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发展与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专科论文,学位论文,层次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社会的变革必然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学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则体现出社会对高等教育水平、结构及人才规格变革的要求。在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不断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断分化,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构成的阶梯体系。与此相适应,学位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分化,目前在专科层次设置学位的国家越来越多。本文对世界各国(地区)设置这一层次学位的状况作一介绍和概括梳理,以期对我国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启示。
一、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与发展
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所设置的学位,是一些国家设置的最初级学位(注:这里的“最初级学位”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低于学士学位的一级学位。),名称有“副学士学位/协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准学士学位”(日语,Jun-Gakushi)等,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名称是“副学士学位”。它可作为终结性学位授予两年制高等学校(如美国的一些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或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日本及中国台湾),亦可作为一种中间性学位授予在攻读学士学位过程中完成2~3年学业的学生。概括而言,它是授予完成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学习任务的毕业生的学位。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设置这一层次学位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泰国、菲律宾、黎巴嫩、巴林、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等。本文把此层次学位设置及发展状况归结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概况:美国一枝独秀
在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立学位的做法始于1873年英国达勒姆大学成立的物理科学学校(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给予的自然科学协士,表示完成了两年的修业[1],而这一学位真正得到发展、完善却是在美国。美国这一层次的学位为副学士学位,当时其副学士学位在世界上可谓“一枝独秀”。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副学士学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是紧密联系的。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在政治上使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美国从蓄奴制国家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国家;在经济上使美国工农业出现了大飞跃;同时,欧洲新移民大量迁入,美国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随着其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大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国社会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急剧变化引发了“一场教育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美国许多大学校长陆续为改革大学体制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应该把属于中学教育性质的大学前两年的任务交给中学来承担。”1892年,威廉·哈珀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把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专科学院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则进入大学学院学习。他指出:“那些天生不适合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而不失脸面地终止学习。”1896年,专科学院和大学学院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 College),1899年把发给在初级学院完成两年学业的证书改称为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副学士学位这一称谓由此诞生。初级学院经过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即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它逐渐成为美国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2001年的统计,目前全美的社区学院共有1132所,其学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4%[2],这与副学士学位的设置、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关系。
(二)20世纪末以来的设置状况:各国(地区)方兴未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潮,引发了高等专科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地区)在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以设置学位来规范办学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在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置一级学位。
1.英国
由于英国长期坚持高标准的大学学位教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存在可以与美国或欧洲大陆相比较的独立的高等专科教育。它的高等专科教育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由高等教育学院、多学科技术学院和被称为第三级学院的教育机构构成。虽然它晚于其他欧美国家,但高等教育改革大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其规模扩充的速度引起世人关注。1997年7月,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在迪尔英(Ron Dearing)爵士的主持下发表了一份关于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增加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报告,一般称为“迪尔英报告”(the Dearing Report)。之后,教育和就业部(DFEE)在2000年发表了设置基础学位的建议。2000年2月15日,教育和就业国务大臣大卫·布伦基特在格林尼治大学正式公布了政府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即基础学位制度。同时,在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征求意见之后,基础学位制度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基础学位的正式招生已从2001-2002学年开始[3]。
2.中国香港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高等院校的数量和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大学层次的入学人数已占17~20岁年龄组的18%。2000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要在十年时间内将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关年龄组的人数比率从当时的30%提高到60%。为响应政府号召,一些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部门,如香港大学(HKU)和香港浸会大学(HHBU)等都在2000年秋季学期开办新型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由于对副学士学位毕业生需求极大,所有由大学资助委员会(UGC)资助的院校都于2001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副学士学位课程。副学士学位在新的质量框架提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4]。香港设置副学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学后和亚学位(sub-degree)层次教育中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使学生为工作、闲暇、继续教育、成为良好的公民等做好准备。
3.中国台湾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影响下,中国台湾自1974年起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增设大专院校,由1950年的7所增加到2002年的159所[5]。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对修完大学两年学业授予学位的呼声日益强烈。1991年3月,台湾“教育部”在“修订完成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提出了增设“专士学位”。1993年2月22日台湾“教育部”通过了“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送交台湾“行政院”审议。未来的台湾学位等级将增列“专士”一级,学位等级将成为专士、学士、硕士、博士4个等级[6]。但“专士”这一级学位仍迟迟未设立,因为许多学者认为,“虽然专科与本科的毕业学分差别不大,但两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和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不应授予学术学位。”[7]此后又经过几年的争论,台湾“教育部”于2004年1月14日颁布授予副学士学位,自2004年1月16日起执行。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自1990年统一大学学制后,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相当于大专的高级文凭和文凭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更加注重开展教育输出业务和学位国际接轨的改革,从2004年4月1日起,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QF)中新增加了两年制高等教育的副学士学位,它是与高级专科文凭并列的学历资格[8]。学生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入读本科课程,或者入读高级专科文凭课程学习。澳大利亚的副学士学位与高级专科文凭相比,更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以上是一些主要国家(地区)的设置情况。此外,日本、黎巴嫩、巴林、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也设置了此类学位。
二、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比较分析
1.招生逐渐放宽要求,大多实行开放录取的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高等专科教育机构的招生越来越放宽要求,实行开放录取的办法。美国98%的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型的招生录取办法,没有入学考试,也不必一定具有高中毕业学历,年满18岁的公民都可以入学。对于高中成绩或分数较低的学生来说,副学士学位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迎头赶上的机会[9]。在英国,其基础学位的招生也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只要有经过确认的学习经历即可,不管其学习经历是在正规学校中还是在工作场所中获得的。在香港,高等专科教育机构的原则是宽进严出,但高等专科教育机构有最低入学标准,其标准是A水平(A Level)或相当数量的AS水平(AS Level)的科目,同时,学生要通过5门会考科目(包括英语和汉语)等。在澳大利亚,高中毕业生、取得预科证书或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的人都可到高等专科教育机构就读。
2.学位一般分为职业学位和转学学位两种
从学位的用途来分,此级学位分为职业学位(Occupational degree)和转学学位(Transfer degree)两大类。在美国,职业学位是以职业为主的学位,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训学生学习特定的职业,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立即就业做准备。转学学位是朝向学士学位的第一步,它为学生转入到学士学位课程做准备。英国的基础学位大部分属于职业学位,其课程突出各种技能训练,它的目标定位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准专业人员上。香港有两种副学士学位课程,一种叫做“宽基础”课程,一种叫“职业导向”课程。“宽基础”课程注重知识的广度,并为学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准备。“职业导向”课程尽管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但主要是在技术、职业层次上与具体工作相联系[10]。相应地,其副学士学位也有职业类和基础类两种。在澳大利亚,拥有副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入读本科课程,或者入读高级专科文凭课程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属于转学学位。此外,也有学生获得直接参加工作的职业学位。
3.学位课程丰富多样,并注重社会需求
在美国,副学士学位的课程一般与社会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其课程领域有农业和园林、艺术和设计、商业管理、通讯、计算机、工程技术、卫生保健等等,这些主要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但也有一些基础性的,如加州河滨社区学院(Riverside Community College)提供人文和艺术、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副学士学位课程。在英国,由于其基础学位课程是定位在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准专业人员的,所以其专业和学科领域充分考虑到雇主的需要,基础学位课程的主要专业领域为信息和通讯技术、工商管理和健康等,另外还涉及部分人文学科。在香港,副学士学位课程含有广泛的普通技能和广阔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英语、汉语、计算机技能、人际沟通交往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般技能以及艺术和人文、科学和技术、价值观教育等广泛的基础知识。在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课程更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手工操作技能的培训成分较少。
4.学位主要由提供此级学位的学校授予,有些国家还设专门机构
学位授予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承担这一层次任务的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和短期大学、专科院校以及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和部分本科院校;二是专门设立的学位授予机构。在美国,此学位的授予主体是承担副学士教育的院校:四年制高等院校(修完前两年课程)和二年制的初级、技术或社区学院(修完全部课程)。在英国,其基础学位计划主要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并与各种进修教育学院建立联盟,开展合作。在香港,所有由大学资助委员会(UGC)资助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8所院校都有权授予副学士学位;另外,二年制的社区学院也提供副学士学位课程和证书课程。在澳大利亚,大学和其他有权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的院校以及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和注册的培训机构(RTO)都有权授予这一学位[11]。在日本,除短期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可授予准学士学位以外,还可由专门学位授予机构来授予学位。1991年修改的《国立学校设置法》创设了一种学位授予机构,它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满足条件者授予准学士学位[12]。
5.学位授予不是随意的,它有一定的标准或要求
并不是每一位进入高等专科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位,各国(地区)对此类学位的授予均有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在美国,一般而言,副学士学位都需要学生成功地完成约60个学分,也可以转换成约20门课程[13]。在英国,为了确保其高等教育质量,对学生修习基础学位的课程的学分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课程修业年限定为二年(240学分),但不一定必须在两年学完,学制有较大的弹性。在香港,副学士学位的全日制课程至少开设两个学年,每学年授课时间不少于450小时。按照“每学分15小时”的要求,每学年至少应有30个学分的课程。总之,学生一般要获得60学分才可被授予副学士学位[14]。日本的二年制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原则上必须至少在初级学院学习两年,并在此期间至少获得62个学分才可获得副学士学位;三年制初级学院的毕业生要至少完成三年的学习并获得93个学分方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必须至少学习五年并至少获得167个学分方可获得副学士学位[15]。
三、结语
从各国(地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与发展来看,学位的设置一是与本国(地区)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有关;二是与本科层次以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相关;三是与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相关。美国19世纪末出现的副学士学位,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所带来的社会一系列变化直接相关。这些变化导致了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开始得以体现,从而导致初级学院的诞生以及副学士学位的确立。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60年代对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又激发了国际对短学制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引发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高潮,从而大大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的需求,更好实现国际交流与接轨,各国纷纷设置这类学位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由于各国(地区)学位制度的传统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至今为止,正式设置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国家(地区)还不是很多。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一些国家没有设置此类学位,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终身化这一相同的发展背景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例如俄罗斯、法国都纷纷出台了大力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政策,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规范设置高等教育二年制文凭或证书的课程,使之更好地与国际交流和接轨。可以预见,这一层次学位的设置必将成为国际共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