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考”:对传媒业报道时效和报道维度的“苛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大考论文,时效论文,传媒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对这场灾难,犹如一场大考,考验、透视和拷问着我们及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担当社会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为己任的传媒业,在这场大考之下,除了那些为世人所赞誉的种种成绩之外,还有没有问题、缺陷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呢?如果我们有足够负责任的态度的话,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苛责一下:
1、报道时效
这次的大地震报道,国人的普遍感觉是传媒业的反应非常迅速。的确,与以往的类似灾难报道相比,我们取得的进步是明显的。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问:我们的报道足够快了吗?有资料显示,第一个对汶川大地震做出报道的新闻机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媒介而是路透社,路透社的地震报道整整比我们中国传媒的报道快了20分钟以上。更进一步说,我们传媒的报道甚至不如某些中国网民个人博客上的报道迅捷。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要关头,我们这二十分钟的时滞到底耗费在了哪里?是我们中国传媒人的专业意识和操作不够到位,还是我们的某些制度安排阻滞了如此重要信息的发布呢?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还仅仅是在“天灾”的报道,如果是“人祸”呢?我们传媒报道的“制度性耽搁”恐怕就不止这二十分钟了吧?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自然是我们极其不愿意看到其发生的,但是,它事关社会的安危福祉,一旦发生了,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最为迅捷的报道,这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们这个以“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为立党之本的共产党人进行传播制度构建的最高原则。
2、报道维度
所谓报道维度是指报道展开的逻辑空间。这种报道逻辑空间展开的开阔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道的社会价值程度。迄今为止,我们传媒的地震报道在报道量上是足够大的——连续100多个小时的直播报道。但是这种数量上的大,并不能掩盖其维度展开的狭窄和单一。我们看到的是报道的逻辑始终一贯地指向行政逻辑的方向——我们的官员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报道就到什么地方;我们的领导提出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我们的传媒就采访什么问题、报道什么问题。这种对于行政逻辑的追随本身并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仅沿着这种单一报道逻辑展开的价值空间对于反映如此纷繁复杂大灾变的需要是否足够?从现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政府并不能包揽社会事务的所有方面和全部细节,处在复杂联系中的现代社会除了政府的管理与协调之外,还大量地需要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救助。并且政府的管理协调逻辑也需要从社会的行动逻辑中汲取决策的智慧、确立决策的方向。传媒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为社会的自助行为提供传播平台,并且还有责任随着事态的发展设置议程,协调各种社会力量来面对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此而言,我们的传媒在本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逻辑和报道结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的。
可以说,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的“大考”中学到和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些用数万人的生命和数十万人的伤痛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和反省,如果我们的未来发展能够建立在思考和反省的基础之上,真的是国家和社会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