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似性论文,中西方论文,月亮论文,意象论文,文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意象,月亮在中国和西方文学中屡屡出现。作家们有时引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有时对它进行褒贬,有时把它人格化。本文以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月亮为主,探讨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之处。
一、月亮的褒义
对于月亮的褒扬一般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月亮象征着贞洁。《奥瑟罗》中的主人公怀疑妻子的贞洁时说:“她的名誉本来跟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了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黑了。”(卷9第345页)[1]赛勒美赞美月亮道:“她冰冷而贞洁,可以肯定还是个处女。”[2]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写月的贞洁。元代施君美《幽闺怨》第39出:“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也写月的贞洁。
其次,在漆黑的夜晚人们赞叹月光的辉煌。《威尼斯商人》中尼莉莎发现“月光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灯光。”鲍西娅解释道:“小小的荣耀也正是这样给更大的光荣所掩。”(卷3第90页)(《文选》)晋·木华《海赋》:“大明揽辔于金枢之穴。”李善注云:“大明,月也。”《淮南子》卷17《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金瓶梅》第40回,王姑子安慰月娘:“难得你明日另养出来,随他多少,十个明星当不的月。”用星的光芒来反衬月的明亮,弥尔顿在《失乐园》里也有类似的描述:“长庚星领着一群小星,在天空中驰骋,灿烂无比。但是,等月亮从云团中升起,她就是整个夜空中的皇后,露出自己的无与伦比的辉煌,把银色的斗篷铺撒在黑夜之中。”[3]
第三,月亮的忠贞不变。有一位莎士比亚研究者认为《仲夏夜之梦》一剧中月亮和太阳一样是始终不渝的象征[4]。小说《呼啸山庄》有这样的叙述:“十八年前,他是这里的客人,跟随着主人走进这个房间。当时,月亮也跟今天一样从窗口照射进来,外面的风景也跟现在没有任何差别。”[5]波斯诗人奥玛·卡言的《鲁拜集》第74中称“令我快乐的月亮永不亏缺,瞧,天上又升起了那轮明月,从今以后每次升起在这个园圃,她都将徒劳地照着我的身躯。”[6]曹植《弃妇篇》:“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唐朝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儒林外史》第28回有一幅对联:“清风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
第四,月亮常常用作美丽、美女的代名词。《爱的徒劳》中国王称赞罗瑟琳的美丽说:“遮蔽这样的明月,那乌云也是幸福的!”(卷2第254页)弥尔顿:“美丽的月亮,你总是给夜行的旅客带来快乐。”[7]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赞美道:“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坐垫上。”[8]《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李商隐《新月》:“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金瓶梅》第24回写西门庆家的女人“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儒林外史》第20回描述辛小姐的美貌:“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看见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儿女英雄传》第27回:“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团灵心慧性。”美国诗人弗若斯特甚至认为缺月都赛过太阳的美好[9]。孟郊也把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做了比较,还是月亮最美:“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婵娟篇》)
第五,月亮既是贞洁的化身,又不乏凡人的情和爱。《终成眷属》中海丽娜对伯爵夫人说:“如果您的年高德劭能说明年轻时的纯真无邪,如果您那时既燃烧过挚爱的火焰,又洁身自好,如果您的月亮女神既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又有着深沉的爱情,那么请你怜悯怜悯我好啦”。朱译把Dian意译成“贞操”(见卷3第323页)。英国诗人济慈写过一首题为《恩帝米昂》的长诗,月亮女神爱上恩帝米昂之后一改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发现自己“现在才看见了青青的茵草,才触摸到沉沉的大地”,并对自己从前恪守贞操感到后悔:“我以前对爱情是那样嗤之以鼻,……今后我要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悔恨讲给孩子们听。”[10]美国诗人爱伦坡写道:“陷入情网之中的月亮,心中的爱染红了脸庞。”[11]白居易《客中月》:“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元·曾瑞卿《留鞋记》第四折:“有口难言,月里嫦娥爱少年。”《聊斋志异》卷八《嫦娥》写月中嫦娥下凡与太原宗子美相亲相恋,并生儿育女:“可恨颠当绕舌,乃教情欲缠人。”看来神仙也摆脱不了一个情字。元·乔吉《两世姻缘》第2折:“想着他锦心绣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动情。”
二、月亮的贬义
第一,由于月亮的盈亏变化,人们用它来比喻事物(包括爱情的变幻无常。这种矛盾的说法,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作了很有说服力的阐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的结果。然而,如果以一个月为期限来看,月亮每天都是变化的。西方人有凭月亮起誓的习惯。当罗密欧说“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我发誓——”,朱丽叶马上打断他:“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卷8第38页)这里,朱丽叶是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来谈论月亮的。同样,《威尼斯商人》中葛莱西安诺在未婚妻面前说:“我凭着那边的月亮起誓,你冤枉了我。”(卷3第92页)尼莉莎听了却没有指责月亮的变化无常。从人物的心理上来分析,前者是悲剧,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的前景有着一种不详的预感,因而难免神经质;而后者是喜剧,尼莉莎对自己的幸福的未来以及未婚夫的忠诚胸有成竹,显然她对月亮的期待值远远超过三十天。清代黄果仁《子夜歌》:“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也通过写月的变化表达了对爱人可能移情别恋的担忧,与朱丽叶的心情一致。《古诗十九首》第17:“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宋朝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虽然作者埋怨的不是情人的心猿意马,而是人生的离别多、团圆少,但视角也是从较短的时间期限来写月的变化不定。郭茂倩《乐府诗集》第1册《隋朝日夕月歌二首》其二:“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弦长,珠胎逐望亏。”也写到月的变化。《聊斋志异》卷8《嫦娥》:“便趋入室,对镜修妆,效飞燕舞风,又学杨妃带醉。长短肥瘦,随时变更。”这里描述下凡到人间的嫦娥善于变化自己的容貌,也暗合月亮的这一特征。
第二,也有的作家或作品赋予月亮丑陋的贬义。《仲夏夜之梦》中的忒修斯定于新月那天晚上结婚,希望这个日子早点到来,竟埋怨月亮亏蚀得太慢:“这个旧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她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卷2第289页)宋代曹勋《望太行》:“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中国王的仆人说:“啊!月亮真邪门。好像女尸的手正要找一块裹尸布把自己蒙上。”[12]宋玉《九辩》的“何泛滥之浮云兮,飙壅蔽此明月”、梁武帝《拟青青河畔草》的“月似云掩光,叶似霜摧老”,也写到了由于乌云遮蔽,月光不明而显得丑陋。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罗密欧极力贬低月亮,以衬托像太阳一样美丽得光彩照人的朱丽叶:“朱丽叶就是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卷8第35页)据《十六国春秋·后燕录》:东晋末年,后燕太史丞梁延年梦见月亮化为五条白龙,认为月象征臣子、龙象征君王,月化为龙预示将有臣子争夺君位。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用这个典故借指安史之乱。虽然这里月亮不是主人而是臣子,但作为反面形象这一点与罗密欧的比喻是相同的。至于神话中嫦娥奔月化蟾蜍,其丑陋无比是不言而喻的[13]。在西方月亮的这种贬义很可能与希腊神话中月神的另一个名字赫卡忒有关。《麦克白》第4场第1幕中三个令人毛发悚然的女巫听命于这位月亮女神,其面目可怖也是可想而知的。其实在希腊神话中赫卡忒(Hecate)代表月亮的晦暗,就是一个丑恶的女巫形象,常常在黑夜里降临大地。
第三,月亮常常使人情绪悲哀,联想到寂寞、孤独。西方人早就发现月亮的盈亏变化影响人的情绪,是疯癫病的根源。《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培基夫人告诉福德大娘:“嫂子呀,你家先生的老疯魔病又犯了。”(朱译:“你那汉子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卷1第249页)这里的lunes(疯癫)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月亮”。当听说出了人命案时,奥瑟罗感叹地说:“那都是因为月亮走错了轨道,比平常更近地球,所以人们都发起疯来了。”(卷9第392页)20世纪后半叶许多美国科学家、医学家仍然不断用数据和临床病例来证明这一传统观点。他们发现月亮,特别是望月与谋杀、自杀、癫痫症、变狼狂想症、谈情说爱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科学依据是:既然月亮的引力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潮汐变化,同样,人体的构成百分之八十是水,因此人体内也有一种“生物潮汐”(biological tides),受其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14]。《素问·八正神明论》详细阐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对人体的影响:“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月亮为阴是常识。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夕则人气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种生理现象在文学中的表现很显著。月明之夜,人们容易思念情人、亲人、友人或故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受月亮的影响诗人没有睡好,半夜就醒来,恍惚之中把月光当作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望月的时候,心情是坦然,甚至是喜悦的。可是看到了月亮为什么就忧郁地低下头去思念故乡呢?从文学传统上去追溯,不难找到南朝民歌中“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乐府诗集·吴声歌曲·子夜歌》之《秋歌》)。从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理解为月亮对人体的影响。从心理学上来看,中国文人早就把月亮与思乡、思亲划上了等号。诗人看到月亮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遥远的故乡,忧愁顿时充塞胸臆——这是一种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明月不仅对人的情绪有影响,而且对动物也是如此。西方人特别注意到月夜狼嗥狗叫的现象。《仲夏夜之梦》结尾处迫克说:“豺狼在向月长嗥”(卷2第367页)。《裘力斯·凯撒》中勃鲁托斯说:“我宁愿做一头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的罗马人。”(卷8第277页)而中国诗文描写月亮对鸟和动物的惊扰也很常见。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秋浦歌》第13:“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喜鹊和蝉都是月亮的作用才失眠的在此不是牵强附会。李白《宿清溪主人》:“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太平御览》之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不过,我们把这种现象解释成月亮对牛体内液体的直接影响似乎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第四,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得。《爱的徒劳》中罗瑟琳告诉对自己垂涎的国王:“你不要追寻……水中的明月”。(卷2第255页)这是暗示国王的想法愚蠢[15]。《淮南子·说林训》东汉许慎注:“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又《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30《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奇谑类》:“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红楼梦》第5回,“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宋朝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不过,这里所谓的“得到”不过只是眼见而已。
第五,由于月神在希腊神话中司狩猎,月亮主宰夜晚,而夜晚又是强盗活动最适宜的时间,即弥尔顿所说的“贼夜”[16]。因此,月亮又跟这一类坏人联系了起来。《亨利四世上篇》中福斯塔夫厚颜无耻地宣称:“让我们成为狄安娜的猎户,月亮的嬖宠;让人家说,我们都是很有节制的人,因为正像海水一般,我们受着我们高贵的女王月亮的节制,我们是在她的许可之下偷窃的。”(卷5第9页)《雅典的泰门》一剧中干脆把月亮称为贼:“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卷8第190页)而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本身就是犯了盗窃罪逃到月宫中,遭到惩罚而变为蟾蜍的。另外,《汉书·匈奴传》:“举事常随月,盛壮以攻战,月亏则退兵。”南朝·宋谢庄《月赋》:“晕合而汉围未解,影圆而虏骑初来。”卢纶《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些都是反映汉族的敌人匈奴兵马利用月亮进行军事活动的情形。
第六,古代人们发现月亮的光明是反射太阳的结果,于是这也成了一个缺陷。雅典一个军官问:“尊贵的泰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泰门的回答中指摘了月亮的这个污点:“正像月亮一样,因为缺少了可以照人的光;可是我不能像月亮一样缺而复圆,因为我没有可以借取光明的太阳。”(卷8第177页)《周髀算经》:“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尔雅·释天》疏:京房“以为日似弹丸,月为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西汉张衡《灵宪》:“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淮南子·说山训》东汉许慎注:“月望日夺其光,阴不可以乘阳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女仙外史》第47回月君说:“月本无光,借日始明。”元代邱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正如以扇翳灯,扇影所及,无复光明,其旁渐远,则灯光渐多矣。”
第七,月亮具有寒冷的特征。雅典公爵警告赫米娅,如果不服从她父亲的意愿,按照雅典的法律她将“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卷2第291页)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13《神仙感遇传》“罗公远”条:八月十五夜罗公远陪同唐明皇上天,“行若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入”。唐·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女仙外史》第10回,“我本广寒月殿主,曾赴蟠桃会上来。”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第八,月食在古代的西方和中国都是不祥的预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都运用了月食的意象。《哈姆雷特》中的霍拉旭谈论当年罗马皇帝凯撒遇刺前的征兆:“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卷9第9页)根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也是把天灾人祸与月食等同起来。《新唐书·卢全传》:“仝自号玉川子,尝为《月蚀诗》以讥切元和逆党。”是用月食现象来比喻社会变故。至于月食现象的起因,古人又把神话传说用了进来。《淮南子》卷17《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高诱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古代印度有天狗食月的迷信,《百喻经·月食打狗喻》:“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韩愈也写了一首长诗《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其中有“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等句。诗人把神话与现实,把天象与人事糅合起来。其实,其中牵涉到的现实和人事都与灾祸有关。
第九,月亮是一个会发怒、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仲夏夜之梦》中的提泰妮娅说:“执掌潮汐的月亮,因为再也听不见夜间颂神的歌声,气得脸孔发白,在空气中播满了湿气,人一沾染上就要害风湿症。”(卷2第304页)据希腊神话,狄安娜一次在山泉中洗澡,被艾科提安看了个正着。月神一怒之下,把他变成一头鹿,让猎狗撕成了碎片[17]。《淮南子》卷3《天文训》:“日为德,月为刑。”可见月亮是司刑罚的。不过有关月神司法的故事并不多见。《太平广记》卷69引《通幽记》:天上有一青童女因有世念,被上帝罚到人间,与天水赵旭幽会。赵听到有神女唱《叩柱歌》,其中有云:“月露飘摇星汉斜,独行窈窕浮云车。仙郎独邀青童君,结情罗帐同心花。”赵旭乃起迎之,见一神女,在空中,去地丈余许。旭载拜邀之。乃下曰:“吾嫦娥女也,闻君与青君集会,故捕逃耳。”另外《女仙外史》第一回天狼星调戏嫦娥,嫦娥上奏玉帝,帝曰:“天狼星即位之后,还有一大劫数,应汝掌主,并完夙生未了之事。若天狼星之应当受罚,自然在后。”《镜花缘》第2、3回把嫦娥写成一个妒忌心、报复心极强的仙女,因为受了百花仙子一句讥讽,心怀嫉恨,挑唆心月狐下凡后令四季百花一齐开放,致使百花仙子贬谪到人间受罚。
三、月亮的比喻
由于月亮的形状不断地变化,诗人用各种物体来比喻不同的月相。《仲夏夜之梦》中希波吕忒是这样描绘新月的:“那时月亮将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在天上临视我们的良宵。”(卷2第289页)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就用上弦、下弦作为专业术语使用。《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唐朝孔颖达《疏》:“弦有上下,……八日、九日,大率月体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张而弦直,谓上弦也。”《荡寇志》第88回,祝永清唱道:“犹似人间离别多,上弦才满下弦缺。”莎士比亚同一剧中演员扮演的月亮告诉观众:“这盏灯笼代表着角儿弯弯的新月”(卷2第362页)。这里把新月说成长了角,十分形象。《太平御览》引《玄中记》:“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如果蟾蜍代表月亮,那就等于说缺月形状类似野兽的角了。《仲夏夜之梦》中,拉山德也把月和月光与镜子联系起来:“明天夜里,当月亮在镜波中反映她的银色的容颜、晶莹的露珠点缀在草叶尖上的时候”(卷2第295页)。法国诗人魏尔仑写道:“深彻的池水,映着一面明镜。”[18]朱熹《天问注》:“日月在天,如两镜相照,而地居其中,四旁皆空,水也。故月中微黑之处,乃镜中大地之影。”谈到镜子,还有一个故事,即宋·岳珂《桯史》卷8《月中人妖》载:‘逆曦未叛时,尝岁校猎塞上。一日夜归,笳鼓竞奏,辚载杂袭。曦方垂鞭四视,时盛秋,天宇澄霁,昂见月中有一人焉,骑而垂鞭,与己唯肖。问左右,所见皆符,殊以为骇,嘿自念曰:“我当贵,月中人其我也。”扬鞭而揖之,其之亦扬鞭,乃大喜’。如果我们把月亮当作一面镜子的话,那么,“月中人妖”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是一个影子罢了。把缺月比作人的眉毛也很常见。罗密欧说:“我愿意说那边灰白色的云彩不是黎明睁开它的睡眼,那不过是从月亮的眉宇间反映出来的微光。”(卷8第77页)《唐诗纪事》69罗虬《比红儿》之十:“诏下人间选好花,月眉云髻尽君家。”宋·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元代杨维桢《铁崖古乐府》逸编八《题芭蕉美人图》:“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西厢记》一本一折:“只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明朝无名氏《女真观》第一折:“你说咱雪肌花貌常清静,桃腮杏脸行端正,月眉星眼天然性。”《警世通言》卷24“公子看玉堂春果然生得好:鬓挽乌云,眉弯新月。”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共同之处。它既可以表示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美丽、爱情等正面形象,也有圆缺盈亏等贬义;它在一些作家、诗人的笔下像弯弓,在另一些作品中似人的眉毛。总之,中西方作家的想象丰富而奇特,种种譬喻,难以穷尽,但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对月亮的抒写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