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眼科 重庆 401331)
【摘要】目的:对青光眼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22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对分别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9.84% VS 26.23%],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能够对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090-02
青光眼这种不可逆性眼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持续性高眼压会对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造成视力减退、眼神经萎缩、视野缩小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失明,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治疗该病[1]。本院在对2013年5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治疗时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5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22例,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72例和5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3岁,中位年龄:(41.29±5.62)岁;类型:原发性闭角型患者88例,原发性开角型患者34例;术前平均眼压:(42.85±8.44)mm Hg。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法将以上患者根据单纯随机法1:1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上述性别、年龄、类型、术前眼压以及病情等一般基本资料经检验参照组和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因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参照组 本组的61例患者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为采用盐酸奥布卡因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同时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球周浸润麻醉,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位置为12:00-3:00位),对浅层巩膜进行充分暴露并止血,巩膜瓣(1/2 巩膜厚度)以角膜缘为基底,将虹膜组织以及小梁组织进行切除并整复巩膜瓣,采用褥式缝合的方式对巩膜瓣顶端以及切口的边缘处进行适当的缝合处理,然后将2.5mg的地塞米松于患者下方结膜下的部位处进行注射[2]。
1.2.2实验组 本组的61例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与手术方式相同,将巩膜瓣准备好后,在巩膜瓣下放置棉片(浸泡有0.2mg/mL丝裂霉素C)2min,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手术区,然后使用 25 号针头做前房穿刺口于患者颞侧角膜缘1mm处,对巩膜瓣两侧边缘采用可拆除的调节缝线进行缝合处理,然后对结膜进行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消炎类药物、抗生素以及常规滴眼[3]。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平均眼压比较
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参照组[(22.22±3.68)mmHg VS (27.77±5.38)mm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参照组[(14.22±2.34)mmHg VS (19.95±2.71)mmHg],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23%(16/61),其中包括6例患者出现浅前房,3例患者出现黄斑水肿,4例患者出现前房出血,3例患者出现低压眼;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4%(6/61),其中包括2例患者出现浅前房,1例患者出现黄斑水肿,2例患者出现前房出血,1例患者出现低压眼;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青光眼这种致盲性眼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疗法、外科手术等多种方式,其中外科手术最为常用,传统常用的外科手术为传统小梁切除术,这种滤过性手术方式能够使患者的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能够维持患者的视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对巩膜瓣的缝合线控制欠佳就很容易导致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持续性浅前房以及滤过泡纤维化等导致手术失败的并发症[4]。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这种较为新型的手术方式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够使患者术后眼压的稳定性得到保证,并且能够有效调节巩膜瓣的外置缝线,因此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使用的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阻止瘢痕化,目前该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已经逐渐替代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将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分别应用于我院收治的122例青光眼患者中,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9.84% VS 26.23%],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青光眼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能够对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宝玲,王全志,陈瑞合,赵向阳,张桂.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1,14(09):875-876.
[2]刘鹤南,聂庆珠,陈晓隆,朱颖,李迅,陆岩,高殿文.羊膜移植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29(08):615-616.
[3]代应辉,李娟,王剑锋,秦梅,高自清.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2,30(06):586-587.
[4]吴胜卫,孔凡宏,任淑兰,张大卫.传统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2,06(08):1575-1576.
论文作者:张弟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患者论文; 小梁论文; 眼压论文; 青光眼论文; 术后论文; 切除术论文; 巩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