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原则和策略论文_鲍亚超,程红瑞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原则和策略论文_鲍亚超,程红瑞

鲍亚超 程红瑞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 741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凝聚“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反映历史学科思维。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36-01

引言:史料实证作为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可让学生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辨析史料的真伪,判断史料的价值,并以实证的态度和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一、培养意义

(一)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点,勾画教材知识的现象。教师通过精心搜集或者引导学生一起参与搜集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史料,可以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历史课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挖掘相应史实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有效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 ]。

(三)全面深化历史认识

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类活动,要直接观察很难。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分析不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原因、混淆历史事件是常有的情况。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不但能让学生对既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及背景有更生动和更加丰富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对既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体会。

(四)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探究性学习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史料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各种学术观点进行辨析与考证,自主探究,然后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建构和认知,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展现学科魅力,形成实证意识,提高公民素养

通过史料实证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甄别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今后社会中形成自觉的实证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学会收集和选择各种有用信息,形成较高水平的实证意识,最终养成实事求是和理性思考的公民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原则

(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研习讲究“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历史教学中客观上要求做到史论要以史实为依据,避免“先入为主”形成定势思维,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孤证不立,多元互证

对史料的实证和对历史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要建立在充分占有多方面史料知识的基础上。但无论是文献史料还是考古史料调查所得的访谈资料,只要是孤证,就不能认定某史实成立。因此在史料实证的教学过程中要秉持多元化的史料观。

(三)科学推理,适度诠释

思维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通过理性思维实现从现象到本质。而这种理性的思维或认识都离不开科学的逻辑推理。推理方法可以多样,如比较验证、推敲逻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但推理过程必须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不足,推理之后要进行诠释。而诠释史料要充分依据史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论证不脱离史料。

三、培养策略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认识与解释历史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培养策略,以期达到历史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史料的甄别与判断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及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 ]因此,对史料的甄别与判断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陈寅恪先生曾说“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即真材料和假材料是相对问题,史料作者的知识水平、史学态度等都会对史料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伪史料并非毫无价值可言,正因为有伪史料的存在,实证才更有意义。

(二)史料的解读与考证

史料解读能力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也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关键能力。史料的解读包括对史料信息提取、概括和理解等。对史料提取信息有两个要求:一是全面,做到不遗漏重要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准确,能够从史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和核心价值。[ ]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整体的把握,通过分析、比较、归类、综合、抽象等思维方法,对史料主旨进行概括。

(三)运用史料推理和论证

历史研究“在于根据史料而加之推理,非直接之观察也。所有历史之知识均属间接之知识,故历史之为学实属推理之科学,其方法乃一种用推理进程之间接方法也”[ ]。在历史的推理和论证中,要防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被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史实必须通过史料的严密实证而得出。其次讲究全面性和充分性,全面性就是指史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遗漏关键信息,充分性是史料必须充分,能够得出结论。最后讲究针对性,充分考虑史实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不被表面想象所迷惑。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多元互证、科学推理、适度诠释的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

[2]杨铭.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71):156.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8.

[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47.

[5]苗颖.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初探[J].历史教学,2017.(02).

[6]何炳松.通史新义[M].长沙:岳麓书社,2010,3.

课题类别: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873.

论文作者:鲍亚超,程红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义、原则和策略论文_鲍亚超,程红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