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变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变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轨迹论文,模式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12)7-0064-05

“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1],常常作为一种认识或实践方法的规则表现出来,主要包括所适用的环境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方法是人们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因为实践目标、环境条件、现实问题的不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方法模式。方法模式转换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能力提高的标志,既包括方法体系中方法类型、总数的调整和增减,又包括方法实践中不同类型方法之间的相互搭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所坚持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由特定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并反映特定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征及要求。纵观建党9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围绕方法模式的转换实现跃进和发展。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和经验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服务革命战争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赢得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全部工作都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目的,以服从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为核心,以宣传和鼓动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为手段的方法模式,这种方法模式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立即面临着繁重的群众动员和教育任务,以及如何争取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教育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办进步书社,开展反帝反封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早在1921年秋,党就在上海组建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并首批出版了包括《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15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书籍。二是开办马克思主义大学或与国民党大学合作,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大学中设置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课程、开展时事报告会等方法,在国民党大学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开设政治教育课程,建立学生群众组织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三是组建、整合各类青年组织,扩大党在学生中的群众基础。1921年11月,张太雷整合全国各地青年团组织,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发行出版了《先驱》杂志;次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1月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以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短期培训式大学”[2]为依托,开展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授方法,课堂考试、实习锻炼的成绩考核方法,领袖讲演、支部小组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方法。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飞跃,开辟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实现了从以服务革命战争为特征的方法模式向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的历史转换。与先前的方法模式相比,新的方法模式既保持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方法模式的优良传统,又强调在党掌握政权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制度化,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社会实践和青年特点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与教学业务相结合,形成了渗透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座谈会、时事报告会、讲演会、晚会、军事操练、话剧、壁报、漫画图片等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及社会主义改造,将劳动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阶级感情;与青年特点相结合,鼓励学生把专业学习、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与课外活动、文娱活动、劳动实践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建立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党委为领导,以学校行政为主力,以政治理论课为渠道,青年团、学生会积极参与、分工协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1952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制度。三是明确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系统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提出凡属人民内部矛盾,须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强调不许用对敌斗争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政治问题,不许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解决世界观问题和学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党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左”倾,这种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逐渐呈现出极端化政治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

(三)改革开放时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也开始从服务巩固政权转向了服务经济建设,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机制建设、载体建设为主线,典型教育、实践教育、渗透教育等方式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模式。这种方法模式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方法模式的优良传统,延续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方法模式的正确做法,摒弃了极端政治化方法模式打倒一切的错误。1980年之后,随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第一机械工业部、全国机械工会和《光明日报》发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凡属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服之以理”[3]363,在理论教学方法上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坚决克服‘注入式’教学方法”,并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研究。[3]412-4131984年之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人们开始重视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3]463-466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德育工作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生活实践及学校教育管理结合起来;[3]518-519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在总结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括为相对完整的9项原则体系。[4]迈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以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标志,党和国家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管理、住宿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青团建设、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等问题,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则做出了详细阐述,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新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经验规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集团根据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形成他们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成为他们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的工具手段。因此,围绕一定社会或集团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适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同样,服务中心、围绕大局,既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基本规律。建党90多年来,党的中心任务大致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5]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6],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演进。围绕这一演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具体实施都发生了深刻转换。在思维方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从着眼服务革命战争、服务巩固政权,突出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的思维,转向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调和平稳定、团结统一的思维;在价值取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从革命战争年代与政权巩固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调“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集体主义价值,转向了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促进个体与集体协调共进的共生性价值;在具体实施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常常采取的暴风骤雨式群众运动方法,转向了改革开放时期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的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根据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展开

恩格斯说过:“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7]只有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使历史结局与人们预期相吻合。历史证明,每当我党能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会得到较快发展,实施成效也会格外显著,反之,就会障碍重重,成效也将大打折扣。由于党科学把握了中国革命“分两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规律性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教育与革命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原则,有力动员和团结了广大青年学生,使之成为了反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由于党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等一系列新的方法原则,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反之,由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偏差,错误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思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界定为敌我矛盾,用粗暴批判、串联游行、体力劳动取代正常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极大破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实施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基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着眼培养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而展开

重视和关注青年并将青年视为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对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给予了格外关注,强调要警惕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毒害和影响,指出“首先是‘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其次是工人,尤其是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巴黎工人,他们不自觉地强烈地倾向于这堆陈腐的垃圾”[9]。列宁也曾明确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0]。回顾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党始终把大学生群体作为事业兴旺发达可信赖、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并按照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青年学生称为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的“先锋队”,认为他们“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同时又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11],于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我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先后提出了“四有新人”、“四个统一”、“四个新一代”等培养目标,并形成了许多新方式新方法,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的转换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发展趋势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换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应围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展开。这是因为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心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由原来的“实践运动、思想体系、社会制度”拓展到了“思想体系、运动、制度与价值观”的综合[12],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兴国之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央多次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中自然要包括对现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实和调整。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抓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这条主线,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

具体来说,要统筹好以下三组关系。一是统筹好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化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应努力实现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换,以不断增强大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驱力,有力激发大学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精神需要、外化为实践规范、固化为行为习惯。二是统筹好表层生存需要与深层生命追求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应始终着眼大学生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学生生活资助、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又要不断强化价值唤醒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高尚人格与优良思想道德行为的崇敬效仿,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受助”到“助人”的精神跃进。三是统筹好学生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应坚持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之能够自觉将人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信心。

(二)从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出发,集中体现“两个统一”

一是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一元主导、多样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多样发展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化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继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经验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做法,吸收相关学科的方法论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元主导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应着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充分运用那些长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战略地位、发挥主导和统领作用,以培养先进群体和未来精神品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点的方法或原则。此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二是分化与综合相统一。分化与综合交互作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发展趋势。分化是指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择业教育、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领域的固有特质及教育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综合是指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化的整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为基础,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化实施,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方法与大学生日常教育方法相综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的定性管理方法与定量管理方法相综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的调节预测方法与信息分析方法相综合。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纵深发展。

标签:;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变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