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爱情哲学的伦理解读_冰心论文

冰心爱情哲学的伦理解读_冰心论文

冰心爱的哲学的伦理性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冰心论文,伦理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2)2-112-02

在传统文化以及冰心个体生命体验的影响下,冰心对基督教的教义、精神经过了改造升华,渗透着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内涵的“爱”的伦理,最终形成了她独特而系统的人生信念,并用其积极指导为人为文,最终成为20世纪百年文坛一面爱的旗帜。本文就冰心西方基督教博爱的伦理意识与中国传统儒家和佛家传统伦理及“救国救民”的爱国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全面深入地解读冰心“爱的哲学”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伦理意识与内在文化意蕴。

一“爱的主题”的基督教伦理思想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爱”,它以爱、宽恕、忏悔和牺牲为内容,从整体上倡扬不分等级尊卑的博爱精神。“爱”是基督教文化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在基督教爱的学说中,上帝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缔造者,人类生命之源。上帝其实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也是因为爱,正因为爱,上帝才拯救人类;因为爱才命他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这种爱是博大的,圣母般的爱。

我国现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基督教精神的影响,“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①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以其异域宗教的面目出现,而是同中国社会相融合的。基督耶稣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伟大的宽恕精神和平等的博爱精神的象征物为中国现代文明所接纳。基督耶稣被理解与接受的此种人格、精神与启蒙意识形态有着一致性,也正是在其作为一种爱的人格被冰心接受时,对冰心的一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冰心也从不否认基督教及西方文明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冰心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基督教文化。据冰心回忆②,她的家庭与基督教会有一定联系,那里有着相当宽松自由的氛围。冰心的二伯父就在福州仓前山教会办的学校教中文,冰心的一个堂兄也在这个学校读书,冰心的舅舅杨子敬,则常常到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去看书报、打球,还和青年会的干事们交上了朋友,通过青年会干事的介绍,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儿子在青年会夜校读英文,于是,冰心不仅很早就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等外国小说,而且在1914年进入了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读书,从此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冰心所在的贝满女中,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教会学校那样封闭和专制,有着相当浓厚的自由风气。贝满女子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也是一所教会学校,专门开设有《圣经》课,更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正因为多年在基督教教会学校耳濡目染以“爱”为主题的基督教文化,冰心后来的一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都离不开“爱”这一永恒的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中学四年之中,没有显著的看什么课外的新小说……我所得的只是英文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③而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同样对冰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表现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冰心的文学创作善于采用温柔的笔触、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其行文平易晓畅,广喻博引,富于启发性和神秘性;用平静安详的文本抒发传布着“爱”的馨香,表达着对世人大众的“同情”。其作品始终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宗教影响对于她不仅表现为一种生命超越,也表现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塑造,尤其是“爱的哲学”的建立。因此基督教文化对冰心“爱的哲学”伦理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冰心的一生都在积极地以宗教信仰者的视角去思考社会、人生和文学创作,她的由母爱、童真、自然合力而构成的爱之精神已潜移默化为她的思想理念、精神力量、伦理准则,贯穿在她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之中。

二“仁”、“孝”、“诚”儒家传统伦理思想

茅盾在《冰心论》中说:“一个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经验所决定,外来的思想没有‘适宜的土壤’不会发芽。”④这话是用来说明冰心之所以受到基督教等思想的影响,取决于她那充满了爱的家庭生活经验。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冰心明确地说:“又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⑤冰心从小受到双重教育,除了她在教会学校获得的正式教育,接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教义精神;另一个是充满了儒家色彩的家庭熏陶。

冰心1900年出生于福建,生长在一个家境宽裕的环境中。爸爸是位海军军官,妈妈是一位知识分子。小时候,冰心随父亲在山东烟台的海军军营中生活,童年的玩伴,只有大海。这段童年生活奠定了冰心一生的品格——做一名海化的青年,具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童年的冰心在家庭的关爱下健康地成长着,正如她回忆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她阅读了一系列的中国古典书籍,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蕴藉典雅的传统。冰心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小时候就跟随舅父学习《论语》、《左传》,七岁就开始自己阅读《三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十一岁对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上这些思想就像种子一样早早地播洒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和睦融洽,充满温馨和仁爱的家庭生活,冰心心理上自然而然地由爱转化为爱人,爱普遍的人,其中,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就像一张温床,孕育了她那“爱的哲学”思想。冰心把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倾注到笔下,倾注到她的文学创作中。冰心的作品中弥漫着强烈的“爱的哲学”。冰心的这种“爱的哲学”不仅来自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也来自她在贝满中斋读书时,基督教对她的影响。

《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終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又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⑥“诚者自成”告诉我们:“诚”是天赋的人自身的内在德行。诚是成己、成物的必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后天不断地以诚修身正心。⑦冰心成长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后来冰心的文学创造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冰心秉承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仁”、“博爱”等道德观念,她的作品语言清新朴素、婉转流动,得益于她宽阔的心襟,她“仁爱”的伦理思想,因为只有达到“仁”的境界,就可以广泛地去爱,也就是“博爱”。著名作家郁达夫这样评价冰心的散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⑧

三“救国图存,改造中国”的爱国伦理思想

一个人的思想的起点与性格后来的发展,肯定和他所处的现实及周遭的环境有着血肉联系。冰心是在充满爱国主义传统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耳闻目染父亲身上那传统的爱国思想,她找到了基督教义中入世救世普度众生的精神,从母亲那深厚的天性之爱和浸透了“温良恭俭让”的德化人格,她找到了耶稣那爱和牺牲的典范人格。

在冰心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暴行,她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小励志学医救助人们。“五四”时期,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环境和教会学校的门槛,看到了中国社会“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的苦难现实,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失望而造成的普遍“烦闷”,她把所受到的基督教“爱”的教育与她的改良社会的爱国理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爱的哲学”,想为青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生与理想、国家与民族发展等是有志青年关注的话题。“五四”运动跌入低谷后,虚无和苦闷吞噬着有良知的爱国青年的心。冰心希望唤起青年们的“新的活力”,于是发表了小说《超人》,文中冰心希望能用“母爱”和“童心”这两种神奇的药方医治社会和青年,使人走向快乐和希望。冰心的救国图存、改造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冰心文学创作的重要动机。

冰心的思想根底是“爱的哲学”,其中贯穿着基督教因素。对母亲、儿童和自然的热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三个方面,三者统一起来体现出冰心的普爱之理想。“爱的哲学”反映出冰心受中西两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即中国“救国救民”的传统思想和基督教“入世救世”的宗教精神,特别是冰心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基督教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母亲宗教”,她试图在哲学上,宗教上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的功效。事实上,“爱的哲学”所依据的并不是一个真正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冰心借助基督教中的上帝观念,人的观念,大同世界的景观,天使形象等等,在自己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宗教感悟和审美感觉,进行了一系列哲学性的调和,在强烈的入世救人精神的激励下,建立起来一个爱的信仰,调整万象,引导人生,这完全出自冰心救国救民的热诚之心。

总之,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爱”的思想观念及其信仰者所持有的某些情感心态,直接影响了冰心创作的艺术表现内容,更影响了她做人的伦理准则。而冰心所秉持的“仁爱”、“孝”、“诚”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使冰心的创作明显刻有“爱”的痕迹,对于冰心来说,爱就是她生命的信念,就是她文学事业的灵魂。正如她名字所体现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多灾多难,大悲大喜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冰心能秉持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伦理思想,创造出婉转清新的优秀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化融合与文化失真的矛盾中,冰心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出发,有选择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并确定了高尚的人生观——“爱的哲学”,它以儒家的“仁爱”为基点,由内心开始,向家庭之外的社会不断传递、扩展,并努力实现自我,一生都用她无私的“爱”照耀着劳苦大众、关心着儿童的成长,体现了她独特的人生伦理观。

①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周作人、张明高、范桥:《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②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冰心全集》第七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③林乐齐、郁华编:《冰心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148页。

④茅盾:《冰心论》,《冰心论集》(上),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⑤冰心:《自序》,《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⑥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5页。

⑧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页。

标签:;  ;  ;  ;  ;  ;  ;  

冰心爱情哲学的伦理解读_冰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