恰当词语、表情讲述着英子的故事。

四、研究小结——身体参与可以促进有效交流

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的身体当做学习认知的主体,将学生当下的身体带入交流情境时,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态势。

首先课堂会在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他们会是学习的主体,会更为主动地倾听;其次,交流的过程也会是积极的、互动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再次因为身体的代入,对于难理解的问题就会顺畅很多,走出学习语文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拓展到迁移运用的层面。

身体及身体的体验是语言的基础,用身体来认知,用身体来想象,用身体来思考与行动,语文课堂的交流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梅洛·庞蒂 姜志辉 译 《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38-540。

[2]西恩·贝洛克 李盼 译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身体和行为》[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列夫·茨果斯基 李维 译 《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5。

[4]闫旭雷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梁淑琴 秦葆丽 浅谈互动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8)。

[6]张新明 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2017,(6)。

论文作者:张志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身体参与促进有效交流初探——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策略研究论文_张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