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政策论文,布什政府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月20日,乔治·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新一任总统。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对国际局势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人们都十分关注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特别是对华政策走向。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2000年12月16日,布什在宣布选择鲍威尔担任国务卿时初步勾勒了他的对外政策计划,声称他的政策将以国会两院的协调一致以及与盟国的密切合作为基础促进全球的民主与和平。他说:“未来几年的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全世界的利益,同时要反映美国的最高主张。”什么是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呢?由布什的主要外交政策智囊莱斯、阿米蒂奇和斯考克罗夫特等人参加的一个两党团体——“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在2000年7月份完成的《美国国家利益》的研究报告认为,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有五项:一、预防、阻遏和减少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驻军的攻击;二、确保盟国的生存,以及在建立一个有利美国及其盟国兴旺发达的国际体系时,他们能够积极地与美国合作;三、防止敌对大国的兴起,防止美国周边国家的崩溃;四、确保重要国际体系的有效和稳定(贸易、金融市场、能源供应和环境);五、在不违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可能成为美国战略对手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鲍威尔在接受提名的仪式上强调美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他说,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美居于这种变化的中心,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美应运用其实力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推动世界向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美国将继续谋求绝对战略优势。鲍威尔称,当前美在世界上实力超群,他将协助新的国防部长努力加强美军的力量。他同时表示,新政府将继续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计划。被布什提名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莱斯去年在《外交》双月刊上发表题为《为了国家利益冷战后的现实》的文章中说:“对美国及其盟国来说最棘手的任务是找到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正确政治方针。”她认为,这两个大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来自两国的挑战却完全不同。中国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是好的:为了保持经济活力,中国必须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应当这样看,中国是一个有一系列关系到其切身重要利益的问题尚未解决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允许美国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中国不谋求保持现状,而是希望亚洲的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仅这一点就使人认为中国是我们的战略对手,而不是克林顿政府有一次对它的称呼——“战略伙伴”。莱斯接着说,中国能否使力量平衡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这一挑战的反应。美国应该加深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保持在该地区大范围的军事存在。我们还应当更多地考虑印度在地区力量平衡中所发挥的作用。
把布什、鲍威尔和莱斯等人的言论综合起来看,那就是继续保持美国一超的地位,继续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对中、俄继续执行“接触加遏制”的政策。但在策略和做法上与克林顿政府有所不同。莱斯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应善于区分主次,分清轻重缓急。政府的对外政策将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坚实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种虚幻的国际社会的利益基础上。她批评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国家利益”被“人道主义利益”或“国际社会”的利益所取代。她认为美国武装力量应能果断地对付亚太地区、中东、波斯湾和欧洲,即不仅美国,而且我们的主要盟国都想获得利益的地区出现的任何军事威胁。只有美国的军事实力能履行这样的遏制性职能,因此,不应当把力量分散在其他地区,以免妨碍完成这个主要任务。她说:“比如在科索沃,战争就打得很笨,原因一是美国领导人在选择政治目标方面一直犹豫不决,二是他们起初就没有做好果断使用军事力量的准备。”她认为,即使美国可以对“人道主义危机”进行干预,也只是在极罕见的情况下。由于克林顿政府推行所谓人道主义干预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反对,布什政府可能更加执行实用主义的政策,不会像民主党那样看重“人道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方面。
美俄会不会步入“冷和平”时期
布什在竞选时即宣称,他一旦入主白宫,将让俄罗斯“知道自己的分量”,不让俄罗斯人在世界舞台上从事与美国国家利益不相符的活动。在北约东扩和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方面他都持强硬立场。他说他将不考虑俄罗斯的态度,加速推进北约东扩,并将积极推动国家导弹防御体系计划的实施,如果必要的话,将“推翻”苏联与美国在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华盛顿邮报》报道说,2000年4月布什曾直接对俄罗斯外长说,美国致力于建立一项导弹防御体系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不得不接受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布什当选后,挑选了积极主张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拉姆斯菲尔德为国防部长。《纽约时报》就此发表文章说,这“表明建立防御核导弹的体系这个政治上和外交上有分歧的目标将处于新政府国家安全日程的核心”。被布什提名为国务卿的鲍威尔也称建立导弹防御体系是国家安全“不可缺乏的部分”。莫斯科有些人认为这是美国强化外交和国防战略的明显信号,已经有人在悄悄谈论俄美将要再度发生“冷战”。俄罗斯担心,寻求保护美国领土的一项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将严重破坏或削弱俄罗斯的核武库,而其核武库在过去50年一直是核威慑的基础。前不久,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表示,如果美国执意要发展国家导弹防御体系,俄罗斯将会采取回应措施。此前,俄国防部一位高级官员曾经表示,一旦1972年的反导条约被破坏,整个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都将失去效力。2000年12月26日,俄罗斯部署了新一代白杨——M三级固体燃料洲际防弹道导弹。俄军事当局表示,白杨导弹是一种能够冲破任何防御体系的尖端武器。谢尔盖耶夫当天警告美国当选总统布什,不要违反《反导条约》,“俄罗斯已经想好各种对抗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看来,这一问题将成为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一个持续的磨擦点。
中美关系将会如何发展
布什在竞选活动中曾批评克林顿政权的对华政策,说:“中国不是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为了讨好右派势力,往往要显示某种对华强硬姿态,当年的里根、克林顿莫不如此,在他们上台执政后,却不得不执行符合美国现实利益的政策。据日本《每日新闻》驻北京记者说,2000年3月小布什的父亲、美国前总统布什访华时对中国方面表示:“不要在意选举中的讲话。”有人认为,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不存在党派的差异。美候任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提名的仪式上表示,美新政府将与世界上正在进行变革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工作”,不会将它们当作美国的“潜在敌人”,也不会把它们当作“对手”,“但还不会将它们当作战略伙伴”,而会将它们看作是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国家。美与这些国家在一些领域将存在共同点,在一些领域也会存在分歧,美将以理智的方式与这些国家讨论双方的共同点和分歧,使它们了解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所重视的原则。被布什提名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莱斯也支持继续与中国接触和进行贸易。她赞成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直到两岸达成一项政治协议,说这是自70年代以来历届美国政府执行的政策。她不认为中国的核导弹是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她认为,美国要想通过道德争论来影响和促进中国的人权,作用是有限的。她说,“应该追求合作,但当利益冲突时,我们也不应当害怕与北京对抗。一位前国务院官员说,莱斯认为,大国坐在一起,达成协议,对管理世界最有利。大国必须相互承认对方对其直接邻国的假定性权力。”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中美两国关系的主要考验还是台湾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就会出现较大麻烦。布什政府可能加紧研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也有可能把部署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的时间提前,并把台湾拉进这个体系。这将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后果。每年四月是美台间举行军购谈判的时间。台湾一直想要美国出售可作为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组成部分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新政府在今春美台军售中第一次亮相作出什么姿态将是观察其对华政策的重要指标。中美两国间虽然在其他方面,如贸易、人权等方面也不时会有些磨擦,但都不像台湾问题那样敏感。
突出加强与盟国的关系
鲍威尔宣称,现在美与盟国的关系像过去一样牢固,美继续需要盟国,并将把与盟国的关系作为美“外交政策活动的中心”。但鲍威尔、莱斯等人提出的重新审议海外军事部署的主张也引起一些欧洲国家的担心。鲍威尔表示,美将对其在波斯尼亚、科索沃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军事部署进行重新审议,以确定这些部署是适当的。他认为当前美军力已很分散,保持在海外的部署有一个限度。新政府将与盟国就此进行磋商,以评估现在和将来海外部署的需要,并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找出减轻美军负担的办法。对此,欧洲一些国家担心美国会从欧洲撤军,而加深它们在前南斯拉夫联盟地区驻军的负担。
优先处理中东问题
鲍威尔称,美新政府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与中东的接触,他本人和美国务院将把中东作为一个主要的优先事项,将全力帮助中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确保以色列自由、和平与安全的原则基础上,适当照顾巴勒斯坦和中东有关国家的愿望。美还将保持对伊拉克的制裁,继续对伊实行遏制,以迫使伊履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协议。
对所谓“失败国家”(以前美称之为“无赖国家”)采取强硬政策。鲍威尔强调,对那些“还没有走上民主和自由道路”的国家,以及图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美将与盟友一起对之采取强硬立场,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护美国的利益。
从布什、鲍威尔、莱斯等人的言论可以初步看出,美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克林顿政府现行政策有相当的连续性,但更加强调与盟国的关系,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调子比较务实,其对外奉行强硬政策的一面也较突出。
布什提出的政府内阁成员名单
国务卿 鲍威尔
安全事务助理
康多莉扎·赖斯
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
商务部长唐·埃文斯
贸易谈判代表
罗伯特·策利克
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
教育部长罗德里克·佩奇
内政部长盖尔·诺顿
卫生与服务部长 汤米·汤普森
运输部长峰田
劳工部长赵小兰
白宫办公厅主任 安德鲁·卡德
总统经济顾问
林赛
白宫顾问阿尔韦托·冈萨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