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以课堂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主要学习目标、以探求真实问题为根本特征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沿着一定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自主获取方法、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中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中心,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生活化和连续性的教学内容、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观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是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心理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有所成功和进步,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机械地“储存”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自身的参与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营造融洽、民主的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上。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筛选、整合信息。
3.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备用甚至无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应用价值。
4.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员(如指导老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与人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成果。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也锤炼了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6.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和谐发展的问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法一般有小课题研究法、专题讨论学习法、学习体验法、社会实践法等。在小课题研究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点提出小课题,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进行。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使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场所,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利用课余时间,成立课题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扮演好促进者、引导者、协调者、共同研究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使其知识不断完善,能力和思维性素养不断提高,从而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论文作者:韩 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课题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社会论文; 品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