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发展轨迹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母学科与子学科区分的依据是它们各自所涵盖理论的层位,二者并非一定是衍生与被衍生的关系。教育艺术论与教学论亦然。我国现代教学论体系形成伊始,没有把教学艺术作为它研究的一个范畴,教学艺术论产生之初也不是自觉地接受教学论的指导。随着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具有绝对的非替代性;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彼此促进、相互依存的默契的达成是它们救弊补偏的机缘和赖以发展的前提。通过对80年代以来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二者分与合、疏与密的关系的历时性考察,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洞悉中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社会背景、逻辑顺序及其必然走势。
一、教学论体系中教学艺术理论研究的缺乏是教学实践无“波澜”的反映
80年代初(“六五”期间)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战略起始。知识、人才成了这一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引起了全民族的空前重视。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的教育成为人们寻求富国强民方案的第一视野。教学以它特有的能耐成为广大教师奉献教育的前沿阵地。“如何使教学在‘早出人才、出好人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严肃课题。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的要求远比十几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教学论研究在中断了十几年以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良好时机。这一时期,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开了我国现代教学论的先河。
1981年第3期《教育研究》发表了苏灵杨在北京师院的讲话《教师,塑造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一文,她认为,教师是“艺术家”,而且是有更特殊要求的“艺术家”。由于文章从艺术的高度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了论述,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1983年王晋堂给全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年会提交了《论课堂教学艺术》一文,论文“拟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就教学艺术论的几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这是国内第一次对教学艺术所作的比较系统的论述。除此之外,其他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实乃凤毛麟角。同期,国内出版的与教学论相关的著作大约十本左右(含游正伦、董远骞各自编著的《教学论》),这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多。相对而言,教学艺术研究显得十分薄弱。零星的关于教学艺术的论文可谓“独木不成林”,难以形成教学论界的教学艺术气候。
教学论体系无教学艺术研究的状况反映出教学实践缺乏超越、创新的精神。“六五”时期,学校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常规管理的探索上,能使教师做到“去上课,认真上”就属不易了。该阶段,我国教师整体素质低下,许多人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勉强而为之。“晚上自己学,白天教学生”者大有人在,备课仅仅局限在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上课时,相当一部分教师连最一般的方法也不能娴熟地驾驭。教学常常缺乏一定的严密性、科学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基本上是对传统模式、方法的机械使用,普遍缺乏争鸣、探讨,处于一种无“波澜”状态。当然,这是进行比较而言的。若前比,起码该时期的教学比“文革”时的要轰轰烈烈得多。
二、教学论界对教学艺术的逐渐关注既是教学论研究新成果迭出的体现,又是教学实践实现提升的迫切要求
“七五”时期迎来了教学艺术研究的新阶段。许多教育理论刊物,如《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等都纷纷发表了一些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郑纲的《教育从艺术中吸取些什么?》(注: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4)、阎增武的《浅析教学过程的审美感》(注:教育研究。1987.2)、张翔的《试论教学艺术之本质》(注:教育研究。1987.3(4))、尹宗利的《教学艺术的功能与特征》(注:教育研究。1987.3(10))。这些文章分别就教学艺术的特点、功能、结构等问题作了颇有见地的探讨,为形成教学艺术理论体系起了奠基作用。1985年版陈友松主编《教育学》收录了王晋堂论述教学艺术的文章,这是我国以教材的形式第一次论述教学艺术。1986年,符策震在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后出版了《教学的艺术》(注:符策震。教学的艺术。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5)一书,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教学艺术的论著,它标志着教学艺术论的正式诞生。1987年先后出版的两本《教学论教程》(分别为关甦霞、罗明基编著)开辟了论述教学艺术的专门章节,成为教学艺术论进入教学论体系的开始。
教学实践存在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层次质差。它可以划分为: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方法——技巧层次,以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主的智慧——个性层次和以育德操为主的理念——润化层次。从整体上看,“六五”期间,我国的教学大抵属于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方法——技巧层。经过五、六年的发展,教学实践开始进入以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主的智慧——个性型。知识→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智力→知识、能力、智力、个性,是整个80年代我国教学实践从一元到多元,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教学实践从一元到多元,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教学实践的丰富多彩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范式。由经验主义、唯科学主义统治的旧的教学方法范式是难以承担“知识、能力、智力、个性”四维一体的教学重任的。融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于一身的教学艺术恰逢“用武之地”,这就从实践上为教学艺术研究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七五”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可谓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培养新型的、创造型的人才。教学论界开始积极探索新的观念体系。关于教学本质的探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哲学指导说、认识说,出现了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双边活动说。这种认识上的突破有利于根据学生身心的实际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在师生关系上,出现了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等说法,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积极能动的参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重大突破,它揭开了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之谜。课程的综合性、目标的全方位、教学的发展性、双边性是该期教学理论的关键词,“为创造性而教”成了十分流行的口号。以上开拓性研究为教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教学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异常活跃为教学艺术论正式进入教学论体系创造了充分条件
“八五”期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如何转型的问题成了教育理论界的重大课题。在经过理论的激烈争鸣以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计划,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适应性、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主张。良好的社会背景、新的教育哲学指南为教学论迎来了8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教学论更加广泛地吸收了心理学、认识论、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最新成果,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科学化程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重,纠正了唯科学主义倾向;在研究范围上,更加广泛深入,既有形而上的宏观研究创新,如在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上提出了“交往说”,关于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学生主客体双重性”观点,树立了较为科学的学生观,又有形而下的中观、微观研究进展,如提出了目标数学模式、单元达标教学模式、合作教育与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等;在研究主体上,形成了专业研究人员与广大教师的协同体,部分地实现了教学实践理论化,教学理论实践化,减少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在研究方式上,把吸收国外教学论新思想、提炼国内教学实践经验与各种教学实验(如主体性发展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在研究主题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成为贯穿教学论始终的基本精神。
“八五”期间的教学实践有如下特点:
1.素质教育初露端倪。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新生知识实践化的进程大大缩短。素质教育是为了解决时代变革对人才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与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僵化模式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所以,这方面的理论能够较快地被吸收、应用。虽然目前教学实际距离素质教育要求甚远,但一些地方以点带面式的做法却表明了一种希望。
2.教学论流派异彩纷呈。所谓“中国无教学论流派”的说法,笔者实在不想苟同。这除了漠视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原因外,还有一种自卑、自否心理在作怪。其实,我国现在不仅有教学论流派,而且还是丰富多彩的。一些前期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成果在“八五”期间及以后得到了总结、推广,逐渐定型成为教学论流派,如中科院心理所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改革、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写写、议议、练练”等。
3.国外教学论流派在我国异军突起。这一阶段,教学实践对国外教学论流派的态度逐渐由“拿来主义”转向“本土化”,变成“中国特色”。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前苏联的纲要信号图表法等,都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试验与应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教学实践理论化水平提高。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学理论、采用教学理论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他们中的一些人有了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
5.教学实验有组织有计划。高校与中小学联手搞实验是一个显著特色。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牵头,有许多学校参加的主体性发展实验,历时几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学论的全方位发展和教学实践模式的多样化为教学艺术正式进入教学论体系孕育了条件的成熟。教学艺术论在该时期的研究从主体论到表现论再到分科艺术论,从教学情感到教学审美再到教学风格,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教学艺术论的自立也是教学论承认、接纳它的一个前提。其实,在达成教学艺术在教学论中地位的共识之前,教学论界一些学者对教学艺术已经做了许多精细的研究;教学实践当中,尤其在“八五”以后,教学艺术的应用率已经较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学艺术正式进入教学论体系的显著标志有三个。首先,“八五”以后,各种教育理论刊物发表的教学艺术论文占全部教学论论文的比例较高,作为教育理论的权威性刊物的《教育研究》对教学艺术作过连续性的讨论。其次,这一时期,教学艺术专著纷至沓来,已有十本之多,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论》的作者有王北生、杨青松、张武升、汪刘生、李如密等。最后,教学论新版著作都设了教学艺术专章,如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刘克兰编著《教学论》。
四、教学艺术论的发展使教学艺术实践具有更强的自觉性、高效性,大面积的教学艺术实践增强了教学论发展的“底气”
教学艺术论是以教学科学为基础的,与教学论相比,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因此,教学艺术论是教学论实践化的总论性中介(学科教学法也是一个中介,但是分科性的)。它的不断成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尤其是最优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已经出版的十多本《教学艺术论》专著十分畅销,大多印数愈万册,印刷好几次,一部分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艺术理论学习,有了明确的教学艺术掌握意识。掌握了教学艺术的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多,通过他们幅射性的影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教师探索艺术化教学的良好风气。理论钻研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教学艺术掌握效果显著(注:王升。论教学艺术掌握。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5)。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中的教学、艺术化的教学与不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学、平庸的教学相比,前两者所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
教学论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南,教学实践是教学论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但一般教学由于缺乏一定的创新,从中所得到的经验是低层次的、重复性的,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而缺乏教学论可以吸收的充足养分。艺术化的教学实践总是伴随着教师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的自我突破和职业情操的自我陶冶。他们总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矛盾。这种教学必然是教学、教改、教研的有机统一。进行艺术化教学实践的教师所形成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造性,它们是教学论发展的主要营养源。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特级教师,其艺术化教学实践在体现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为这一学科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苦于在教学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缺乏一个中间环节。一批掌握并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他们上承理论下接实践,成了教学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的“信使”。因为,在理论上,他们有对教育理论(包括教学论)虔诚的态度和深刻的领悟能力,在实践上,超越精神使其具备博采众多教师教学优长的品质,良好的个人威信使之具有带动教师群体进步的能力。
五、素质教育必然促使教学论中科学与艺术一体两面的统一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理解之:第一个层次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个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意义上的演变。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素质教育引起了中国教育的一场新的革命。根据全面发展学说的涵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重要方面。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审美系统是心理素质的三大系统。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必然是多元的,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亦必然是多样的。科学和艺术是现代社会人们开启问题大门的两把金钥匙,在复杂与多变面前,其中任何一种都将一筹莫展,这已被医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所证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是同样重要的。教学艺术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论体系当中,在教学原则论、模式论、方法论、过程论等方面应体现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但在目前的教学论中,教学艺术论只是单独的一章,其他各个章节均很难让人体会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合璧,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它的平板与严肃。
教学论中科学与艺术一体两面的统一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要努力创造出科学、艺术水乳交融的新的教学论、教学实践。
六、母子学科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使理论尽快走向实践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教学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已经基本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教学论实践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发达国家教学论能较快地被实践吸收、应用,而我国教学论与教学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离。中国师资整体水平不如发达国家是造成教学论实践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师范院校中,除了教育系外,其他各系一般不开教学论等对教学实践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课程,致使许多师范生或教师甚至不知道教学论是什么;在职后的培训、自学中,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所教学科专业的钻研上,对教法却较少关注;教学论自身也存在着不利用实践化的问题。
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00)同样,缺乏教学论素养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有教学艺术意识和行为的。教学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艺术论的理解,对教学艺术论的钻研有利于教学论的实践化。
理论不走向实践只能是严肃的教条。因此,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走向实践、指导实践。为什么火山的爆发那么壮丽强劲?就是因为岩浆来自广袤雄浑的大地,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教学实践就是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