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一种更深入的阅读——由《狐狸和乌鸦》一次说话写话练习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鸦论文,更深入论文,狐狸论文,说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中的“表达”是如此丰富多彩
《狐狸和乌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是经典寓言,故事中的狐狸一心想骗肉,先是“眼珠一转”,跟乌鸦套近乎;继而“陪着笑脸”,假意关心乌鸦的孩子,期望乌鸦开口;最后“摇摇尾巴”,说尽好话,终于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其情态和语言变化,呈阶升递进之势,其狡诈品性尽在其间。而乌鸦则从戒备到松弛最终上当,痛失美食。课文最后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一句收尾,余音缭绕,留下无限空白。我便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一次说话、写话练习。以下是学生的几篇习作:
第二夫,乌鸦来到猪那里,请猪在乌鸦家的下面挖了一个大坑,乌鸦在里面放了个钉子,又盖上了一堆树叶,然后就放心地去找食物了。
过了一段时间,乌鸦叼着肉回来了,狐狸跟随肉的香味来到乌鸦树下。狐狸装着不谗,但眼睛一直盯着肉。
乌鸦把肉放下,对狐狸说:“向前走几步,我把肉送给你。”狐狸高兴地走了几步,刚走第三步,就“扑通”一声掉进坑里去了。(陶然)
乌鸦被狐狸骗走了肉以后,后悔极了,心想:今天要饿肚子了,我得把肉夺回来。
乌鸦飞去找狐狸,在一棵大树下,狐狸晒着大阳,正准备吃肉。乌鸦拍拍肚皮,故意打着饱嗝,对狐狸说:“刚才我又找到了一块肉,吃得饱饱的。这块你就慢慢享用吧。”狐狸看了它一眼,没有回答。乌鸦眼珠一转,说:“亲爱的狐狸,你的发型真是帅呆了;你的毛油光光的,真是酷毙了;你的鞋子也非常好看。就是尾巴上的毛太乱,还沾着草,去洗一洗,你就可以参加全国选美大赛了。”听了乌鸦的话,狐狸非常得意,就放下肉去整理尾巴,清理杂草了。
这时,乌鸦叼起肉,一溜烟飞走了。
第二天,乌鸦路过狐狸的洞口,看见狐狸已经死了,它是被乌鸦活活气死的。(张斯诺)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乌鸦这时才恍然大悟:“天啊!我中狐狸的计了!”
再说狐狸,它这时正在吃肉呢。可肉太大了,它吃不完,就留下了一半。
乌鸦一直在想报复狐狸的办法。一天,它又找到一块肉,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块石头,它想:这下我可有办法了。乌鸦叫来了两个同伴,一起把石头搬到了树上。它们围咸一圈,叽叽呱呱地大喊大叫。
狐狸听见了,心想:哈哈又有肉吃了。它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树下,说:“亲爱的乌鸦老弟,你们在吵什么呀?”
“我们在为分这块肉而争吵。”
“让我来分吧!”
“不行,你骗过我们。我们才不上当呢。”
狐狸争辩道:“上次是我看见肉掉下来了,我怕弄脏就拿回去洗一洗。呀,看我忘了带来,我这就回去拿。”狐狸一走,乌鸦们忙着实施它们的计划。
不一会儿,狐狸叼来了肉,说:“现在可以让我来分肉了吧。”说完就张大嘴巴等着。乌鸦们齐心协力把大石头一推,正好砸在狐狸头上,狐狸昏了过去。这时乌鸦赶快把肉叼到了树上,和它的同伴美美地分着吃了。
这正是,贪心的狐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徐子宇)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乌鸦伤心欲绝,它哭呀哭。回到家中便对它的孩子说:“我的好孩子,你千万不要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小乌鸦说:“妈妈,我知道了。”
第二天,小乌鸦到森林觅食。它发现了一块肉,便叼回家来。因为路途遥远,小乌鸦飞累了,站在树枝上休息。
这时,小狐狸来了。看见这块肉,馋得直流口水。小狐狸便说:“乌鸦妹妹,你的羽毛可真丑。”乌鸦听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小狐狸把所有骂人的词汇都用上了。可是小乌鸦还是不动声色。狐狸只好无奈地走了。(李玮蓉)
肉被叼走以后,乌鸦很懊恼,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准备教训一下狐狸。
第二天早上,乌鸦又飞到了那棵大树上,它的嘴里叼着一块浸了麻醉药的肉。
狐狸果然来了,它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我和你做好朋友,好吗?”
乌鸦说:“好。”它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狐狸一口吃掉了肉。刚一吃完,它就睡着了。小动物们把狐狸捆了起来。等狐狸醒过来,发现自己被捆得五花大绑,觉得不可思议。
乌鸦说:“经常骗别人的人,总有一天会被别人骗。要想得到一样东西,必须付出努力,要用双手去劳动。这样得到的东西才有意义。”
狐狸说:“我懂了,我再也不骗人了。”(倪嘉幸)
●表达: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以上这些习作,均出自七八岁的二年级孩子之手,这多少有些让人惊讶。全班50个孩子,除了上列学生,至少还有10多位学生的习作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和教师的表扬(需要指出的是,我班学生每周写一篇习作)。这些色彩缤纷的文字使我更加坚信:表达,是一种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关于阅读,以前的认识是通过书面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主要是吸收,吸收的是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认识与表达。现在,我们把阅读看成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基本含义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应该不仅仅是吸收、内化,也包括倾吐、表达。中国阅读学会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因文得意”只是走完了阅读的前半路程,完整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用意及物”的下半路程,即重认知和吸收,也重实践和表达。
显然,表达缘自学生真切的阅读体验,无疑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面的5个续篇,前3个均是写乌鸦吸取了教训,采取各种办法最终惩罚了狐狸;而李玮蓉写的第四个续篇则创设了乌鸦和狐狸的下一代(即小乌鸦和小狐狸)再次斗智的过程。小乌鸦们吸取了教训,小狐狸没有得逞;倪嘉幸写的第五个续篇则更有意思,有意味。在这篇续文里,乌鸦巧妙地教育了狐狸,使狐狸答应自力更生,不再骗人,实在是显示了小作者对课文的深刻把握。一句话,《狐狸和乌鸦》要说明的道理,学生看似没有说,然而又全懂了,全在文字里。可见,学生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已完全把握了课文,得到了比较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之所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更深入,还因为表达需要动笔,它虽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但面向全体,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因此也就来得更有价值,更具个性的色彩与独特的创造。
一般教师教《狐狸和乌鸦》,会通过提问“你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来帮助学生掌握寓意。这样的解读固然不错,这样的方法看似高效,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这样的提问,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一种霸权,因为教师问学生答的都是对教材的解读、编者的解读。学生得到的大概就是“多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答案。相反,当我们真正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跟作者对话,自己去联想,自己去续写时,他们就得到了各具色彩的答案。这些答案不是乱读,不是瞎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样读也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相反,学生思维、想象和语言的个性却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同样是惩罚狐狸,陶然是“引狼入洞”,张斯诺是“以牙还牙”,徐子宇是“群策群力”;同是批评狐狸的狡猾,有的是使其经受肉体的痛苦,有的是制造下一代骗而不得的无奈,有的则是教育说服。“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足见此时的学生,其阅读体验的触角早已伸出了教材。
●对阅读中表达的几点认识
重视表达,使之“挤”进去而融入阅读教学。目前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一些变化,学生课内阅读量有所增加,语言实践也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教学效率尚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学仍比较繁琐,学生真正用以读书的时间不够,用来思考、感悟的时间不够,少数尖子唱戏的局面没有根本性地改变。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经提出把写“挤”进课堂的观点,现在来看,“写”不仅是要“挤”进去,而且要自然渗透,有机融合。写,必须用心——用心读书、用心感受、用心思考、用心表达。显然,阅读中的“写”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可以起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发展个性等多种作用,这是一石数鸟、一举多得的好事。正因为这样,教师可以放开步子,大胆删除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或者有机整合数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写起来,让他们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思考,学会读书。
把握途径,使学生想写、能写。在我看来,阅读中的表达固然有价值,是必要的,但必须值得写,学生愿意写、能够写。也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阅读过程,巧妙设计表达的机会。汉文阅读一般包括三个过程:“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入情得意的取神阶段和运思及物的笃行阶段。由此能否推出阅读中表达的三条基本途径呢?
一是在感言辨体时读者经验的汇总上。于永正老师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没有问学生什么是“饱经风霜”,而是让他们用笔写一写自己想像中“饱经风霜”的车夫的样子(重点是神态、表情等)。当学生眼前出现了满脸风霜的车夫的形象时,鲁迅为什么要救助车夫的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在入情得意时与作者情思的交流上。上述《肉被骗走后》便是一例,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途径和形式。由于写的时机落在情的深入、理的升华处,落在文章空白处,落在余音绕梁处,于此时练笔,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理可述,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在运思及物时读者心得的表达和潜藏精神力量的释放上。不但读出自我,写出自我来,而且完善自我,升华自我。诚如当代作家陈建功说过的那样:“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学生一旦在课文面前发现了自我,分解了自我,就会发现一个从未意识到的内心世界,在更大的精神空间升腾起生命之火焰。
阅读中的表达有别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表达与作文教学中的习作同是写,都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两者的目的和要求迥然不同。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理解,而非表达,因此阅读课上的表达只是阅读的手段和方法,为阅读服务,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进而从课文中读出来,它发展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以写促读”。显然,评价的首要标准是从表达中看学生理解的准确与否及深浅程度。而读写结合虽然从阅读中来,但主要目的则是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以读促写”。相应的,评价写的标准也转移到了学生有没有迁移了文本的写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