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脑二科 150000
摘要:目的:明确脑血栓的形成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作用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中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痊愈,15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有效,7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1.08%;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血栓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辩证分析,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血栓;中药治疗;优势
脑血栓(cerebralthrombosis)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系指脑动脉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或粘度增加,形成血栓阻塞管腔而引起脑梗塞。流行病学显示,脑血栓约占同期脑血管病总发病数的80%,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多采用溶栓、降纤、脑保护等疗法治疗脑血栓,由于灌注时间窗等问题限制,临床疗效欠佳。随着现代医学对脑血栓的形成机制及发病前状态的相关指标变化的深入研究,中医药抗血栓形成有独特优势,并能及时纠正血栓发病前状态,降低脑血栓发病率,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一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0例,女17例。选取同期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包括对症治疗、抗凝、抗血小板以及保护患者的脑细胞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中药进行治疗,用镇肝熄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石决明各30g,淮牛膝、白芍、丹参、钩藤、桑枝、桑寄生各15g,菊花、夏枯草、石菖蒲、远志、僵蚕各12g,茯苓、白蒺藜、红花各10g,竹沥汁10毫升兑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痊愈,15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有效,7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1.08%;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脑血栓的形成机制
动脉血管壁病变为脑血栓形成的作用基础,多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斑块形成,因AS或炎性改变使管腔内膜粗糙,血小板、血液中有形成分及纤维黏附于受损、粗糙的血管内皮胶原表面,造成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及血液黏度增加,促使斑块形成,阻塞血管引起颈动脉狭窄,导致相应脑供血区缺血。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小板小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网网络大量红细胞,致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诱发AS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有研究证实,AS与大、中动脉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损伤,细胞免疫所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因此,由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炎症反应到斑块的不稳定性的增加、斑块破裂、局部栓子形成,与脑血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2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作用优势
3.2.1中医对脑血栓形成的认识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的中风范畴。临床表现多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伴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与风、虚、火、痰、瘀五端密切相关。其观点从唐宋前的外风论治,到宋末元初的内风立论。此外,许多大家对中风也提出独到见解,如刘河间的“心火暴甚”论,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论,朱丹溪的“湿痰生热”论,至明代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论,清代叶天士则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之论等,其病机不外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近年来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对中风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观察,提出了“气机逆乱”“痰瘀阻络”“毒损脑络”和“热毒中风”等许多新学说,大大丰富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为临床治疗脑血栓提供了可靠依据。
3.2.2中医药抗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
黏稠是衡量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指标,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性是决定血液黏稠的内在因素。针对中医药治疗脑血栓主要为减少脑部血液瘀滞,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促进其神经元功能的恢复等作用,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治疗脑血栓尤为重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阿魏酸是当归有效成分之一,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补气中药黄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增加,其成分黄芪多糖(AP)可调控海马部分神经递质和c——fosmRNA表达,减少缺血后脑皮质细胞的凋亡;活血中药红花及其制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能增加血液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降低高低切变率时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增强红细胞变形性等。
参考文献:
[1]董文泉。蒙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99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09:30.
[2]高峰,于春苗,段连香,杨金祖,王强,杨金坤。中医药干预下284例Ⅱ、Ⅲ期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12:2962-2964.
[3]李鸿燕。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1:188.
论文作者:李仓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脑血栓论文; 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液论文; 黏度论文; 中医药论文; 红细胞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