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有效地缓解城市雨水排水能力弱导致的内涝和污染问题。我们引用了“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不仅仅将排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结合蓄水和净化等功能。从而将城市中的雨水变害为宝,不仅能够降低路面的污染,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从而打造出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本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理念是有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并对内涝防治、径流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进行统筹考虑,其不仅能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目标。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市政道路工程的作用,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的优势
1.1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
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以及道路渗透能力不佳,使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因此,要求相关管理人员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充。
在传统道路系统中,由于快排观念的影响,使雨水往往经过排水系统进入江河、湖泊,大部分雨水都被迅速排出,雨水无法得到高效利用,地下水也得不到及时补充。在海绵道路中,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到地下,并通过逐层筛选、过滤,最后使地下水获得有效补充。
1.2改善环境
雨水对道路的冲刷会为江河、湖泊带来大量的垃圾、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等,这会造成一定的径流污染。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缓解该问题,道路能将雨水直接渗流,有效减少雨水对路面垃圾的冲刷携带。另外,经过层层过滤及土壤微生物的拦截,通过吸附、分解等反应有效清理污染物,使渗透到地下的水资源污染程度大幅降低,雨水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海绵道路的使用对城市微气候的改善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海绵道路的渗水量较大,通过外部LID设备的配套使用,能有效降低地面温度,缓解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3降低排水系统压力
海绵道路的应用能大幅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有效避免洪涝、积水等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减小排水系统的工作强度。在以往的快排理念中,雨水的排出完全通过排水管道,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路面的渗透能力越来越差,这对排水管道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若排水管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就会对城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不便。而海绵道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渗水与蓄水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渠道,实现对雨水的及时处理,可大幅降低排水管道的工作压力,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4提升交通安全性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比,可发现海绵道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路面积水与洪涝现象的发生概率,从而大幅提升车辆轮胎的附着力,避免水雾的产生,使司机获得更加清晰的行车视野,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雨季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另外,海绵道路的使用有效减小了车辆轮胎和路面空气的压缩与摩擦,大幅降低了公路噪声,有效避免城市的噪声污染,同时为司机与居民提供更好的道路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策略
2.1道路路面的材料选择
一般城市建设过程中路面建设多选择使用水泥和沥青材料。为保证道路的渗水性,实现雨水汇流的目的,在机动车路面应尽可能使用沥青材料。在路面两侧和基层引入排水设施,使得雨水降落到地面后可以及时收集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区域受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影响,不能有效收集雨水,但随着雨水从面层渗透到基层,出现城市内涝等的几率也明显下降。在小区道路等通过使用六角砖以及其他材料,不仅可以增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可有效地将地面雨水收集起来,达到储存雨水的目的,但该类路面建设材料的承载力度是有限的,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新型渗透系数大且承载力度强的材料。
2.2道路横坡和绿化带设计
传统道路建设一般采用“中间高、两段低”的模式,这样可以保证道路积水流到道路两侧,降低道路积水出现的可能性。道路两侧和中间的绿化带一般比道路高,主要发挥净化空气和美观作用。通过降低绿化带的高度,将绿化带变为道路中间和两侧的下凹地域,可推动雨水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引入盲沟等设计,引入合理的智能排引水系统,使得在绿化带和盲沟储存的雨水到达一定程度时,可顺着雨水管排系统流到合理的雨水收集处理地点,推动城市雨水建设的合理开展。通过新型道路模式设计的开展,城市道路系统由传统的雨水收集模式转变为绿化带渗透收集和路面渗透收集结合的双重处理模式,提高了城市雨水收集处理的质量。
2.3人行道设计方式
相较于机动车道而言,人行道涉及的范围更广,应用的区域也较为广泛。由于人行道的荷载力度相对较低,因而可以选择使用透水人行板、六角花园砖等辅助人行道建设。合理设计人行道各层应当使用的材料,在垫层使用碎石等材料,而基层使用透水混凝土和花园六角砖等进行铺设。道路建设必须保证道路安全,尽可能减少对路基工作区等的影响。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隔离层、连接道路渗水层等,推动雨水收集工作的合理开展。人行道两侧绿化带建设时也可参考机动车道绿化带处理模式,使用渗透系数相对较大的土基材料,合理进行雨水收集、引流工作。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把握土基建设等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合理关系,避免出现过度靠近地下水位等现象。
2.4边坡支护建设
山区道路建设过程中,受到山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用边坡支护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边坡的生态建设也是低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除了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外,逐渐推广生态护坡模式,在边坡支护使用的石笼网等的基础上种植生存力较为旺盛的灌木和草类,部分地区可以选择铺设草皮,应用生物力量推动边坡支护的合理开展,达到道路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生物生长相对困难的石质边坡,通过测量坡体的走向和岩层的性质等因素,制定合理方案,应用方格网、窗式护面墙等方式植草,减少抹面、喷浆等边坡支护方式应用的次数,推动边坡支护生态建设合理开展。此外,坡脚区域也要设置合理的排水措施,通过应用排水沟、碎石盲沟等设计,推动雨水渗流和雨水收集等工作的合理开展。
2.5路面排水设计
分析路面排水设计标准,对道路行横坡进行设计,巧妙调整式路面的结构。将雨水引进周边的绿化带,实现导流过程,同时在绿化设施附近,设置一些小型排水装置,根据降水强度判定排水系统的使用方式。对浇水量进行分析,讲解排水系统的,蓄水升级功能。如果市政道路车行道上没有绿化设施。将雨水通过路面排水槽进行收集,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功能,设计蓄水收集方案,完成对路面积水的回收。
综上所述,在以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要实现对雨水的储备,补给地下水水资源,并实现雨水天气路表无积水,提供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同时海绵道路可有效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促进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火林.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04)
[2]刘华先.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8(07)
[3]王娅,张彬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4)
[4]蔺震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8(10)
论文作者:张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雨水论文; 道路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路面论文; 绿化带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