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至60年代,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区文化之林。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招生不断扩大,考生年龄逐渐放宽的背景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在高校的出现和运作已经成为了现实,许多高校都已建设起覆盖整个校园的网络,还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诸方面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历程。由此,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更加为人们所关注。
何谓“高校校园文化”?所谓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即“校园人”)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校园气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在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各层次文化中,处于其核心地位的是那些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的精神文化。另外,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还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一定有明显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情感或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校园人在这样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这正好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刻意追求的教育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尤其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如何来利用高校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载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在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仔细解读的过程中发现,校园文化的功能固然较多,但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充分把握并利用好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以下四项功能,即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现就有关如何利用校园文化这四项功能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凝聚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它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文化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认同。认同又是有层次的,浅层次的是某种习惯或行为的认同;中层次的是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深层次的是信仰、信念的认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同层次,其认同层次取决于内在品质,特别是其蕴含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而共同的政治目标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基础之上。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使师生具有信仰、信念层面的认同。决定人们信仰、信念的是价值观,它是人们文化心理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须在师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去影响、团结师生。
高校校园文化起凝聚作用的要素主要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一种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主导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形态,规定着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区别,主要就是校园精神的差别。在校园精神中,最深层的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它对师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依据这种价值观确定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方式,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以此来判定别人的行为。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受到赞扬,而不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鄙视和谴责。此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师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师生的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校园精神的这些特性使得校园精神的培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能否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还是取决于其校园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的重合度。重合度越大,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校园精神是以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而这种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则师生就会接受社会政治文化,认同社会主导的政治目标。
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努力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的校园精神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将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目标的实现。但是,校园精神的表现形态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校园精神可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概括,并得到校园内外的公认。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北大具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实质上是对北大精神的概括。相当多的学校校园精神却比较模糊,难以用文字概括。这样,高校就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校园精神的培育。比如,可以在以培育校园精神为核心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校风建设,或者还可以创造许多校园精神“物化”的形式,如校徽、校歌、校史陈列、标志性建筑等,使校园精神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注重以校训所蕴含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精神的培育。历史悠久的学校给已有的校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建高校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校训。反映校园精神的校训已成为了团结、凝聚学校各方力量、规范调整师生员工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一种非常可取的办法。
二、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约束功能。因为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因此,校园文化对每一位师生都具有约束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抑制,而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但人们的思想是通过言行来表现的,而且认识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条件,其中,严格的纪律是基本前提。这就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高校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形式主要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各级各类组织制定的各项规范师生员工行为的规章和师生自己制定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制度将行为规范用文字予以明确表述,提出了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做了禁止做的事情的人予以惩罚。这就可以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促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变为习惯后,外在的约束作用也就内化为自觉要求。无形形式主要是校园舆论。校园舆论是指以校刊、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等舆论工具所主导的公共舆论。这种舆论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扬善抑恶,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不过,在运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约束控制功能时,需要注意的是,对思想的约束控制要从宽,否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对行为的控制则应有更高的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师生的实际行动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环境。
三、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着师生的共同心声,具有激励功能。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关心、理解和尊重师生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群体积极性。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必须使自己融入这种环境之中,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地域性,使得人们受环境影响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校园文化这一特性告诉我们,高校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师生的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适应学校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研究表明,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教育容易实施并易取得成效。反之,教育就难以进行,即使强制实施,也不能达到效果,甚至产生负效应。这说明,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实施,必须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其教育的氛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那就完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这种激励功能来为其服务。
高校校园文化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氛围,主要是通过校园环境来实现。校园环境是指师生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的总和。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建筑、布局、设施等构成的实物环境。物质环境是校园精神的“物化”,又对师生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际关系环境主要是人与人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际氛围。校园环境是师生所创造的,而校园环境又创造人。在校园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较大的是人际环境。一个相互信任、彼此相容的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同时,物质环境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影响。富有特色的建筑,先进的仪器设备,催人奋进的校园景观,整洁的卫生状况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审美情趣等无不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又是人们可以亲身体验的,因而借助校园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简单的说理和单纯的活动产生的影响要持久和深刻得多。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既然校园环境是人创造的,那我们就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营造校园环境。近年来,高校办学经费有较大增加,为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浓烈的教育氛围。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意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注意化解干部与群众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创造和谐、互信的人际关系。
四、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具有导向功能。因为校园文化反映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因此,它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就会自觉去遵守并支持校园文化所主导的东西。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吸引师生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既然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对人起着这样一种导向作用,那我们就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内容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中去,即利用校园文化的形式来协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手段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指师生开展的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它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将师生联系起来的纽带。校园文化活动之所以成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手段,其原因在于文化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阈值”。还有,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使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在文艺、体育、娱乐活动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使师生在精神生活的满足中受到教育。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层次越高,这种比例越大。高校师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部分,有较高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化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运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但并非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认真组织好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广大师生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作为重点,并不断提高水平,防止简单地用活动的形式图解政治,而要把教育的内容内在地融合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自发性活动尤其是政治性活动的引导、控制和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时期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要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