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体育论文

香港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体育论文

香港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现状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61(2001)03-0027-04

一 香港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曾经被人称为“体育沙漠”的香港竞技体育于80年代以后开始崛起,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球。香港体育活动以足球、游泳、乒乓球、桌球、保龄球、武术等项目开展得比较普遍。个别项目水平较高,曾出现一批著名运动员,例如中国乒坛名将容国团(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保龄球选手车菊红于1986年9月在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夺取该项女子单打冠军,被誉为香港体育史上的一项“零的突破”。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队退役选手齐宝华等人的加入,香港乒乓球女队在国际大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第44届世界乒乓球赛上,国手乔云萍与香港选手齐宝华合作出战女子双打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技艺,同时体现了祖国与香港的骨肉亲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竞技体育突飞猛进,在亚洲和世界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选手。例如,在天津举行的第43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一举夺得5枚铜牌。武术历来是香港的强项,该项曾在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夺得4金2银5铜的好成绩,在1997年东亚运动会上获得4金5银3铜,1997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又获得3金4银2铜的佳绩,涌现了吴小清、梁日豪、罗雅菁、周定宇等一批武林高手。更令人惊喜的是,1999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香港获得奖牌总数第一(17枚),其中金牌6枚,金牌数仅次于内地。

在1996年奥运会上,帆板运动员李丽珊结束了香港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同时在残疾人奥运会上,四个项目勇夺金、银、铜各5枚,4×100M接力赛打破世界纪录。1997年10月香港首次以特别行政区代表队的身份参加全国第八届全运会,并获得2枚金牌。此外,划艇也是香港强项,曾在第6届亚洲锦标赛上获得1金5银4铜。在1997年的东亚运动会及其它大型锦标赛中,香港共取得19枚金牌、19枚银牌和16枚铜牌。由此可见香港的竞技体育已经挤身于世界水平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首次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在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会上战绩辉煌,有明显的突破。(见下表)

香港参加历届亚运会奖牌统计表

届次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954 1958 1962 1968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金 1 5

银 1 2 2 2 2 6 6

铜11

131 2 5 7 7

总计 12 2151 5 7 13

18

从上表得知,1954年开始参加亚运会只获得1铜的成绩,到1994年在广岛举行亚运会上已取得6银7铜的成绩,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则飞跃到勇夺5金6银6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榜排行世界第13位。中国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会长霍震霆在总结大会上称此次亚运会的战绩是半个世纪的最大丰收,是取得参加亚运会历来最好的成绩。在悉尼奥运会上虽然取得最好成绩的是第六名——上届奥运会冠军李丽珊获得,但创下了30人获得参赛权的成绩。

二 香港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政府重视,投入的经费数额大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较早引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在较长期内,发展速度缓慢,成绩不如人意。那时是由于受社会动荡的影响,政府重视经济方面发展,忽视体育,甚至出现队员自费参赛现象。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香港政府在社会、经济良好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体育运动,先后建立了银禧体育中心(1982年成立,1994年改名为香港体院)和香港康体发展局(1990年成立)。康体发展局的设立改善了香港体育的领导体制,加强政府对体育的调控。银禧体育中心的建立则大大改善运动员的训练条件。1951年成立的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承认为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管理香港奥林匹克运动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和各项世界运动会的比赛事宜以及鼓励其附属的各体育总会参加各种国际赛事。

香港体育经费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康体局的收入主要是政府拨款,政府每年平均按8%左右的幅度增加经费,遇有重大国际赛事另行拨款。例如1992-1993年财政年度获拨款超过3100万元用于发展体育,1994-1995年度为6300万港元,1996-1997年以后增至每年7840万港元,在1993-1996年政府另拨1亿港元给康体局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开支。还有香港康体局信托基金、香港体院信托基金以及1亿港元政府拨款信托基金。另外,香港赛马会是资助体育发展的主要组织之一,从1975年至1997年捐资给康体局2.65亿港元,香港体育学院也是赛马会捐助成立的,其后赛马会又一次性资助3.5亿港元。赛马会每年提供500万港元作为香港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经费。有些体育基金会对参加重大国际赛事的也给予经费上的专门拨款,例如1997年成立的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拨出港币244万元资助参加全国第八届全运会的代表团,给1998年曼谷亚运会的培训计划提高额外拨款,这些额外拨款主要用于教练支援、海外集训、运动科学及运动医学服务等方面,从而确保运动会上经费开销充足。

制定重点发展运动项目以及增加这些活动项目的资助款项是香港体育的基本原则。1995年共有8项运动被列为重点项目,有3项被列为主力队制发展项目,它们是羽毛球、划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网球、武术、滑浪风帆(帆板)、篮球、足球以及橄榄球。康体局根据各项活动的成绩,对被挑选为重点项目的运动予以重点资助,例如8项重点项目在1996-1997年度获拨款1990万港元,3项主力项目获410万港元。备战亚运会前,这些重点项目获港币2693万元资助,而非重点运动项目获港币500万元。其主要目的是发展重点,使其成为香港的优势项目。

(二)完善管理机构,注重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

政府于1990年4月,针对几个体育行政机构职责分工及权限不清,缺乏长期或近期规划,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无具体措施,先进体育设施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对康体局进行改造,正式更名为香港康体发展局,变为半官方执行机构。协助管理香港体育事务,制定康体发展整体计划,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统筹分配政府每年拨给的发展体育款项,提高香港在国际体坛的地位。1994年5月,香港康体发展局与香港体育学院合并,合并后名称不变,香港体院为下属机构,并强化了政府的参与,促进香港体育的整体发展和向竞技体育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现在香港康体发展局采纳在欧洲国家中已经发展健全的会社制度模式及其概念,并在香港成功地推行。

香港越来越重视对运动员的培训和管理,例如,1997年香港康体发展局拨款支付运动员培养费共40869万港币,而1998年增到47678万港币。注重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训练、学习、休息不受干扰。对杰出的运动员给予很大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每位得奖的运动员均获得颁发总值8000元的奖金和奖品,李丽姗和黄金宝等运动员都得过此殊荣。而康体局对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奖励100万元港币,对在亚运会取得个人金牌的运动员奖励50万港币。而学业和体育两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的运动员均获得1997年开始推出为期三年的新鸿基地产—康体局运动员学业奖励计划及书簿津贴资助,这些奖励在某一定程度上激励着运动员不断创造成绩。同时香港康体局注重对青少年运动潜质的发掘,其形式多种多样,在1997-1998年度,康体局举办的运动课程超过600多项,年满4岁就可以报名参加,其设施和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教练也具有专业水准,这些课程是具有潜质运动员的摇篮,给他们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培训,从而发掘优秀的运动员。在中国上海举办的1998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100米背泳银牌得主蔡明惠就是在康体局的游泳课程班中发现的,她连续两月获得每月最佳青少年运动员。

香港体育学院学生实行半训半读制、退役自主择业,学院为那些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提供奖学金。例如,1997-1998年度共有22名获体院奖学金的运动员被大专院校录取。为了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面,体院开设一些短期就业的技术教育,对运动员进行职业辅导或聘其做兼职工作;还成立香港运动员基金为精英及退役运动员提供教育进修经费。该基金1997-1998年度共拨出港币85万资助18位运动员,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就业率。

教练员的水平决定着运动员的水平,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重在科学训练方面。香港一方面注重外聘高水平教练员执教,一方面下大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本地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制定了“教练延续培训计划”和“香港教练级别评定计划”。1999年起,香港教练培训委员会,开始推行汇丰银行慈善基金教练培训计划,到1997-1998年度为止,已有超过8000位来自41个体育总会的教练参加,教练员必须修读规定的运动理论课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练的训练理论水平。对教练员的管理除有健全规范的合同约束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对教练员的奖励也是多种形式的,例如每年评出个人、队际、青少年组的“全年最佳教练”、“最佳教练培训工作奖”、“精英教练奖”、“社区优秀教练奖”等,例如,滑浪风帆教练艾培理自1993年至1998年每年均获得“全年最佳教练奖”,1998年获得此奖的还有壁球教练蔡玉坤,伤残人士田径教练潘建侣,武术教练于立光,这些教练悉心培养的运动员在该年有突出的成绩。

(三)改善和管理场地设施

香港竞技体育发展速度迅速与体育基础建设离不开。康体局在1997年投资体育设施42090港币,1998年增加到44973元港币。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对体育设施的修建进行了全面规划,例如政府大球场重建竣工后,由原来的2.8万个座位增至4万个座位,成为香港目前最大的体育场。香港市政局、区域市政局目前拥有的公共设施有:42个海滩游泳场、44个标准草地足球场、143个小型足球场、27个游泳馆、121个壁球场,综合性室内运动场40个,拥有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体育馆(即红石勘体育馆),里面有12500个座位,是香港最大体育馆,而伊利沙白体育馆有3500个座位,它们是亚洲地区两个设备较完善的多用途室内体育馆。在这些体育场地可举行一年一度的香港体育节,多种类型的国际体育比赛、精英邀请赛等。例如1998年的世界羽毛球汤姆斯杯和尤伯杯总决赛就在香港的伊利沙白体育馆举行。香港体育用地面积达550万平方米,完善的体育设备对香港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三 香港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基本法》,香港回归后,要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国际体育活动。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表示,根据《基本法》,香港的体育改革将由特区政府制订,香港体育与内地体育机构之间将本着“互补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关系,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就遵循此原则的。香港体育与内地体育界人士都对香港竞技体育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未来香港将进一步把竞技体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主要注重的方面有:

1.加强与内地的技术交流,促进团结。例如省港杯、沪港杯足球赛,而内地通过人才交流的方式帮助香港提高运动水平,目的就是为了两地体育的共同繁荣。

2.将进一步发挥香港康体局和香港体育学院在竞技体育的领导作用。

3.重点发展被确定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以保证,让其成为香港的优势项目。

4.全面发展运动员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对运动员教练员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5.逐步完善训练体制和高、中、低级多层次训练,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

6.加强青少年培训,增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

7.增加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科学分配资源使用。

8.争办大型国际体育比赛,提高国际地位,扩大体育影响。例如2006年亚运会的申办,虽然失败,但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香港申办一些大型体育活动。

四 结语

香港竞技体育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运动成绩突飞猛进,主要是政府的重视,训练机制以及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体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注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场地设备的修建和投资,重点发展被确定的“重点发展项目”。但是,香港竞技体育想进一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加强对体育科研的重视,对现代体育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同时要致力于加强学校体育、体育科教工作,保持体育组织机构不变,进一步拓展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联系,从而促进香港竞技体育的发展,使之明天更辉煌。

标签:;  ;  ;  ;  

香港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