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广东、海南科技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概况

1.农业科研攻关

仅广东省农科院内设13个研究所,“九五”期间广东省围绕粮食、畜禽、水产、水果、蔬菜、园艺等主要产业,集中全省科技力量,开展重点攻关。“九五”期间,省共安排农业重点攻关项目413个, 投入经费6202万元。仅广东农科院5年来获各级科研成果971项,1999—2000年,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新品种29个,研制获批文的新产品63个,申请专利31项,获奖科技成果84项。广东农科院每年投入300 多万元建立院级科技项目,投入1500万元无息贷款扶持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各研究所每年从科技开发利润中拿出10%-20%用于有前景的创新研究。海南省现有省属科研院所48家,其中大部分是农业科研院所。“九五”期间共安排科技攻关项目104项,资助经费587万元,分别占科技攻关项目和经费的51.9%和48.1%,取得一定数量的成果。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广东省依托农科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和特色,组建了以农科院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广东省农科院通过自己的网络,在罗定市、茂名市、东源县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13个地级市建立了科技新产品推广点,在全省100个县市设立了650个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基点。广东省以实施星火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为重点,全省共形成超千万元产值的项目近200个,其中超500万元的项目47个,超亿元的39个,建立了一批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九五”期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更新了1-2次,优质水稻品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60%以上,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超过80%。海南省全省共有市县级农牧所38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2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224个,从1998年开始,实施百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程,每年省政府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发、推广100 项农业新技术,并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至2001年底,共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90项,总投资19.6亿元,有65项已投产或试产。

3.农业科技培训

广东和海南两省都十分重视教育和培训工作。海南省积极组织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星火培训工作和科技下乡活动,每年都举办各类培训班约5800—8000期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 现有村级科普协会1898个,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研究会729个、会员4万多人。

4.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广东省在1998年制订了《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广东20家省级农林牧渔和农机研究所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定位,其中11个定为技术开发类型,2个定为咨询服务类型,7个定为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公益类型。对技术开发类研究所,从1998年起,三年内按一定比例减拨事业费,到2000年减完,并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对资询服务类研究所,三年内分期减拨70%,改组为科技咨询公司;对7个公益类研究所,仍暂时保留事业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建设10—15个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10—15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15—20个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和省级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

海南省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在调整结构、转化机制、分流人员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最近,海南制定了《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准备把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以及具有面向市场竞争能力的社会公益类科技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服务机构;对无法取得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合并重组,按非盈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对“九五”以来已不开展科研工作的科研院所,撤销名称,进入事业单位系列统一改革;对个别条件很差,难以自我发展的,予以撤销。

5.农业科技企业发展

广东省通过把农业科研机构划分为三种类型,促进了开发类和咨询类农业科技单位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像广东省农科院,在把8 个事业性研究所转为企业的同时,还成立了广东省农科集团。集团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生产、销售经营、信息服务于一体,拥有固定资产6.8亿元,下属13个子公司和40个科技实体,实行企业管理,全成本核算,科技产业化运行。1999年,该集团产值达3.2亿元,利润7200万元;2000年,预计产值达到4亿元,利润超过8000万元。农业科技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450多个新品种,其中256个获国家和省里的审定批文,研制开发的350多个农药、兽药、饲料、食品等产品,其中有210个获政府批准的生产和经营权。在海南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研究所,通过企业化改革,促进了科技结构的调整,建立了科研、开发、观赏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两年时间,就使一个基本上依靠财政拨款过日子的单位,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超20万元、人均技术性收入超过17万元的企业实体。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考察,我们感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对知识经济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上,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1.知识就是力量

过去的观点认为,一家一户的农民规模小,效益低,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把这些农户联合起来,扩大其外部规模,就能使规模效益增大。因此,传统的产业化经营把规模效益(在经济学中也叫静态经济效益)作为最主要的功效。通过广东、海南两省的考察,可以看到,产业化经营的作用的真正发挥,还是来自于通过各类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市场化的运作,把知识、科技注入到农业,与农户结合,促进农业分工的深化,交换的扩大,这样就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动态经济效益的增长。我们看到的陈村花卉世界,实际上是花卉的生产、销售基地,里面就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并不大,但它的品质提高了,品种改良了,更符合市场需要,就能卖好价钱,取得好的效益。再如英吉利集团公司,其主导产品鸸鹋,过去有些产品如皮、油等,因缺乏科技因素注入无法产业化,现在通过科技的运用,产业化经营,制成皮革、保健品、也提高了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问题,在于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过去在农业产业化中,只注重于分配机制的完善,很难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而把科技注入农业产业化后,把整个蛋糕做大了,产生了增效机制,分配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要充分看到,在新阶段发展产业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它起前提性、基础性的作用。许多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失败的教训,也在于过分地追求规模,追求外在的形式,而没有看到真正能起作用,能促进企业壮大的,能使农民增收的,是如何发挥知识创新的作用。

2.产业化经营中的知识运用是知识体系

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产业体系。知识经济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很重要的就是把知识经济本身也看成产业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本身也是个体系,它不但包括科技,而且包括思想观念、文化、经营管理等其它知识经济形态。后一类的作用在某个企业,某个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中,如何认识产业化体系,本身就含有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这些新观念、新理念的引入,对于知识的运用发生着巨大的作用。现在开发农产品市场,很重要的是创立名牌,制造差异,而这主要是要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挖掘其内涵,这也包括在知识经济中。再如海南运用科技,加快推广,也需要完备的社会体系去支撑,需要外部的配套。在海南很多地方科技发展慢,就是这些外部的支撑和环境不够好,人们的观念不接受,这是海南与沿海地区最大的差距。因此在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中应非常重视知识经济体系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进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问题

我们在调查英吉利集团公司中发现,要促进科技创新,要害是产权问题。英吉利公司在生产中,严格控制着鸸鹋的种源。他们在将苗种提供给农户饲养时,将雌鸟全面淘汰,只给农户饲养雄鸟。这样,该公司就牢牢把握着种质资源。英吉利公司把握的种苗,就是知识产权的物化形态,像这样的企业就能够立足于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产权,注意知识产权的取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知识产权的进一步转化、扩张,从而发展自己的产业,取得垄断效益。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性,广告策划的效果也会很好。但有的企业就不重视这些问题,明明抓到了独特的知识产权,但它并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离开原来的轨道搞别的,往往效益不好。像海南诚利集团,该公司原来从事肉鸽养殖,并控制着良好的品种,但最近新上了肉鸽加工和果酒项目,贷款达到1.2亿元,经营风险倍增,效果难以预料。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交易。抓住知识产权这一核心问题,就可以有效地把握住科技和产业化经营的结合点。像深圳创世纪转基因公司,就是民营企业家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结合,抓住了该院专家的知识产权,推广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在全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知识创新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需要市场机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也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但用行政的方法搞,收效甚微。现在,很多科技创新都是靠市场的推动作用,市场产生了需求,一项科技就会被转化、被利用。所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在湛江调查时,我们发现,湛江的对虾养殖技术和养殖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当地先后研究推广了高位池或多级高位池养虾、半封闭式分段过塘养虾、半封闭式淡化养虾、地膜式养虾等技术和模式。全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27.3万亩,年产量3.2万吨,占广东省对虾产量的1/2,已成为华南对虾种苗、养殖、加工、销售的中心。如何看待湛江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经验,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因为湛江独特的水产资源条件和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机制,企业家的运作,把全国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吸引到湛江从事对虾科研工作。又由于利益的驱动,使渔民不断采用新的养殖技术,在取得了效益以后,再回报给科技人员,形成了科技、市场、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地方对虾产业的发展。

5.发展知识经济需要“知本家”

创新的主体是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本家”,即以知识为资本运作的专家。过去,我们认为创新是在政府的科研部门或大学,后来认识到是在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说是创新的主体,因为它的产权明晰,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家、知本家和科技创新企业合为一体。现在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由于科研事业单位长期在计划经济下运转,科学家并没有转化为知本家、企业家。把科研单位盲目企业化,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人才流失了;一种可能是科研人员无法发挥积极性。如果我们立足于创新的真正主体是人,是科技人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与市场经济结合,真正成为知本家。民营企业本身由于产权与创新人员结合,他们也会逐渐转变成知本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也说明,这种真正的知识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的知本家,是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的力量之所在。如深圳创世纪转基因公司,在转基因棉的生产和推广中,吴总裁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他把这些科学家团结起来,使这个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知识创新需要体制环境

知识创新关键是人才,而人才是在体制环境下才能真正创新。为什么有很多的科研人员到了新的环境后,就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呢?还是体制环境变了。包括一些农户和农场职工也是这样。像海南南田农场,原来芒果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当落后,上面怎么抓,也不见成效。近年来,由于农场实行承包经营的改革,利益直接了,与效益挂钩了,焕发了广大农场职工的积极性,使科技迅速普及开来,新的芒果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三、对策

1.要进一步提高知识经济对促进产业化经营的认识

要深刻认识到农业新阶段知识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全面认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知识经济体系,抓住知识产权这个中心环节,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来抓。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性分析,认识和把握发展知识经济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规律。

2.改革科技攻关项目的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

要改革科技攻关项目管理的办法。对攻关项目的立项,要与发展优势产业、与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对承担课题组的选择,要全面实行招标的办法,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在项目立项之后,要实行跟踪管理,经费下拨要分阶段进行,要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项目经费的追加、停拨等。要建立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机制,把政府有限的经费用的刀刃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把科技攻关管理的改革与深化农技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逐步把科技经费从养人改为办事,以项目下达科研经费和人头事业费,根据承担项目的多少和科技人员的数量,合理确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按比例下达科技管理人员的事业经费。要结合机构改革,对基层农技进行改革和合并,实行综合办站、综合执法,作为县里的派出性机构,保障经费,人员竞争上岗。对部分公益性项目,采取项目招聘人员,实行招聘制,经费跟着项目走,要有考核。若是民营企业应鼓励其公平竞争,帮助其确立民营品牌。

3.加大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的力度

从国外引进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有效办法。国家和各省要建立农业科技引进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转化。国家要专门拿出一部分钱来鼓励和支持,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加快技术的本土化和成熟化,加快科技的推广应用。要围绕各地的优势产业,按不同的区域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促进科技的示范推广。要大力表彰种田能手和土专家,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加大科技的辐射能力,扩大辐射的范围,提高辐射的效果。

4.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要改革政府对科研单位的管理办法。政府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和完善科研运行机制,促进优秀的人才聚集,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借鉴中科院数学所的办法,在新的单位进行科技资源重组,把优势资源和科学家集中起来。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办法,如招聘所长、项目管理、实行雇员制、主持人负责经费等做法。

要重新确定农业科研院所的类型与管理。由于农业科研院所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涉及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因此,农业科研院所改革不应按单位划分为几类,把部分科研院所全面包下来,又把部分科研院所推向市场。要实行按项目拨给经费,人头费与科研经费配套下拨,人头费跟着项目走。对公益性项目,必须确保必要的科研经费和人头费,但项目要进行公开竞争,择优下达科研任务。

要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对全面转为民营的科研院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加快股份制进程,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要稳定科技人员,特别是骨干科学家,要吸收科研人员入股,或以知识产权入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推广广东、海南的做法,让他们能成为企业的主人。

5.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具有观念新、产权清、机制活的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与市场对接,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在政策上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对开发性研究课题,承担单位必须要有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参加。要建立农业科技风险基金,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国家资助民营企业承担一定的科研风险。对农业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应允许科技企业以产品“订单”做担保,到银行贷款。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企业的利益。改革农业科技成果的认定方式,完善专利的申报程度和管理办法,逐步用专利申请取代成果鉴定。

6.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农业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要培养一大批农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如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专业人才。要鼓励发展产业化的民办学校,培训多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要改革农业大学的学科设置,各门课程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结合,培养农业科技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要借鉴和推广美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并把这种形式作为我国农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促进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紧密结合,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统一。农业院校在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两类人才的培养,一类是培养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另一类是培养产业农民,培养农庄的庄园主。

标签:;  ;  ;  ;  ;  ;  ;  ;  ;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